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雙莉
(哈爾濱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80)
語言不是一個靜止、封閉、自給自足的系統,它會在使用過程中受到影響而發生動態變化并在這種變化中得以創新和發展,語法化是語言演變過程中普遍存在的現象。近年來,國內外學者越來越關注并重視對語法化的研究,通過研究,了解詞匯如何進行演變并發展出語法功能,進而用來解釋某些語言現象。

語法化這一概念最早是在中國元朝時提出的,周伯琦在《六書正偽》中記載:“大抵古人制字,皆從事物上起。今之虛字,皆古之實字。”語法化在西方的研究也有較長的歷史,作為正式的語言理論,最早是由法國語言學家 Meⅰllet 在1912 年提出的,他指出:“語法化指語言中實在的詞轉化為無實在意義表示語法功能的成分這樣一種過程或現象。”[4]他認為研究語法化的目的就是研究“自主詞向具有語法成分之作用的演變”。盡管國內外學者們研究語法化的角度和對其定義不同,但目前得到普遍認同的語法化現象包括以下三種情況:1)實詞虛化現象;2)句法化現象; 3)詞匯化現象[5]。其中實詞虛化是最基本,也是最常見的。由虛化產生的新的語法形式會引起整個語法系統的變化。實詞詞義抽象化后慢慢失去原有的詞匯意義,變成只表示語法關系的語法單位,進而發展出新的語法功能。


語法化動因顧名思義指的是各種促成語法化的原因和條件。語法化的產生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本文將從以下四個方面探討韓語移動動詞語法化的動因。




語法化研究近年來在國內外比較盛行。人們對語法結構的認識,不僅體現了語言本身的內在變化規律,同時也體現了人類對語言的認知變化情況。本文從人的認知心理、語言高頻率使用和慣用化、語法結構內部調整、語用因素影響四個方面探析了韓語移動動詞語法化的形成動因。這些造成語法化的多個要素之間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作用共同促進了語法化的進程。筆者希望借由本文的討論,可以為韓語移動動詞的教學提供一些幫助,讓學生了解語言變化的規律,對語法有更充分和恰當的理解,進而激發學習動機,更好地掌握和運用韓語。同時也希望能夠為今后的韓語語言研究提供一些思路和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