李嬋


【摘 要】本文認為“互聯網+”視域下高校黨建工作的信息化是基本態勢,高校應主動對接信息化技術,提升黨建綜合質量。基于“互聯網+”能夠賦予高校黨建新的理念與內涵,拓寬高校黨建工作領域,提升高校黨建的層級與影響,構筑高校黨建的平臺與時空“堡壘”,本文提出“互聯網+”背景下高校黨建信息化工作的有效路徑:引入“互聯網+”思維模式,實現黨建信息化下沉;健全信息化管理與執行機制,提升黨建服務水平;加強黨建“云平臺”建設,發揮數據資源引領價值。
【關鍵詞】“互聯網+” 黨建信息化 云平臺 大數據 管理機制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47-0113-03
在信息化主導的技術體系與社會潮流中,高校黨建工作的數字化、信息化與專業化已然呈現蓬勃態勢,且具備多元發展、躍進提升的趨向。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全黨要增強改革創新的本領,善于運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化手段開展工作。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更是明確提出了堅定不移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與“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遠景目標。可見互聯網的工具效應和革新價值已經得到各方重視,并在各行業中展現出獨特功能。高校作為我國社會主義教育的重要承載方與行動主體,理應推進自身信息化建設與黨的建設的融合,尤其是突出“互聯網+”的指引價值,以創新驅動黨建各項工作,這對高校信息化工作建設與教育教學發展都具有深遠意義。
一、“互聯網+”視域下高校黨建信息化工作的現實需求
高校推進黨的建設工作,是高校踐行社會主義育人使命的重要內容。推進高校黨建工作實現信息化升級,對高校各項事業進步都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21世紀是信息化的時代,信息技術革命席卷了人類社會生產生活的諸多領域,引發了思維與實踐層面的內在革新,也促使傳統意義上的行為模式和實踐形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在高校的黨建工作中,適時地引入互聯網思維方法,尤其是與“互聯網+”技術方法深入交融,已然成為高校信息化建設的題中之義。
在高校黨建工作中融入互聯網技術、業態、模式和實踐方法,無疑是高校自我革新的現實需求。“互聯網+”與高校黨建工作的深度融合,核心要義在于革除傳統黨建工作的桎梏與弊端,為黨建注入信息化元素,提升黨建工作的效能、品質與執行力,這是高校信息化創新發展的必然趨向。
二、基于“互聯網+”推進高校黨建信息化工作的意義
基于“互聯網+”推進高校黨建工作步入信息化軌道,不僅是高校自我革新、自我完善的本質要求,也體現了“互聯網+”在思維創新、工具革新與行動躍升方面的突出價值,其多元意義十分顯著。
(一)“互聯網+”賦予了高校黨建新的理念與內涵
“互聯網+”是互聯網深度發展階段出現的全新思維業態,可以簡單理解為“互聯網+傳統行業”。“互聯網+”既是一種內在的思維模式與理論方法,也是顯性的實踐工具與操作技法,它對傳統行業的改進升級、創新完善具有顯著推動作用。高校黨建工作的信息化創新需要引入“互聯網+”的思維方法,需要在“互聯網+”工具范式指引下革除弊端、修復不足,提升信息化建設能力,優化黨的建設體制機制,提升黨建綜合品質。基于“互聯網+”推進黨建工作,既可以提升高校基層黨組織的協調動員能力,也可以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密切關聯,從而產生高效的“化學反應”,推動高校信息化工作走深走實。
(二)“互聯網+”拓寬了高校黨建的層級、范疇與影響
將“互聯網+”與高校黨建工作深度融合,既是高校黨建信息化路徑的現實歸屬,也是黨建創新探索的核心訴求。“互聯網+”的思維模式、平臺理念與應用方法,拓寬了高校黨建工作的領域,提升了黨建工作層級與影響,實現了黨建層級與范疇的有效貫通,激發了基層黨組織的實踐自覺與行動熱情,促進了高校基層黨建的深度“躍升”。在互聯網平臺及技術引導下,高校黨建工作更具人性化特色,更具現實吸引力,黨的建設因而呈現“一核多元”“一體多用”的良性循環效果。
(三)“互聯網+”構筑了高校黨建的平臺與時空“堡壘”
回顧過往,一些高校的黨建工作由于缺乏信息化思維,往往將互聯網工具、平臺和技術視為黨建體系的“附著物”,并未真正認識到“互聯網+黨建”的創新價值,也缺乏對信息化黨建的深刻理解。例如,過去不少高校黨支部負責人片面認為黨建信息化就是利用網絡公開信息、推送信息,因而沒有充分發揮信息平臺的優勢,導致信息化平臺深度開發不足,基礎數據資源也缺乏整合與利用。實際上,“互聯網+”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高校黨建的平臺限制與時空阻隔,促使黨建工作有效落地、有序推動,這是傳統黨建工作無法企及的。
三、“互聯網+”背景下高校黨建信息化工作的有效路徑
在“互聯網+”背景下,高校黨建信息化工作的推進要革新思維、健全制度,增強黨建工作執行力與落地效果,確保高校黨的建設工作取得積極突破,實現更大發展。
(一)引入“互聯網+”思維模式,實現黨建信息化下沉
“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高校黨建工作的有效推進,既要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同時也要結合高校實際,制訂針對性與差異性的工作方法。要認識到“互聯網+黨建”工作的基本趨向,即努力實現黨建工作智慧化、信息資源共享最大化、數據分析處理集成化與便捷化,推動黨建信息化思維與理念革新,主動以“互聯網+”思維方法武裝頭腦,提升基層黨建信息化工作能力。在“互聯網+”思維加持下,高校黨建工作能夠實現質效升級、工作方法創新與運行成本的有效控制。因此,要制訂基于“互聯網+”的黨建工作舉措,健全黨建執行方案,推動實踐工作下沉,確保黨建工作惠及高校師生,產生最優效果。
例如,以“互聯網+”思維模式為導引,探索線上線下一體化的黨建信息化路徑,消除時空阻隔,提升高校黨建綜合質量。高校黨支部可以建立院校兩級黨組織的QQ群與微信群,并建立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同時對接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及時統一發布黨建信息,開展協調管理,實現線上黨建工作高效推進。再如,結合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探索的線上教學與辦公經驗,通過微信群、騰訊視頻會議、即時通信等載體,組織開展主題黨建活動,細化黨建活動步驟,將其與“主題黨日”“三會一課”等密切融合,不斷提高基層黨員及黨建參與者的思想政治素養。
(二)健全信息化管理與執行機制,提升黨建服務水平
過去,一些高校的黨建工作受思維理念、重視程度、執行能力、體系模式等的限制,往往存在黨建與信息技術融合不足的狀況,突出表現為缺乏統一完善的規章制度與執行標準,黨建工作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工作質量缺乏保障,黨建舉措無法落實到具體部門與個人,以致黨建質量大打折扣。此外,部分黨建工作者缺乏對“互聯網+”的深刻理解,致使黨建信息化安全與管理方案無法有效執行。同時,部分高校缺少專業的信息化黨建人才,黨建審查、考核與評價制度也嚴重缺失。為此,要充分認識到互聯網思維介入黨建信息化工作的基本取向,即通過規章制度的建構和執行,提升黨建服務能力與質量,確保黨建參與者、工作人員有效協同,促進高校黨建實現信息化“破局”,從而展現多樣化的黨建工作樣貌。
表1集中展示了運用“互聯網+”方法推進高校信息化黨建工作機制建設的路徑,對黨建信息化機制進行了分解說明。可以看到,高校黨建信息化機制以“規劃建設”“規范運行”和“安全管理”為主體,體現了高校黨建信息化建設的基本取向,也突出了核心功能與特色。以“規劃建設機制”為例,借助黨建云平臺、數據庫及線上黨建中心等模塊,可以實現黨建信息的及時搜集、整合與發布,滿足黨建動態推送與精神貫徹落實的需求。同時,“一盤棋”布局與“一張網”的管理模式,不但能夠提升黨建質量,而且能夠提高黨建效率。例如,借助黨建中心與智慧管理模塊,可以設置“校級黨委”“院系黨委”“黨支部”“黨員社區”“黨員中心”等多個板塊。借助這些板塊,能夠記錄監督各單位組織生活的開展情況,同時也可以發布、推送黨員教育及學習資料,系統傳達各項黨內精神,確保黨建信息在基層黨支部得到有效傳播。
(三)加強“黨建云”平臺建設,發揮數據資源引領價值
為進一步提升“互聯網+黨建”一體化工作水平和質量,必須強化互聯網平臺載體與實踐工具的應用價值,促進高校黨建工作升級。這其中,以云計算、大數據和智能化處理為主要標志的“互聯網+”方法將發揮核心作用。例如,依托高校基層黨組織建設與日常黨建實際,搭建隸屬于高校需求的黨建“云平臺”,組織開展各項黨建實體活動,協調黨建基層組織、部門、人員之間的關系,破除傳統黨建“關系網”桎梏,提升黨建效率。再如,通過對高校黨建各要素的大數據分析與智能化處理,可以建立完整的“黨建數據庫”與“信息系統”,借助數據分析與整合,制訂針對性的黨建解決方案,提高黨建工作執行效能。具體來說,可依托大數據與智能化平臺,建立高校黨建運營管理中心,將高校黨建工作與學校教學工作及師生黨員學習、工作需求相結合,強化黨建號召力,打通黨建服務師生的“最后一公里”,讓黨建工作充滿溫情,彰顯人文關懷特色。
如圖1所示,根據高校黨建信息化工作需要,在“互聯網+”思維指引下建構高校黨建“云平臺”,加入云計算、大數據分析、智能化處理等工具與載體,可以不斷豐富高校黨建系統,增加黨建工作深度。在一體化黨建“云平臺”系統中,可分別設立黨建信息化工作模塊,以滿足基層黨建需求,展現黨建工作價值。例如,在黨建“云平臺”中設置“會議功能”“黨費繳納”“黨日活動”“獲獎情況”等多個模塊,借助線上平臺開展黨建活動、困難黨員幫扶申請、黨員組織關系轉接等常規業務,實現“線上辦理,高效黨建”。通過有效的數據分析、篩查與智能化處理,既可以消除人為工作的不利因素,又可以提升工作效能,從而實現黨建信息化要素的統籌與資源配置,極大促進黨建工作的創新升級。
綜上所述,基于“互聯網+”思維推進高校黨建工作,要秉持信息化建設要求,提升黨建綜合質量,破除傳統理念束縛,確保黨建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要主動對接信息化技術與運行平臺,建立高校黨建信息化載體與管理系統,實現“云計算”“大數據”與“智能化”黨建的有效躍升,確保技術主導下的黨建工作實現創新發展。要重視思維觀念的有效更新,建立健全規章制度與保障機制,提高黨建執行力與反饋水平,推動黨建信息化工作又好又快發展,為高校黨建提供更有力支撐。
【參考文獻】
[1]黎曉鳳,鐘明輝,李志軍.高校“互聯網+黨建”工作信息化建設的創新模式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21(16).
[2]張小平,任懷藝,楊帆.高校“互聯網+黨建”工作模式的實踐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7(11).
[3]趙德金,蔣元春.“互聯網+”背景下高校黨建信息化建設探析[J].大理大學學報,2018(9).
【作者簡介】李 嬋(1983— ),女,湖南衡陽人,柳州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責編 蘇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