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武 施澤波
【摘 要】本文基于時代背景和廣西革命文化的地域特色,分析廣西革命文化藝術再現的時代價值,結合具體的藝術再現案例,歸納和總結廣西革命文化藝術再現的形式,論述廣西革命文化的藝術再現策略:文藝工作者要樹立和踐行正確的文藝觀;開展主題藝術創作活動;運用多媒體、多業態傳播;立足校園,引導青少年學習廣西革命文化。
【關鍵詞】廣西革命文化 藝術再現 文化傳承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47-0055-03
廣西革命文化是廣西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為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捍衛邊疆安全過程中形成的文化形態,包括物質形態和精神形態。物質形態如革命戰爭時期遺留的各種革命文物、歷史遺址、英烈故居以及后人修建的紀念碑、紀念館等,精神形態如百色起義精神、湘江戰役精神、革命英烈的傳奇故事、紅色藝術經典等。廣西是我國邊疆民族地區,長期擔負著固邊富民的革命重任,廣西革命經歷民主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解放初期的剿匪戰爭、改革開放初期的捍衛邊疆安寧自衛還擊戰爭、新時代固邊富民等不同時期,廣西革命文化歷史久遠、積淀深厚。
藝術再現就是藝術家用音樂、美術、舞蹈、建筑、攝影、書法、戲劇、電影、電視等藝術形式表現在特定時期的重大革命事件、重要歷史人物的過程。以藝術再現的形式傳承廣西革命文化具有很強的時代價值,可以彰顯廣西精神,為廣西文藝創作提供真實素材,賡續廣西紅色基因,頌揚廣西革命先烈英雄事跡。藝術再現以情感表達為基礎,尊重歷史,強調客觀真實性。廣西革命文化的藝術再現是以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講述廣西革命故事,激勵廣西各族人民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建設壯美廣西,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
一、廣西革命文化藝術再現的時代價值
(一)彰顯革命精神
廣西革命文化的藝術再現可以反映不同時期黨領導下的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精神,反映革命前輩奮不顧身、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例如,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而催生遵義會議召開的是1934年發生在廣西的湘江戰役。如何銘記1934年中國共產黨那段艱苦卓絕的斗爭經歷呢?如何讓后人了解紅軍為什么陷入絕境,怎樣絕地反擊、絕處逢生的呢?是藝術再現,包括繪畫、雕塑、音樂等。電影《血戰湘江》、紅色動畫電影《湘江1934·向死而生》,電視劇《突圍突圍》《絕命后衛師》等,全景式藝術再現了“勇于勝利、勇于突破、勇于犧牲”的湘江戰役精神;紅色雕塑再現了當年的紅軍戰士奮不顧身,或英勇拼殺,或怒吼向前的光輝形象;油畫《陳樹湘》再現了“絕命后衛師”師長陳樹湘為掩護紅軍主力渡江,身負重傷、不幸被俘,蘇醒后用手從腹部傷口處絞斷腸子壯烈犧牲的英雄行為。通過藝術再現,回顧廣西革命歷程,探尋廣西革命文化的產生原因和發展特點,總結出規律性的認識,指導今后廣西的改革開放,實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壯美廣西的新期盼。
(二)賡續廣西紅色基因
廣西革命文化伴隨廣西紅色基因的誕生和傳承,紅色基因是我們繼續前行的根和魂,“時代楷?!秉S文秀就是長期接受革命老區紅色精神的孕育而成長起來的。藝術再現具有獨特的教育功能,它以藝術的審美方式把握世界,認識廣西革命的光輝歷程。通過藝術再現,塑造具有典型教育意義的藝術形象,包括不同時期的重大革命事件,如梧州建黨、百色起義、湘江戰役等;包括典型英雄人物,如黃日睽、韋拔群、陳樹湘等,能夠有效地把廣西革命精神傳遞給民眾,使民眾在對文化藝術的享受和審美愉悅中潛移默化地被感染和熏陶,彰顯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實現廣西革命文化教育意義和審美價值的統一。例如,2020年10月紅色動畫電影《湘江1934·向死而生》在廣西校園巡回放映,播放組足跡遍布南寧、桂林、柳州、欽州、河池等地的大中小學校,通過影視作品,弘揚湘江戰役精神,讓青年學生接受紅色精神洗禮,傳承紅色基因。目前,廣西仍有許多在革命歷程中產生的歷史事件、重要人物、遺址遺跡鮮為人知、尚待開發,廣西的文藝工作者要在收集、整理、凝練廣西革命文化資源上下大力氣,從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寬的藝術視野,創作更多廣西革命題材的文藝精品,賡續廣西紅色基因。
(三)頌揚廣西革命先烈英雄事跡
為了銘記過去走過的路,藝術再現是一種最為普遍的方式。藝術屬于意識形態范疇,是客觀世界的主觀能動反映。藝術來源于客觀世界、來源于現實生活,同時反映、再現過去的客觀現實。一方面,藝術是憑借記憶表達客觀內容,記憶是藝術的來源。當藝術家創作藝術作品表現藝術形象的時候,必須以現實生活中所見所聞為原型,也就是說,藝術家的大腦會在記憶的存儲中提取藝術創作所需要的形象。另一方面,藝術是客觀現實的再現與認識的最好載體和最佳方式。而藝術作品是藝術家對某一具體事件、人物形象的藝術加工,使其形象更加豐富和典型,更容易喚起藝術作品受眾大腦中的記憶,進而加深其對重大革命事件、重要歷史人物的再認識。例如,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廣西文藝部門上演了原創紅色話劇《忠誠》,用藝術表達方式再現了廣西革命不同時期的革命事件及英雄楷模的光榮事跡,用藝術敘事方式講述了堅持信仰的韋拔群、舍生取義的陳洪濤、斷腸明志的陳樹湘的英雄事跡,謳歌了英雄壯舉、弘揚了赤子之心,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好評如潮。
二、廣西革命文化藝術再現的形式
(一)廣西革命文化的美術再現
美術是人類創造的一種精神文化產品,其因地理環境、文化觀念、審美追求的不同而浩繁豐富。美術藝術再現就是通過美術作品贊美自然、謳歌勞動、崇尚理想,表達藝術家思想感情、人生追求以及價值取向。美術再現的各種經典藝術形象常常使人震撼而歷久難忘。
廣西革命美術蘊含著豐富的革命教育內容,不但反映了廣西人民英勇斗爭和艱苦創業的光輝歷程,而且折射出堅定不移的大無畏革命精神,體現了廣西各族人民為了爭取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而不畏犧牲、艱苦奮斗的歷史,是當代大學生進行革命文化教育的生動教材。例如,2013年9月建成并對外開放的位于韋國清同志故里東蘭縣三石鎮弄英村的壯鄉將軍紀念館,陳列布展大量珍貴的文物資源、圖文資料,并運用影視場景再現、沙盤模型藝術設計、雕塑油畫展示、多媒體演繹等手段,藝術形象地再現了革命前輩們波瀾壯闊的一生。又如,桂林八路軍辦事處紀念館里,一件件珍貴的文物、遺物,一張張舊照片,一件件精美的繪畫、書法、雕塑作品,展示了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團結抗戰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以及桂林人民、在桂軍民在抗戰中所做出的歷史貢獻。再如,油畫《百色起義》《龍州起義再現圖》《湘江戰役》以及紀念館、革命遺址、革命先烈故居的雕塑等,都是廣西革命文化重大歷史事件藝術再現中的美術表達;廣西藝術學院2018年10月舉辦的“紅星照耀中國”—廣西革命歷史題材連環畫、插畫文獻展,為廣西革命文化美術再現展現了自己的專業擔當。
(二)廣西革命文化的音樂再現
音樂藝術再現是通過聲音對某一具體事物或人物的情感表達。好的音樂可以讓人聽了過耳不忘,產生心靈的共鳴。列寧認為:“音樂是對人們進行教育的有力武器?!睆V西革命文化通過音樂藝術形式來傳播真理、宣傳革命、鼓舞斗志,通過本地流行的山歌、民謠等形式反映廣西革命文化,用“紅歌”表達廣西各族人民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熱愛人民軍隊,積極參加革命、建設、改革的樸素思想情感,具有很強的宣傳教育和價值引領作用。
在八桂大地的革命老區,承載廣西革命文化的音樂資源非常豐富,傳唱“紅歌”非常普及,形式多樣。例如,廣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發行的《百色起義紅色歌曲賞析》,收集了大量百色起義紅色歌曲,這些“紅歌”采用民族化、大眾化的語言,將廣西各族民眾喜聞樂見的山歌進行改編,把革命道理融入山歌中,賦予新的內涵在民間傳唱,成為宣傳革命、鼓舞斗志的強大武器。又如,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廣西各地紛紛開展“感黨恩 跟黨走”主題歌詠活動,賦予參與者和觀眾儀式感和神圣感,讓人在歌聲中感悟革命前輩的犧牲精神和家國情懷,讓穿越時空的信仰之力薪火相傳。
(三)廣西革命文化的舞臺表演藝術再現
舞臺表演藝術再現是以特定革命事件為敘事內容,高度融合舞美、燈光、音樂、表演等藝術手法,用歷史反映現實,以現實追憶歷史,引發受眾的情感共鳴。
例如,2019年3月上演的廣西壯劇《百色起義》,用廣西地方戲曲的獨特藝術形式重溫中國共產黨在廣西少數民族地區發動百色起義,實行“工農武裝割據”的崢嶸歲月;2019年10月上演的廣西原創大型音樂劇《血色湘江》,在忠實于歷史的前提下,融合歌劇、話劇、舞劇的不同藝術特點,把桂北民間音樂與交響樂相結合,在舞臺上史詩般地演繹了湘江水畔的慷慨悲歌;2021年2月廣西戲劇院和梧州市聯合創排的壯劇《蒼梧之約》,藝術再現鮮艷的黨旗在廣西革命文化的策源地—梧州高揚的風雨歷程;2021年4月貴港市港南區排演的大型話劇《譚壽林》,再現廣西第一個黨支部成立后的波瀾壯闊、“貴港好兒子”廣西早期建黨領導人譚壽林同志的革命斗爭歷程,等等。
(四)廣西革命文化的影視藝術再現
影視藝術再現是通過影視作品,包括電影、紀錄片、電視劇等,以藝術的形式還原、回顧重大革命事件、重要歷史人物的全過程,以情景再現的藝術方式填補部分歷史資料的空白與缺失,喚醒、銘記人們對不同時期革命歷程的共同記憶,具有較高的真實性和藝術性。
例如,再現百色起義光輝歷程的影視作品豐富多彩,1989年的革命歷史電影巨片《百色起義》、2009年11月央視播出的電視文獻片《東蘭出了個韋拔群》等,尤其是2010年出品的電視劇《紅七軍》,藝術地再現了這支英雄部隊的誕生以及紅七軍不畏艱難、滿懷勝利信心的戰斗歷程。又如,根據抗日戰爭時期我黨在八路軍桂林辦事處領導抗戰的歷史,2013年拍攝十二集黨史文獻紀錄片《八路軍辦事處》、2017年12月錄制電視專題片《廣西故事》,專門講述八路軍桂林辦事處的豐功偉績;2019年9月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特別節目《共和國的廣西印記》中,也用影視藝術形式再現桂林八路軍辦事處的難忘往事。
三、廣西革命文化藝術再現的策略
(一)文藝工作者要樹立和踐行正確的文藝觀
文藝觀即文藝思想,是對文藝現象的總的看法和主張。文藝工作者要堅持社會效益第一的文藝創作理念。廣西革命文化的藝術再現作品,不管是音樂、美術、舞蹈、影視等還是其他再現形式,重點在于回顧革命歷史、傳承紅色基因、堅定理想信念,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精神動力,體現教育功能和激勵功能,強化普遍性和大眾化,弱化市場功能和經濟效益。
文藝工作者要藝術再現廣西革命文化,表現推動廣西發展動力的歷史事件、英雄人物,就必須尊重歷史,堅持正確的文藝觀,深入一線,掌握更多的第一手素材,才能創作出精品力作。例如,大型音樂劇《血色湘江》的創作,組建近200人的創作演出團隊,他們多次前往湘江戰役發生地—廣西桂林市興安、全州、灌陽等縣實地采風,歷時近一年才打造出這部恢宏大氣的史詩大劇。藝術家們在藝術創作中提高了鑒賞水平和審美能力、增強了藝術修養和道德情趣,他們懷著對革命先烈的崇高敬意,牢記文藝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全身心地學紅軍、演紅軍、做紅軍,力求將精品奉獻給人們;演員們為了演好每一個角色,主動到軍營進行封閉式排練,其中主演高鵬為更真實地再現陳樹湘形象而減重30多斤。
(二)開展主題藝術創作活動
藝術家在開展主題創作活動中,一要立足廣西革命文化沉淀下來的紅色文化資源,結合藝術創作規律,用藝術形式講好廣西革命文化故事;二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走入生活,貼近人民,遠離浮躁,耐得住寂寞,沉下心挖掘反映廣西革命文化的創作素材;三要多方聯合、統籌安排,發揮藝術團體、藝術院校以及民間組織的優勢,創作質量好、水平高、影響大的藝術精品,全力做好廣西革命文化藝術再現的主題藝術創作。
廣西革命文化的主題創作,要與廣西共產黨人矢志不渝、接續奮斗的歷史征程相一致,充分反映廣西精神的歷史軌跡和現實力量。例如,利用建黨百年的關鍵節點、重大紀念節日開展重大建黨題材的藝術創作活動,全景式、史詩性、立體化反映黨在廣西革命歷史中的豐功偉績。據《中國文化報》2021年1月19日報道,2020年廣西有8部(件)作品入選全國“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舞臺藝術精品創作工程”重點扶持作品名單,包括壯劇《百色起義》和原創歌劇《血色湘江》等。
(三)運用多媒體、多業態傳播
在新媒體時代,要創新廣西革命文化傳播方式,堅持藝術再現傳播創新,根植廣西革命文化,面向人民,激勵人民,積極利用新媒體的優勢,創新廣西革命文化的藝術表達方式,讓廣西革命文化走進生活,走入人心,鼓舞后人。
一是利用廣播、電視、網絡開展廣西優秀紅色藝術作品展播活動。為了發揮藝術價值引領、凝神聚氣的功能和作用,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期間,廣西舉辦“壯美廣西·網播天下”優秀作品推優展播活動,傳播線上動畫片、紅色網絡影視、“唱支山歌給黨聽”、廣西“三月三”短視頻等藝術作品,唱響謳歌廣西革命文化的最強音,彰顯音樂再現的藝術美和感染力。二是依托微博、抖音傳播廣西革命文化藝術作品。玩手機、刷微博是當今青少年學習、生活的常態,也是進行紅色教育最普及、最有效的途徑。2021年3月,南寧師范大學官方微博舉辦“南師陪你學黨史”主題學習打卡活動,上傳大量的革命故事、紅色歌曲、經典影視作品、紅色文學詩詞等,打卡活動累計閱讀量超280萬,充分發揮線上互動平臺作用,成功引導廣大師生參與黨史學習教育活動。三是建立廣西革命文化藝術作品數據庫。通過數據庫,分門別類收集、整理、儲存廣西革命文化藝術作品,為傳播廣西革命文化積累類型豐富、保存長遠的廣西革命文化藝術資源。
(四)立足校園,引導青少年學習廣西革命文化
一是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號召學校通過網絡平臺傳播廣西革命文化,為青年學生創設線上免費聽革命音樂、觀看革命影視的條件和任務,使學生在重溫紅色革命歌曲、紅色經典電影的過程中,了解廣西革命文化,從內心崇敬英雄,進而學習革命先烈不畏艱難險阻、勇往直前的大無畏精神和高尚品格。二是舉辦形式多樣的與廣西革命文化有關的校園文化活動。在大中小學校,依托課堂教學、主題班會、校園文化活動等平臺,采用傳唱紅色歌曲、觀看革命題材影視等形式,引導學生探索廣西革命文化、接受紅色教育熏陶、從紅色文化中汲取成長力量。例如,2021年寒假期間,廣西師范大學舉辦了“黨的歌聲傳萬家”紅歌傳唱活動,即向身邊人教唱廣西經典紅歌曲目、向身邊人講述廣西革命故事,并通過“云錄制”傳唱視頻,向建黨100周年獻禮,讓學生在活動中有效傳承紅色基因,汲取成長力量,點燃時代精神火炬。
總而言之,通過美術、音樂、舞臺表演、影視等藝術再現形式對重大歷史題材進行表達,能夠把革命文化“復活”,使人們學會珍惜、銘記、感恩。要想讓廣西革命文化歷久彌新、永續傳承,就必須發揮藝術再現的功能,遵循藝術創作規律,立足歷史,將敘事方式和藝術表達相結合,增強革命文化的感染力,讓學生接受熏陶和教育、客觀地把握歷史,才能更好地再現和傳承革命文化。
注:廣西藝術學院 2021 年研究生師生科研創作項目“廣西革命文化藝術再現研究”(2021XJKY20)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楊 武(1963— ),男,漢族,廣西容縣人,碩士,廣西藝術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施澤波(1975— ),男,漢族,廣西賓陽人,南寧市賓陽縣高級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責編 羅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