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藝藝 馬品詞
【摘 要】本文闡述幼兒園公共儀式及民間文化資源在幼兒園教育中的價值,探究廣西幼兒園公共儀式與民間文化資源共生環境下的民間文化傳承策略:滲透日常生活,培養幼兒傳承意識;規范儀式教育,增強價值認同感;發揮群體效應,關注幼兒個體發展。
【關鍵詞】幼兒園 公共儀式 廣西民間文化資源 傳承模式? 群體效應 儀式教育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47-0167-03
現階段許多家長和幼兒都接受了很多西方文化,如學習英語、過西方國家的節日、喜歡西方國家的文化等,但是對中國本土的民間文化了解、學習較少。學習、傳承中國優秀民間文化并滲透在幼兒園公共儀式教育中是教育工作者需要認真研究的內容,應將廣西地區的優秀民間文化資源學習與幼兒園公共儀式教育結合起來,在共生環境下實現民間文化傳承。
一、幼兒園公共儀式
幼兒園公共儀式是指在區域內通過幼兒、教師、家長等之間的交往,培養文明素養的儀式。幼兒園公共儀式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分別為教學儀式、升旗儀式和畢業儀式。
(一)幼兒園教學儀式
培養學習品質主要是與學習相關的行為、態度、方法等基本要素,在幼兒階段開始培養,對幼兒今后學習和人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提到,幼兒在參與活動過程中采用的態度、行為等的積極方面都是終身學習和發展的重要品質,需要尊重、保護幼兒的這種學習興趣和對一切新鮮事物的好奇心,促使幼兒形成積極主動、認真細心、不畏艱難、用于探究、敢于想象、勤于動手的良好學習品質。儀式屬于具有表現性、象征性以及文化規定性的活動。教學儀式包括上下課儀式、講授儀式、獎懲儀式等,這些儀式活動不僅給幼兒傳授具體的知識,而且還能向幼兒傳遞深層文化內涵,促使幼兒進入新的學習狀態。幼兒園教學儀式重點培養幼兒的學習品質,教師將文化觀念傳遞給尚缺乏文化價值理解的幼兒,讓文化觀念通過教學儀式具有現實性。
(二)幼兒園升旗儀式
國旗是一個國家的象征和標志,代表的是國家的主權和尊嚴。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的內容,全日制中小學除了假日應該每周舉行升旗儀式,目的是嚴格落實升降國旗制度,讓學生在升降國旗這一具有教育意義的儀式中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相關文件盡管還未對幼兒園舉行升旗儀式進行明確規定,但也需要強調對幼兒的愛國主義教育。幼兒階段正是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啟蒙階段,促使幼兒形成良好道德品質的最好時期。對幼兒的愛國主義教育直接關系幼兒的認知規律形成和發展水平,由于幼兒時期動作思維感知和形象具體思維發展正是優良時期,幼兒容易對直觀感知的知識理解并產生深刻的印象,在感情體驗階段提升情感發展水平。通過升旗儀式重點培養幼兒的愛國之心。
(三)幼兒園畢業儀式
對幼兒而言,畢業儀式象征著身份的轉變,從幼兒園學習進入小學學習,從幼兒身份轉變為小學生身份。幼兒園的畢業儀式也被稱為畢業典禮。畢業典禮會促使幼兒產生微妙轉變,讓幼兒身份實現“幼兒”和“小學生”兩個狀態之間的轉換。畢業典禮屬于一種具有典型性的儀式活動,這種儀式活動的根本在于幼兒身份的轉變,是人們對“幼兒”和“小學生”這兩種身份轉變的一種界限劃分,角色改變與身份改變具有協調性。
二、中國優秀民間文化資源在幼兒園教育中的價值
(一)有助于培養幼兒熱愛家鄉的情感
中國優秀民間文化資源豐富多彩,如廣西地區的民間文化類型多樣、意義豐富,比如,南丹瑤族服飾、那坡壯族民歌、壯族霜降節、上林石門龍母文化、壯劇、欽州貝雕畫、打榔舞、全州瑤族婚禮舞等。在幼兒園教育中,可以讓幼兒了解、感受、體會和學習這些民間文化,激發他們熱愛家鄉的情感。
(二)有助于激發幼兒對民間文化的興趣
民間文化產生于勞動者和勞動的過程。在幼兒園教育中,應從各種各樣的民間文化中挑選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并且接近幼兒日常學習和生活、具有廣西地域特色的民間文化內容,對幼兒實施民間文化教育,激發幼兒了解和學習民間文化的興趣。在廣西民間文化中,幼兒很喜歡“壯族三月三”文化節。幼兒園可讓幼兒在跳竹竿舞的過程中體會“壯族三月三”的濃厚節日氣氛,在活動中培養幼兒熱愛家鄉、熱愛民族的意識,激發幼兒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從而傳承優秀民族文化傳統。
(三)有助于提高幼兒的審美能力
幼兒園教育實施民間文化教育,不僅能夠讓幼兒了解家鄉的歷史文化、民間藝術形式等,還能進一步拓寬幼兒的文化視野,特別是通過繪畫、音樂、舞蹈等藝術形式,將勞動者的審美觀念,以及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展現出來,在教育教學中進一步培養幼兒的審美情趣,提高幼兒的審美能力。繡球是壯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祝愿,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民族興旺的吉祥物,也是一種定情信物,利用堆繡工藝手工制作而成。在幼兒園日常教學中,可以讓幼兒欣賞繡球,吸引幼兒注意力的同時,還能促使幼兒對繡球制作產生興趣,讓幼兒嘗試動手畫出繡球,或者制作簡單的繡球,讓幼兒在動手實踐中直觀地體會繡球呈現的藝術美。
(四)有助于激發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社會發展離不開想象力、創造力的推動。而想象力、創造力的培養必須從小抓起,從幼兒時期開始進行培養。幼兒園教育可以將廣西地區的民間文化資源融入其中,利用各種文化資源為幼兒創造想象的空間,促使其大膽創造。比如,廣西山水畫是廣西比較著名的旅游紀念品,在幼兒園教育中教師可以帶領幼兒一起進行山水畫創作。還可以讓幼兒參與工藝紙傘、壯錦、工藝蠟染等手工活動,讓幼兒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
三、廣西幼兒園公共儀式與民間文化資源共生環境下的民間文化傳承策略
(一)滲透日常生活,培養幼兒傳承意識
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到各種儀式,儀式是一種具有程序性、規范性的行為。在幼兒園公共儀式教育中培養幼兒的儀式感,在實施的過程中需要區分是傳統節日還是幼兒園自創節日等。
1.利用廣西地區民族傳統節日開展主題活動,讓幼兒感受民間文化的魅力
在廣西民間,傳統節日形式多種多樣。在幼兒園公共禮儀中,可以將民間文化資源和傳統節日結合起來,這是對幼兒實施廣西民間文化資源教育的有效途徑。廣西農歷三月三歌圩節,教師可以利用這一節日開展各種教育活動。第一,開展歌圩節主題教學活動,向幼兒介紹該節日的來歷以及風俗習慣等,激發幼兒對這一民族文化的興趣。第二,組織和引導幼兒實施體驗性活動,帶領幼兒制作五色糯米飯,將幼兒分為兩隊進行對歌比賽,舉辦拋繡球活動等,讓幼兒在活動實踐中充分了解文化的來源和發展。第三,教師利用課余時間讓幼兒品嘗自己制作的五色糯米飯,體會過節的樂趣。在一系列主題教育活動中,要求幼兒聽講時能夠做到“步從容、立端正”。學習行為舉止禮儀,在對歌的過程中將禮儀之歌、禮儀童謠等改編為對歌的形式進行表演,不僅能夠增長幼兒的知識,還能讓幼兒體會歌圩節濃厚的節日氛圍以及參與節日活動的愉悅。
2.開展具有廣西地區民族特色的游戲活動,讓幼兒體會民間文化的趣味性
游戲也是幼兒獲取知識、掌握學習能力和生活本領的主要方式,是幼兒發展的內在需求。在教學禮儀中,教師可以組織幼兒開展廣西民間游戲活動。比如“拋繡球”“板凳龍”“碰蛋”“篩匾”等民間游戲,不僅具有生活特性,而且游戲內容較為生動有趣,幼兒參與其中能接受儀式教育,在參與過程中增長見識。
3.開發和完善幼兒園課堂教學課程,讓幼兒在課程學習中形成民間文化傳承意識
課程資源是幼兒園教育的重要資源。實施公共儀式教育可以增加一些民間文化課程資源,從眾多廣西民間文化資源中挖掘出適合幼兒學習的資源,如民俗故事、童謠等,激發幼兒對民間文化的興趣。同時,利用民間戲劇、舞蹈等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加強其對民間文化的認知。而且還可以在幼兒園內設置民間文化角,為幼兒創造具有直觀性、體驗性的空間環境,將廣西民間文化資源融入其中,讓幼兒體會到民間文化的美,進而形成傳承意識。
(二)規范儀式教育,增強價值認同感
儀式感與形式感并不是等同的概念,而是兩個不同的含義。假如不能呈現精神屬性和個性化價值,無法讓周圍的人提高重視程度并參與其中,這就不屬于儀式感,而只是簡單的形式感。儀式內涵較為豐富,不同時期、背景,儀式具備的價值也不同,為了不讓儀式降低為形式,需要在幼兒園公共儀式教育中重視儀式的教育價值,提升幼兒的價值認同感。幼兒園各項活動都可以培養幼兒的儀式感。將公共儀式和文化資源放置于共生環境下,培養幼兒儀式感的同時,還能進一步實現民間文化的傳承。每周一舉行的升國旗儀式就是幼兒園公共儀式之一,以往升國旗儀式往往只是由幼兒園園長或者教師升旗,全體幼兒唱國歌或者行注目禮。為了實現民間文化資源在幼兒園公共儀式中的共生發展,可以邀請家長參與其中,讓幼兒和家長意識到升國旗的重要意義,并開展相關主題活動,將廣西民間文化資源融入其中。比如,可以邀請家長一同升國旗,全體幼兒、家長、教師、園長等統一穿著廣西民族服飾,升旗儀式結束后,組織升旗儀式的小小主持人—幼兒發表國旗下的講話“走進廣西,弘揚傳統”,介紹廣西的傳統民間文化。同時還可以讓幼兒進行才藝展示,如舞蹈《壯鄉的祝福》《廣西尼的呀》等。讓幼兒在莊嚴肅穆的升國旗儀式中意識到自己屬于其中的一分子,感受群眾和個體之間的融洽和諧。另外,在升國旗的過程中,幼兒在肅穆環境下已經形成儀式感,統一的服飾、統一的動作、統一的步伐等,在一次次升旗儀式中幼兒的儀式感明顯增加。在國旗下講話、才藝展示中,幼兒的積極性和學習效率會更高,增強幼兒的價值認同感,在公共儀式教育中“潤物細無聲”地實現民間文化的傳承。
(三)發揮群體效應,關注幼兒個體發展
在幼兒園公共儀式中通過模仿、表演的方式實現。幼兒在模仿的過程中,能夠獲取實踐性的知識,這些知識為其日后形成社會性行為和儀式性行為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每年6月,不同階段的學校都會為即將畢業的學生舉行畢業典禮,幼兒園也不例外,幼兒園畢業典禮也屬于公共儀式的重要構成。通常畢業典禮采用跳舞的形式讓幼兒共舞,讓幼兒牢記與小伙伴在一起的開心時刻,體驗畢業離園的惜別之情,感謝父母養育之恩、教師教育之恩。享受畢業典禮溫馨氣氛的同時,讓幼兒產生對小學生活的向往之情。因此,在這一儀式中,教師可以讓幼兒以班級為單位,做好表演節目的準備工作,要求每個幼兒都參與其中。比如,可以讓幼兒穿上廣西民族服飾,在畢業典禮中登上舞臺,載歌載舞,為家長、教師等帶來精彩的節目,幼兒展示的民族文化也是一種文化傳承。在準備表演節目的過程中,由于幼兒對舞蹈表演不熟悉,可以讓幼兒觀看以往畢業班哥哥姐姐表演的視頻,或者讓小班、中班幼兒參與大班的畢業儀式,通過觀看表演產生興趣,然后模仿、練習,進而在實際的畢業典禮上進行才藝展示,培養幼兒模仿能力和表演能力的同時,提升幼兒社會交往能力,讓幼兒在排練節目過程中進行互相模仿、學習,進行情感交流。在幼兒畢業之際,將畢業班幼兒在園學習期間制作的剪紙、山水畫、繡球等廣西民間文化手工作品展示在墻面、走廊、樓梯等地方,讓幼兒看到自己成長歷程的同時,還能產生對民間文化的興趣和民族認同感,提升他們的審美能力,發展他們的創造能力。
總之,要實現幼兒園公共儀式與廣西民間文化資源的共生發展就需要挖掘適合幼兒學習的民間文化資源,將其融入教學儀式、升旗儀式和畢業儀式中,提高幼兒綜合能力和素質,實現民間文化資源的有效傳承。
【參考文獻】
[1]王涵平.廣西民族民間文化在兒童繪本創作中的運用[J].牡丹,2021(2).
[2]陳春英.讓民間文化自然融入幼兒一日活動的策略[J].考試周刊,2020(55).
[3]譚芳. 幼兒園儀式教育的現狀及對策研究[D].南充:西華師范大學,2020.
[4]劉紅琴.幼兒園公共儀式育人作用研究:以幼兒園畢業典禮為例[J].智力,2020(5).
[5]傅衛群.在幼兒園教育教學中滲透民間文化藝術的策略討論[J].考試周刊,2020(2).
[6]曹春碧.在幼兒園教育教學中滲透民間藝術文化的策略[J].新課程(綜合版),2019(6).
[7]楊豐瑞.淺談如何把地方民族文化融入到幼兒教育教學中:以隆林各族自治縣為例[J].中華少年,2017(12).
[8]羌軼君.浸潤洗禮,讓幼兒在儀式中快樂成長:淺談幼兒儀式教育的價值[J].好家長,2018(45).
注:本文系2021年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項目(T2021KY1254);2020年廣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科研項目“廣西桂東南地區壯族童謠傳承的‘三進并舉’模式實踐研究”的階段性成果(Y2020001KY010)
【作者簡介】潘藝藝(1981— ),女,漢族,廣西容縣人,廣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幼師教育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音樂學;馬品詞(1979— ),男,壯族,廣西上思人,廣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音樂教育。
(責編 黃 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