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針對共享發展理念下高校思政課傳統實踐教學模式的不足,分析高校思政課“菜單式”實踐教學模式是符合和體現共享發展理念的先進實踐教學模式,它在實踐主體、實踐教學內容、實踐教學過程、實踐教學管理等方面實現對思政課傳統實踐教學模式的超越,具有多重價值;并論述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推進高校思政課“菜單式”實踐教學模式的完善,必須從強化宗旨意識、堅持問題導向、增強憂患意識三方面著力,以增強實踐教學的自覺性、實效性和安全性。
【關鍵詞】共享發展理念 高校思政課 “菜單式”實踐教學模式 實踐主體 實踐個體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47-0085-03
共享發展理念是新發展理念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其內涵主要表現為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漸進共享。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指出:“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思政課作為高校的重點課程,在教學活動中,必須貫徹共享發展理念,并以此為基礎開展思政課實踐教學,為社會培養全面發展的綜合性人才。
一、高校思政課傳統實踐教學模式的不足
共享發展理念的內涵主要有四個。一是全民共享,即共享發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數人享有、一部分人享有。二是全面共享,即共享發展要共享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各方面建設的成果,全面保障人民在各方面的合法權益。三是共建共享,即只有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過程也是共享的過程。四是漸進共享,即共享發展必將有一個從低級到高級、從不均衡到均衡的過程,即使到很高的水平也會有差別。
共享發展理念的提出,為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的優化提供了思路,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要以共享發展理念為統領,在實踐主體、實踐內容、實踐客體等各方面體現共享發展理念。一是在全民共享方面,要求始終堅持思政課實踐教學主體的全覆蓋,保證每一名學生都享有參加社會實踐的機會,即實現實踐主體共享實踐機會。二是在全面共享方面,要求高校思政課5門課程都設置實踐教學,實踐主題內容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學生通過社會實踐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為社會發展做貢獻,從而讓社會全體人員共享實踐成果,即共享實踐客體。三是在共建共享方面,要求實踐主體參與思政課實踐課程的建設,學生要參與思政課程實踐主題設計、實踐方案設計、實踐成果評比及實踐成果評比標準制訂等各個過程,即共享實踐過程。四是在漸進共享方面,要求不斷創新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提高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實效性。
高校思政課傳統實踐教學模式是任課教師組織由學生會干部、學科代表和班干部或入黨積極分子組成的實踐小組,利用半天或一天到某個愛國主義實踐教學基地或者工礦企業、農村參觀學習,學習回來后寫調研報告或者實踐心得體會。從共享發展理念的視角反思思政課傳統實踐教學模式,發現高校思政課傳統實踐教學模式不盡如人意,不能很好地體現共享發展理念。
(一)實踐教學主體單一,沒有體現全民共享
在高校思政課傳統實踐教學模式中,很多高校出于安全問題、經費問題、時間問題等多方面的考慮而放棄全員參與實踐,但因思政課程規定必須有實踐成績,所以一些高校采取選擇課代表、學生會干部、班干部等少部分的學生到一些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或者工礦企業進行一天或半天的參觀學習。這種“精英式”的實踐教學模式只有少部分學生能得到社會實踐機會,大部分學生的社會實踐權利被剝奪,違反了教育的公平性,也不符合共享發展理念中的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要求,與共享發展理念注重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的初衷相違背。所以,這種實踐教學主體單一,只有少數學生參與的社會實踐無法體現全民共享發展。
(二)實踐教學內容片面,沒有體現全面共享
有些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雖然有全體學生參與,但出于對學生安全的考慮,規定只在校內進行調查研究。這樣必然影響學生實踐內容的選擇,實踐效果不佳。故無論是限制在校園內的實踐,還是“精英式”的實踐,學生的實踐主題內容都受到影響,不能讓全體學生在實踐中全面了解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及生態各方面的發展成就和存在的不足,無法讓學生從感官上共享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及生態等各方面的建設成就。由于實踐地點造成實踐教學內容片面,高校思政課傳統實踐教學模式在實踐教學內容方面沒有體現全面共享。
(三)實踐教學過程缺失,沒有體現共建共享
在高校思政課傳統實踐教學模式下,多由任課教師利用半天或者一天帶領少部分學生到某個地方參觀,全過程中教師處于主導地位,學生去哪里實踐、什么時候去實踐、實踐主題選擇什么、實踐成果如何評價、通過什么形式表達實踐結果等一系列問題,都由教師規定,學生沒有主導權。學生不能參與實踐教學主題的設計,不能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設計調查研究的主題,沒有機會參與制訂實踐作品的評分標準,不能相互評價、相互分享同學間的實踐成果等。這種不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性、學生的主導地位得不到彰顯的實踐模式難以實現實踐教學目標。學生在整個實踐活動過程中主體地位的缺失,導致高校思政課傳統實踐教學模式缺乏師生共建,也就沒有共享。
(四)實踐教學開展隨意,沒有體現漸進共享
高校思政課傳統實踐教學模式的開展是隨意的。第一,整個實踐活動沒有形成制度化、常態化。通常沒有建立實踐主題庫、沒有實踐過程的管理制度、沒有實踐結果的評價考核制度。第二,實踐管理主體協調度不夠。通常沒有形成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教學管理部門、學生管理部門等職能部門缺少配合,思政部門負責實施,教研室和教師具體指導實踐教學。沒有形成制度化的實踐教學模式,也就沒有一個從低級到高級、從不均衡到均衡的過程,所以高校思政課傳統實踐教學模式沒有體現漸進共享。
二、高校思政課“菜單式”實踐教學模式的優點
2009年春季學期開始,廣西職業師范學院(原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思政課采用“菜單式”社會實踐模式,經過10多年的發展完善,思政課社會實踐模式的價值不斷體現。該模式是根據思政課程的理論教學內容,由教研室設計多樣化的大學生社會實踐主題,建立主題庫;每一名上課的學生像在菜單上點菜那樣,根據自己的專長和興趣愛好自主選擇實踐主題庫中的一個主題;選擇相同主題的學生組成團隊,在任課教師的具體指導下,利用課外時間,依托社會實踐基地,通過社會調查、專題研究、志愿服務、公益活動等形式,深入農村、社區、企事業單位等開展社會實踐,自我體驗、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依據學生的實踐作品評價其實踐效果及成績。
根據“菜單式”實踐教學模式,筆者從共享發展理念視角分析“菜單式”實踐教學模式的價值,從而探尋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的方向。
(一)在實踐主體上實現全民共享
“菜單式”實踐教學模式是每一名學生從實踐主題庫中選擇一個主題,學生組成實踐團隊開展實踐,既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興趣愛好,又保證每一名學生得到社會實踐機會,實現高校思政課社會實踐主體的全員化,這是“菜單式”實踐教學模式的最大特點。它既體現教育的公平性,也體現共享發展理念的全民共享。此外,任課教師在評價學生形式多樣的實踐作品的過程中,可以得到對上課有用的素材,從而實現全體學生共享實踐機會、實現師生間的實踐結果共享。
(二)在實踐教學內容上實現全面共享
在全面共享方面,高校思政課“菜單式”實踐教學模式適用于思政課5門課程,實踐主題內容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黨建等各個方面,實踐地點涉及農村、城市、企業、事業單位、校園等,學生可以根據不同的課程確定不同的實踐作品形式,如“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的理論性強,實踐作品是PPT或者微視頻;“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要注重學生踐行,實踐作品是調研報告和情景劇。由此可知,“菜單式”實踐教學模式從實踐主題內容、實踐地點、實踐作品表現形式體現共享理念,實現了實踐教學內容的全面共享。
(三)在實踐教學過程實現共建共享
在共建共享方面,“菜單式”社會實踐教學模式要求在整個實踐過程中,從實踐選題、實踐方案的填寫、實踐作品的制作到實踐作品的展示及選拔,都有任課教師的參與。實踐選題、實踐方案的填寫需經過任課教師的審核,實踐作品的制作評價要有任課教師的指導。這樣學生實踐小組才更有可能產出高質量的社會實踐作品,能從實踐中有較大的收獲;任課教師從學生作品中發現問題并及時解決問題,體現了實踐過程中師生間共建共享。同時,實踐由全體小組成員分工合作完成,每個小組成員都必須參與實踐,否則沒有實踐考核成績,所以整個實踐過程中學生必須共建才能共享。
(四)在實踐教學管理上實現漸進共享
高校思政課“菜單式”社會實踐教學模式實行10多年來,實踐教學管理不斷完善,社會實踐納入學校教學計劃,形成一套相對完備的管理制度體系,包括多門思政課程建立實踐主題庫、實踐作品考核評價制度、完整的實踐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和實施方案。為了避免各門思政課程實踐作品內容重復,還規定各門思政課程實踐作品主要的表現形式。在管理主體方面,形成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教務處、學工處、宣傳部等職能部門緊密配合,馬克思主義學院負責實施,教研室和教師具體指導的實踐教學運行機制,在實踐教學開展上實現漸進共享。
三、共享發展理念下高校思政課“菜單式”實踐教學模式的完善
高校思政課“菜單式”實踐教學模式雖然在很大程度上讓學生能夠均衡地共享。但是,“菜單式”實踐教學模式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不斷完善。
(一)強化宗旨意識,增強實踐教學的自覺性
由于思政課是公共必修課,通常每位任課教師同時為數個班級授課,每個班級學生人數一般為60~100人,一學期需要指導的實踐小組有數十個。現有實踐教學管理制度中沒有對教師指導學生實踐的監督機制,因此出現任課教師指導不到位的情況。此外,部分思政課教師由于缺乏教育信息技術知識難以給予學生相應的指導,造成學生在實踐中因缺乏教育信息技術知識不得不放棄一些實踐作品表現形式,如不會用“Camtasia”“動畫”等軟件制作微視頻、微電影等,所以選擇耗時少、難度不大的PPT或者調研報告的形式,結果出現學生調查不出問題、實踐PPT只是照片的堆砌、實踐心得體會抄襲、微視頻內容脫離主題等問題。學生探究問題能力、理論分析能力、理論結合實際能力難以得到提高。這就要求思政教師強化宗旨意識,增強實踐教學的自覺性。共享發展理念的核心要義是一切為了人民,其核心要義的源泉是馬克思主義的人民觀。思政課教師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堅持為了學生、依靠學生、實踐成果由學生共享的實踐觀。在學生實踐過程中,思政課教師要自覺加強指導,主動解決學生實踐中的差異性問題,不斷增強學生的成就感、幸福感。同時,思政課教師要自覺地學習教育信息技術知識,提高教育信息技術能力,更好地在實踐中指導學生,從而真正實現共建共享。
(二)堅持問題導向,提高實踐教學的實效性
堅持問題導向是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點,也是提高高校思政課“菜單式”實踐教學模式實效性的重要途徑。思政課“菜單式”實踐教學模式在實施過程中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在實踐方案設計、實踐主題制訂、實踐作品評比的標準制訂方面,學生未能參與。造成的后果是不能完全激發學生的實踐興趣及探究欲望,有時候學生僅僅停留在完成任務的狀態,如學生到某一地實踐,僅是拍拍照片。二是高校思政課有5門課程,由于“形勢與政策”課的課時占比較少,“形勢與政策”沒有獨立設置主題庫,未組織學生開展相關社會實踐,而是全部融進“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中。三是由于各教研室沒有充分認識在思政課與專業課結合的意義,“菜單式”社會實踐教學模式的實踐主題設計僅僅從思政課程教材內容出發,與專業課程結合較少,沒有體現共建共享發展理念。
針對上述問題,第一,高校思政課“菜單式”實踐教學模式在實踐主題設計、方案制訂、作品評比標準制訂等方面,充分征詢、收集學生的意見和建議,讓學生參與進來。唯有這樣,才能制訂切實可行的實踐主題及學生了然于心的實踐作品評價標準,學生才能根據實踐作品評分標準制作出高質量的實踐作品,才能實現師生、生生之間的共建共享,最終實現思政課實踐教學實效性的提高。如“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系概論”課程,教研室在制訂實踐教學方案前,在學生中開展調研,了解到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是疫情中學生的成長,并且有過拍攝微電影的經歷,教研室就可以設計學生參與抗疫的相關實踐主題,允許學生用微電影的方式展示相關主題。第二,即使“形勢與政策”課程僅有16個課時(本科32課時),也應該增設該門課程應有的社會實踐。“形勢與政策”課程的特點是政治性、政策性、思想性、時效性強,要通過社會實踐提高學生的政治敏銳性和對各種社會現象的辨別能力。第三,思政課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專業課程富含的思政元素具有潛隱性特征,思政課專任教師要加強與專業課程教師的相互探討,跟專業課教師結成互助小組,深度挖掘專業課程教學內容所承載的思政元素,設計與學生專業課程相結合的“菜單式”實踐主題,這樣既發揮專業課的育人作用,實現思政課與專業課的共建共享,又能增強思政課“菜單式”實踐教學的效果。比如,在“菜單式”實踐教學模式中設計“我心中的土木工程學家”“土木工程專業職業道德意識調查”等實踐主題,以挖掘土木工程專業行業體現的愛國主義精神、科技創新精神、奮斗精神,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三)增強憂患意識,提升實踐教學的安全性
增強憂患意識,有應對不順利的思想準備及預防可能的失敗。只要進行社會實踐教學就會有安全問題,這是所有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面臨的首要問題。學生在外出開展社會實踐活動中,有可能遇到人身侵害、突發事件、交通安全、飲食安全、意外事件等危險狀況。這就要求思政課教研室及任課教師把握高校思政課“菜單式”實踐教學模式的施行,對學生走出校門到企業、農村等地方進行調查研究存在的安全隱患有清醒、深刻的認識和預判能力。對各種不確定性因素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一是任課教師在實踐前對學生進行生動的能引起學生足夠重視的安全教育,在實踐過程中如出現學生單獨行動的情況,要求實踐組長立即通知任課教師。實踐結束,學生安全返校后也要跟任課教師匯報。二是建立實踐安全管理制度。外出實踐的學生應該遵守規章制度、服從組長的統一指揮、注意交通安全等。與學生簽訂安全承諾書,明確各自的責任、義務。三是購買意外傷害校方責任險和學生平安系列保險(簡稱“學平險”)。校方責任險屬于團體保險,團體保險大批銷售的方法減少了保險公司的營銷費用和管理費用,所以團體保險的費率低于個人保險的費率。學校只需向保險公司支付數額較少的保險費,就可以分散賠付較大補償費用的風險。“學平險”的費用較低,學生可以負擔。
共享發展是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到更高水平的基礎上,對“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發展理念的完善。共享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高校思政課“菜單式”實踐教學模式不斷完善,能保障每一名學生在思政課實踐方面的教育權利公平、機會公平,從而實現師生間、生生間、教育與社會間的共享,提高高校思政課社會實踐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關秀獻.高職高專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的創新研究:以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為例[J].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3).
[2]蘇亮乾,張莉.高校思政課“菜單式”社會實踐教學模式探究[J].高教論壇,2013(12).
[3]張驥,解立軍.校方責任險的相關法律問題探析[J].當代教育科學,2011(15).
【作者簡介】關秀獻(1972— ),女,廣西蒙山人,碩士,廣西職業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法學理論。
(責編 黃 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