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霞 劉順發
摘要:自殺未遂嚴重威脅著人們的身心健康,抑郁癥是自殺未遂的高危人群,本文對影響抑郁癥自殺未遂的相關社會心理因素進行綜述。
關鍵詞:抑郁癥;自殺未遂;相關社會心理因素
【中圖分類號】R74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03-258-02
自殺是一個重要的精神衛生和公共衛生問題,自殺未遂是自殺的重要預測因素之一,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而抑郁癥是一種具有高自殺率的慢性精神疾病,超過一半的抑郁癥患者曾經有過自殺的行為,大約15%的抑郁癥患者最終以自殺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自殺是抑郁癥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其自殺的危險度是普通人群的20-50倍。本文總結了可能影響抑郁癥自殺未遂的社會心理因素,綜述如下。
1自殺未遂概念
自殺指故意殺死自己的行為,又稱為自決、自盡、自裁等。國際上目前一般將自殺分為三類:①成功自殺(completed suicide):指有自殺的行為,并導致死亡;②自殺未遂(suicide attempt):指有自殺的行為,但未導致死亡;③自殺意念(suicid eidea):有自殺的想法并且愿意去死,但沒有自殺的行為。在自殺未遂的研究中,自殺未遂有時也包括那些并不想結束自己生命但有自殺的表現。為了確切概括后一類自殺未遂,Mongan(1979)提出蓄意自損。蓄意自損分兩種:①意向性自毀行為,但至少有部分想死的念頭,包括自殺姿態;②沒有任何自殺意向的蓄意自毀行為[1]。自殺未遂動機一般可分為三種:①結束生命;②逃避現實;③尋求幫助。多數自殺未遂者的動機為后兩者的結合。自殺未遂按自殺行為致死性的大小可分為兩種:①自殺姿態;②自殺失敗。
2自殺未遂相關社會心理因素
2.1 自殺未遂史 自殺未遂史是抑郁癥再次自殺的風險因素,是預測自殺的一個重要因素。國外一項Mate分析顯示,既往有過自殺未遂人群的自殺風險為一般人群的30-40倍[2]。國內劉連忠等研究顯示,一年后自殺未遂者自殺意念及自殺未遂的發生率仍比較高。而抑郁癥是高自殺率的疾病,自殺未遂史是抑郁癥患者再次自殺的高危因素。董曼等通過對住院的124例無自殺未遂史和71例有自殺未遂史的抑郁癥患者研究發現,既往有自殺未遂史的患者自殺風險明顯高于無自殺未遂史的患者[3]。研究發現,抑郁癥患者在抑郁心境的影響下,容易出現認知功能障礙,產生消極想法,使自殺意念增強和對抗自殺風險的能力下降,從而導致自殺風險的升高[4-5]。而自殺未遂人群往往具有不良的應對模式,在較高自殺意念的基礎上,既往不良的問題處理模式會重新啟動,最終導致自殺行為的再次發生。研究顯示,既往有自殺未遂史的抑郁癥患者再次自殺的風險與抑郁情緒的嚴重程度成正相關,抑郁情緒越重,消極觀念越強,自殺風險越高,經抗抑郁治療后,隨病情的好轉,抑郁情緒的改善,患者的自殺風險逐漸降低[3]。因此,有效的抗抑郁治療,對降低有自殺未遂史的抑郁癥患者再次自殺的風險有積極的作用。
2.2自殺意念 自殺意念是抑郁癥患者自殺未遂的影響因素。周雪瑩等人研究發現,自殺意念與抑郁癥患者的自殺未遂成正相關,大約24%的有自殺意念的抑郁癥患者有自殺未遂行為[6],而且自殺行為的再次發生與自殺意念密切相關[7]。研究發現,抑郁癥患者自殺意念的產生與抑郁情緒密切相關。抑郁情緒會導致患者認知功能受損、自我評價低等,對自殺意念的產生有重要影響,抑郁情緒越重,自殺意念越強[8]。盡管有少量研究得出不一致的結果[9],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自殺意念可以預測抑郁癥患者的自殺風險[10-13]。自殺是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部分有自殺意念的抑郁癥患者,在一年內逐漸出現自殺行為,最終自殺死亡[14]。因此,在臨床中,醫護人員應高度關注抑郁癥患者的自殺意念,及時進行干預,降低自殺風險。
2.3 臨床特征 研究發現,抑郁程度重與抑郁癥患者自殺未遂密切相關。一項Meta分析,通過收集有關抑郁癥患者的自殺風險因素研究的病例對照研究,篩選出這些文獻中的主要風險因素后發現,高絕望感患者的自殺行為的發生率為低絕望感者或無絕望感者的5.67倍;抑郁癥患者的自殺行為與高絕望感、妄想、自殺家族史、負性生活事件為成強相關;與焦慮感高、認知障礙、自責成中度相關。通過計算上述高度和中度相關的六個風險因素的PARP(當前人群歸因危險度百分比)結果顯示,除外自殺家族史因素,其余各因素的歸因危險度均在20%以上[15]。另外有研究發現,嚴重認識障礙也是導致自殺未遂抑郁癥患者選擇再次自殺的風險因素[9,16]。抑郁程度嚴重的患者,容易出現極端的思維、不合理的信念、認知的僵化等心理變化,這些心理變化會加重患者的低落情緒,出現悲觀厭世態度,最終導致自殺行為的發生[15]。因此,當抑郁癥患者出現上述癥狀和心理改變時,醫務人員應把它視為抑郁癥患者自殺的危險信號而高度重視,對患者積極治療和嚴密監,對減少和預防抑郁癥患者自殺行為的發生具有積極的抑意義。
研究發現,抑郁頻繁發作和反復住院的抑郁癥患者更易出現自殺未遂行為[9,17]。因精神疾病住院次數多、抑郁頻繁發作反映患者病情復雜嚴重,治療效果差,疾病慢性遷延,使患者承受的壓力更大,遭遇負性生活事件更多,從而使自殺風險升高。大多數研究顯示,發病年齡早的抑郁癥患者自殺的風險更高,也可能與發病年齡早的抑郁癥患者病程更長,發作次數更多,治療效果更差,更容易導致疾病慢性遷延,從而使自殺的風險較高[18]。因此,在臨床工作中,對抑郁頻繁發作、反復住院的抑郁癥患者更需要積極治療其抑郁癥狀,減少抑郁發作頻率和因抑郁住院的次數,從而使自殺的風險降低。
研究顯示,伴有嚴重軀體疾病的抑郁癥患者自殺風險更高。國外有研究[19]顯示,抑郁癥患者合并重大軀體疾病時,疾病負擔重,經濟壓力大,導致生活質量更差,自殺風險更高。國內研究,SANNA等[20]研究認為抑郁癥合并甲狀腺或肝臟疾病的患者其疾病負擔增加,自殺風險容易升級。因此,對合并嚴重軀體疾病的抑郁障礙患者采取三級預防措施可能會減少自殺行為的發生。
2.4 社會生活事件 負性生活事件與自殺未遂關系密切。國內研究報道,戀愛婚姻受挫、家庭矛盾、人際關系不良、學業受挫是導致個體自殺行為發生的可能原因,并且經歷的負性生活事件越多,自殺意念和自殺行為發生的風險越大。而負性生活事件可能會加重患者的抑郁情緒,增加消極觀念,產生自殺意念。國外研究發現,負性生活事件是抑郁癥患者自殺未遂的主要危險因素,是自殺意念及自殺行為發生的預報因子[16,21]。
2.5 其他因素 女性和文化程度低與自殺未遂行為的發生關系密切。國內研究發現,女性自殺未遂行為的發生率明顯高于男性,特別是在農村地區差別更加明顯。這可能與女性情緒較不穩定且易多愁善感有關,而在農村地區女性地位相對更低,遭遇的負性生活事件更多;文化程度低的患者,因文化程度的影響,更容易產生不良的信念,不合理信念和認知偏差更不易得到合理的自我疏導,故兩者群體更容易采取極端方式[3]。在自殺未遂的研究中,低文化的女性群體應該得到更多的關注。
抑郁癥自殺未遂是個十分復雜的社會心理現象,對其的研究應從人口學、社會心理因素及抑郁癥的癥狀表現和嚴重程度等多方面入手,并注意各個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進行綜合評估,這樣才能更加全面的認識和準確預測抑郁癥自殺未遂行為,對抑郁癥自殺未遂行為進行有效的干預和預防。
參考文獻
[1]沈漁邨主編.精神病學.第五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773.
[2]Brown G K,Ten H,Henripues G R,et al.Congnitive therapy for prevention of suicide attempts: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ail[J].JAMA,2005,294(5):563-570.
[3]董曼.有無自殺未遂史抑郁癥患者自殺意念與風險比較[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8,26(2):167-170.
[4]蘇暉,江開達,徐一峰,等.抑郁癥首次發病患者認知功能的研究[J].中華精神科雜志,2005(3):146-149.
[5]熱娜古麗·艾買江,阿迪拉·阿吉,鄒韶紅.維吾爾族抑郁癥患者認知功能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3,21(4):505-506.
[6]周雪瑩,易軍,王黔艷,等.有精神疾病家族史抑郁癥患者自殺未遂的危險因素[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19,45(8):488-491.
[7]BAC-GARCIA E,MERCEDES PEREZ-RODRIGUEZ M,0QuEND0MA,et a1.Estimating risk for suicide attempt:Are we 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 Passive suicidal ideation as a marker for suicidal behavior[J].J Affect Disord,2011,134(1/3):327—332.
[8]王玲,路仕容.大學生自殺態度-抑郁水平和自殺意念的研究[J].健康心理學雜志,2001,9(6):422-424.
[9]杜桂麗.抑郁癥患者自殺未遂的相關因素分析[J].山東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30(2):102-104.
[10]陳林,劉艷紅,鄭啟文,等.抑郁癥患者自殺未遂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精神科雜志.2013,46(6):339-343.
[11]董佳妮,畢波,孔令韜.綜合醫院心理科門診抑郁癥患者自殺未遂的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醫師雜志.2019,10(21):1460-1463.
[12]PARK E H,HONG N,JON DI,et a1.Past suicidal ideation a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suicide behaviours in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J].Int J Psychiatry Clin Pract,2017,21(1):24-28
[13]EIKELENB00M M,BEEKMAN A T F,PENNINX B W J H,et a1.A 6-year longitudinal study of predictors for suicide attempts in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J].Psychol Med,2019,49(6):911-921.
[14]王玲,路仕容.大學生自殺態度-抑郁水平和自殺意念的研究[J].健康心理學雜志,2001,9(6):422-424.
[15]KESSLER R C.BORGES G.WAIJERS E E.Prevalence of and risk factors for lifetime suicide attempts in the National Comorbidity Survey[J].Arch Gen Psychiat,1999,56(7):617—626.
[16]劉曉秋,白志軍.中國抑郁癥患者自殺危險因素的元分析[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14,22(2):291-294.
[17]MIRANDA R,GAIJAGHER M,BAUCHNER B,et a1.Cognitive inflexibility as a prospective predictor of suicidal ideation among young adults with a suicide attempt history [J].Depress Anxiety,2012,29(3):180-186.
[18]辛立敏,陳林,楊甫德,等.伴焦慮癥狀抑郁癥患者自殺未遂的危險因素[J].中國神絳精神疾病雜志 2015,41(10):613-617.
[19]ZHU T.DE LUCA V.GALLAUGHER L A.et a1.Admixture analysis of age at onset in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J].Gen hosp psychiatry,2012,34(6):686-691.
[20]WEBB R T,KONTOPANTEUS E,DORAN T,et a1.Suicide risk in primary care patients with major physical diseases:a casecontrol study[J].Arch Gen Psychiatry,2012,69(3):256-264.
[21]SANNA L,STUART A L,PASC0 J A,et a1.Suicidal ideation and physical illness:does the link lie with depression[J],J Afect Disord,2014,152(1):422-426.
廣西壯族自治區腦科醫院 廣西柳州 545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