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偉賢,陳建飛,孫廣信,李坤,楊澤鋒,任連軍
1.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河南 鄭州 450004; 2.鄭州人民醫院,河南 鄭州 450003
支氣管擴張是氣道解剖結構受到感染、物理化學刺激、免疫異常及遺傳等因素影響,支撐纖維彈力結構及肌肉組織被破壞,導致管腔擴大出現不可逆的管腔破壞、排痰能力降低、易受感染、易積膿,甚至侵襲血管出現咯血危及生命,是呼吸系統常見疾病。其病理分型為柱狀支氣管擴張、囊狀支氣管擴張、靜脈曲張三型,臨床表現為反復咳嗽、咯痰、咯血等癥狀。該病會出現穩定期(臨床緩解期)和急性加重期交替存在,急性期有急性感染癥狀,伴或不伴咯血,穩定期以咳嗽、咯痰等癥狀為主。穩定期對氣管的破壞仍然存在,使病情進展過程比較隱匿,甚至會加重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間質纖維化等重癥疾病,因此,對支氣管擴張穩定期的治療非常必要。本研究以中醫證候評分、24 h痰量、肺功能、圣喬治呼吸問卷(St George′s respiratory questionnaire,SGRQ)等為指標,觀察健脾滌痰方治療支氣管擴張穩定期的臨床療效(經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開展本臨床觀察,批準文號:2017倫審第02005-1號),探討中醫治療支氣管擴張癥臨床意義。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呼吸科、中醫科門診治療的支氣管擴張癥患者48例,經肺部CT確診,辨證屬脾虛痰盛證,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24例。48例患者中脫落3例,治療組脫落2例,對照組脫落1例。治療組中,男9例,女13例;年齡(43.97±10.58)歲;病程(6.00±4.12)年;急性發作次數(2.00±1.32)次·年-1。對照組中,男10例,女13例;年齡(42.63±11.12)歲;病程(6.00±3.78)年;急性發作次數(2.00±1.12)次·年-1。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西醫診斷標準以《成人支氣管擴張癥診治專家共識(2012版)》相關標準為參照[1],胸部CT為診斷支氣管擴張主要依據。
1.3 中醫證候診斷標準[2-5]以《支氣管擴張癥中醫辨證治療概要》《中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中醫病證部分》及《中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西醫疾病部分》中相關內容擬定中醫證候診斷標準。
脾虛痰盛證:①咳嗽,或氣短、胸悶;②痰多、痰白黏或泡沫痰,痰色黃白或有腥味;③胃脘脹滿或腹脹;④納呆或食少;⑤舌苔白膩,脈滑或弦滑。具備上述①②2項,加③④⑤中的2項即可診斷為脾虛痰盛證。
1.4 病例納入標準符合上述中西醫診斷標準;年齡18~80歲;處于支氣管擴張穩定期,3周內排除呼吸道感染及支氣管擴張急性發作。
1.5 病例排除標準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氣管哮喘、肺癌、活動性肺結核、間質性肺疾病者及其他影響觀察指標疾病者;伴有嚴重心血管疾病、肝臟疾病、腎臟疾病等影響研究完成者;近一個月有咯血者;正在參加其他臨床試驗者;對本研究治療藥物過敏者;因其他情況不能完成本研究者。
1.6 治療方法急性加重時,兩組患者均給予化痰藥、抗菌藥物對癥治療[6],抗菌藥物可采取兩種藥物聯合使用。藥物如下:化痰藥:乙酰半胱氨酸(霧化吸入)、桉檸蒎(口服);口服抗生素:羅紅霉素、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頭孢克肟、頭孢克洛、頭孢呋辛;靜脈滴注用藥: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氨芐西林鈉、哌拉西林舒巴坦、頭孢拉定、頭孢替安、頭孢哌酮舒巴坦、美羅培南、亞胺培南、依替米星。
治療組另給予健脾滌痰方治療,方藥組成:金蕎麥、雞內金、魚腥草各30 g,黨參、炒白芍各24 g,黃芪18 g,桔梗、橘紅各15 g,茯苓、炒白術、清半夏、天竺黃、炙甘草各12 g,以上中藥均使用中藥配方顆粒劑,每日1劑,可根據情況分2~3次服用,治療12周。
對照組另給予安慰劑口服,每天2~3次,觀察12周。安慰劑由本院制劑室提供,主要成分為糊精粉、淀粉、苦味劑、食用色素,保持性狀、色澤、口感與中藥配方顆粒劑基本相似。鼓勵所有患者每日進行體位引流排痰。
1.7 觀察指標24 h痰量:治療前后各檢測1次。方法:收集連續3天24 h痰量,取平均值。肺功能:治療前后各檢測1次。指標包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及FEV1/FVC。呼吸疾病問卷評估:治療前后填寫SGRQ,并計算積分。治療前后分別行血常規、尿常規、糞常規、肝腎功能、心電圖等檢查,觀察記錄藥物不良反應。
1.8 療效判定標準治療前后各記錄1次中醫證候積分,依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和《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制定中醫證候療效評分表,包括咳嗽、咯痰、喘息、乏力、納呆及胸痛等[5]。
療效指數=(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
痊愈:療效指數≥95%;顯效:70%≤療效指數<95%;有效:30%≤療效指數<70%;無效:療效指數<30%。
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n×100%

2.1 兩組支氣管擴張癥患者臨床療效比較對照組觀察期間7例患者出現急性加重情況,治療組觀察期間未出現急性加重情況。對照組未給予治療,有效率為0。治療組中,痊愈2例,顯效10例,有效8例,無效2例,有效率為90.91%。
2.2 兩組支氣管擴張癥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及24 h痰量比較具體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支氣管擴張癥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及24 h痰量比較 分)
2.3 兩組支氣管擴張癥患者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具體結果見表2。

表2 兩組支氣管擴張癥患者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
2.4 兩組支氣管擴張癥患者治療前后SGRQ評分比較具體結果見表3。

表3 兩組支氣管擴張癥患者治療前后SGRQ評分比較 分)
2.5 兩組支氣管擴張癥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治療組有2例患者服藥后出現腹脹、腹瀉不適癥狀,自動放棄觀察,停藥后患者癥狀自動消失。對照組1例患者意外妊娠,放棄觀察。治療組患者在治療前后未出現明顯的血常規異常、肝腎功能損害、心電圖異常等現象。
對照組個別患者出現急性加重后,癥狀學積分增加,因此,急性加重是支氣管擴張患者病情進展的原因。治療組在治療后各項證候學積分明顯得到改善,患者痰量明顯減少,和對照組相比有明顯的差異性,體現出中藥輔助治療的價值。在中藥提高免疫力、抗炎、抗感染、促排痰、改善心肺功能的作用下,對于控制患者的病情進展、改善癥狀、提高身體機能狀態等方面有明顯療效。治療過程中,部分患者脾虛痰盛證轉化為氣陰兩虛、肺脾氣虛、肺腎陰虛等證型,說明支氣管擴張患者痰盛是標,肺氣虛損是本,故治療支氣管擴張應標本兼顧,方能收效[7-8]。
入組患者均表現不同程度的肺儲備功能下降和小氣道功能受損,對照組治療后FEV1、FVC及FEV1/FVC等指標出現下降趨勢,由于日常活動量不大,并未出現明顯的勞力性呼吸困難等臨床表現,這也正是需要臨床警惕的[9]。治療組治療后FEV1、FVC及FEV1/FVC等指標出現向好趨勢,說明有效的中藥干預可以改善肺功能。
在整個觀察過程中,對照組有7例患者出現急性加重,患者癥狀的輕重程度與病程的長短、支氣管擴張的類型、營養狀況、自我防護措施等有關系密切。病程較長、囊狀支氣管擴張、營養狀況差可能導致急性加重。支氣管擴張患者呼吸道定植菌感染也是病情加重的重要原因,免疫力降低也會帶來呼吸道感染風險。而治療組患者未出現明顯急性加重的情況,說明中藥控制臨床癥狀、預防急性加重、提高免疫力、治療感染等方面都有著很好的作用[10-11]。
支氣管擴張與“肺癰”“咯血”“咳嗽”等中醫疾病相似,其病機要點是痰、熱、瘀、虛兼夾共存,病位在肺,常涉及脾、腎、肝、胃,屬本虛標實證[2-3],其中支氣管擴張穩定期(亦稱緩解期)多為肺脾氣虛或氣陰兩虛,痰熱夾雜[12]。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脾氣虛,津液不布,運化失司,母病及子,肺氣亦虛,不能輸布水液,故聚液為痰,痰凝氣郁而化熱。脾氣虛則納呆食少,化源不足,日久則變生他證;肺氣虛則胸悶乏力,動則氣喘;痰氣郁結則肺失宣降,咳痰喘嗽,氣納無權,影響宗氣生化,進一步加重氣虛;疾病日久,子盜母氣,肺脾互損,則成沉疴痼疾,經年難愈。故對虛、痰、熱、瘀基本病機的治療是治療支氣管擴張穩定期的主要手段[13]。李建生教授提出支氣管擴張基本病機為正虛(肺脾氣虛證、氣陰兩虛證)邪實(痰熱、痰濁、瘀血等),常見為痰熱壅肺兼氣陰兩虛,痰濁阻肺兼肺氣虛、肺脾氣虛。故支氣管擴張穩定期的中醫治療,應以扶正祛邪、補虛養正的原則進行辨證施治,培土生金以助氣之源頭、堵生痰之肇端,為治本之要,清熱解毒滌痰兼以化瘀為治痰毒壅盛、瘀滯內停治標之法。因此,總結出健脾豁痰法,創立健脾滌痰方治療支氣管擴張穩定期脾虛痰盛證。
方中黨參、茯苓、白術、甘草為四君子湯益氣健脾,配用黃芪補虛益肺,五藥相配意在補虛為先[14];白芍、雞內金、甘草疏肝健脾、消食止痛,重用白芍補虛化瘀;橘紅、茯苓、半夏為二陳湯之意,健脾利濕、止咳化痰;魚腥草、金蕎麥清熱解毒、化痰止咳;天竺黃為清熱滌痰之要藥。現代研究表明,魚腥草的主要抗菌成分魚膽草素對卡他球菌、流感桿菌、肺炎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有明顯抑制作用,魚腥草還具有抗病毒作用;金蕎麥提取物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芽孢菌、卡他莫拉菌等均有抗菌作用,金蕎麥有止咳化痰、解熱鎮痛等作用[15-16]。以上兩位藥對呼吸系統致病菌有良好抗菌作用,加之天竺黃豁痰之功,取效更好。縱觀全方,補虛健脾、清熱化痰、止咳補肺,臨床可取得較好療效。治療后患者生活能力、癥狀得到改善,說明該方對提高運動耐力、增強心肺功能、控制感染、提高免疫力等方面有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