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龍浩 延邊大學
統射箭作為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的主要載體之一,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占據著不可或缺的地位,傳統弓箭的發展與變化反映著社會的變遷,而傳統射箭運動也承載著中國文化的傳承使命。幾千年以來,中國的武藝體系中,射箭一直擁有著重要的地位,是中國民族傳統體育中不可或缺的項目,也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射箭是中國一項歷史悠久的體育運動,早在仰韶文化時期,已經有了石鏃,說明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弓箭確實已出現。到了西周時期,人們對于射箭已經十分重視,并且在進行一些重大的活動時,常常以射箭作為活動中的一項內容之一。并且在《禮記·射禮》中記載:“是故古者天子。以射選諸侯、卿、大夫、士。射者,男子之事也。”從此可以看出當時這些人才都是通過射箭來選拔的,其中射箭的準度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參與射箭人的德行,在射而不中時是埋怨他人還是反省自己,由此可以看出一個人做事情的態度以及品行。因此可以看出在西周時期射禮有著完整的比賽流程,規則以及參與人員,并且還遵循著“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道德風尚。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在儒家思想中,孔子將射箭作為一種“禮教”的手段,孔子認為只有有賢能的人才能很好的完成射箭。從他主張的“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可以看出在射箭比賽中不在于射中目標,穿透靶子,因為每個人的力氣都不相同,最重要的是要有“仁”,倘若大家都是君子,志同道合沒有必要非得分出個勝負高低。孟子也十分注重品德修養,他認為:“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己矣”從中可以看出以孔孟代表的儒家思想把射箭上升到了哲學的高度,并且使得射箭文化的內涵充分的展現出來。到了先秦時期,由于射箭深受百姓的喜愛,因此在先秦時期,人們對于弓箭制作的工藝達到了一個相對來說比較成熟的地步,在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官修的《考工記》是保留到了至今最早的“復合弓”制作技藝的著作,其中書中的“弓人為弓”和“矢人為矢”兩個章節詳細記載了弓箭制作的選材、制作流程等。根據《考工記》中的記載:為弓取六材,需要用干、角、筋、膠、絲、漆六種材料,缺一不可。在制作工藝中十分講究,在選材時,需要根據不同的季節進行不同的選材,例如,要在冬天時采伐木頭與竹子,因為在冬季時木頭與竹子的質量高,另一方面也是對于大自然的一種保護,在獲取動物角的時候也要在秋季進行,秋季時候宰殺的角質厚,而春季的較薄,會影響弓的制作品質。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當時的人們已經懂得遵循自然的規律,而不是隨意的進行砍伐、獵殺。
根據不完全統計在2006年第一次開展全國傳統射箭比賽后的近十年全國共舉辦了65次比賽,其中全國性的賽事有29次,省級賽事有28次,高校賽事有8次。其中的參賽選手大多是民間的射箭協會、射箭俱樂部以及個人參賽,各個年齡段的選手同場比試,并且弓箭種類也各具特色,比賽氛圍十分和諧,比賽結束后大家探討與交流。
2014年8月在中國射箭協會的批準下成立了全國性質的傳統射藝組織——中國射箭協會傳統弓分會,這為未來中國傳統射藝的推廣和發展開辟了新紀元。2015在上海對外經貿大學舉辦的“2015年大學生傳統射箭(射藝)錦標賽”是參賽規模最大,也最具有影響力的一次比賽,其中參賽的高校有39所,338名教師和學生參賽。在此之后的2017年在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的主辦下在上海對外經貿大學進行了第一屆“中國大學生射箭(射藝)錦標賽”,共有全國52所學校的291名教練員與學生運動員參加;2018年第二屆中國大學生射箭(射藝)錦標賽在上海對外經貿大學開賽,52所高校448名領隊、教練員和學生運動員參加;2019年第三屆中國大學生射箭(射藝)錦標賽在江蘇徐州開賽,68所高校的564名運動員參賽。中國大學生射箭(射藝)錦標賽設置了傳統弓箭與反曲弓的兩個大項目,其中傳統弓箭包括男子個人淘汰賽、男子團體賽、女子個人淘汰賽、女子團體賽以及男女混合團體賽。傳統射箭項目在越來越多的高校等各級各類學校當中開展起來,使傳統射箭運動得到了廣泛的普及開展。
侯靶由4部分組成:白色區域為“侯”,80cm的正方形;黑色區域為“鵠”,40cm正方形;紅色區域為“正”,20cm正方形,“正”內有6cm正方形黃色區域為“的”。
射中“正”或“的”均得5分,射中“鵠”計3分,射中“侯”計1分,脫靶計0分。得分高者名次列前,如果得分相同,則射中“的”多者名次列前。

表1 2017年全國大學生傳統弓比賽64強計分制與計中制成績比較

表2 2017年全國大學生傳統弓比賽女子組8強計分制與計中制成績比較

表3 2017年全國大學生傳統弓比賽男子組8強計分制與計中制成績比較

表4 2018年全國大學生傳統弓比賽64強計分制與計中制成績比較

表5 2018年全國大學生傳統弓比賽女子組8強計分制與計中制成績比較
箭射在“侯”以內為計中,否則為脫靶。計中次數多者名次列前,如果計中次數相同,則射中“正”多者名次列前。如果射中“正”相同,則射中“的”多者名次列前,還相同則射中“鵠”多者名次列前。
由表1可以發現,全國64強男女參賽運動員分別采用計分制與計中制排名后,名次發生1位差至4位差的影響不大,而發生5位差及以上的比例較高,分別為男子56.25%,女子64.1%,主要原因在于隨著脫靶箭數的增加,對計中制的排名影響較大,這是客觀合理的。反觀計分制,就算有脫靶箭,如果中靶箭分數高,名次照樣比較靠前,甚至比全部中靶者的名次更靠前,這就違背了傳統射箭比賽的初衷,表現出其不合理的一面。
表2、表3對全國8強男女參賽運動員采用計中制排名后與積分制排名進行比較發現,女子75%,男子62.5%名次處于全國8強之內,而25%的女子和37.5%的男子運動員的名次排在了全國8強之外,這是因為,有脫靶箭對成績產生了影響,較客觀地反映了參賽運動員的比賽成績。
由表4可以發現,全國64強男女參賽運動員分別采用計分制與計中制排名后,名次發生變化情況與2017年比賽情況比較類似。
表5、表6對全國8強男女參賽運動員采用計中制排名后與積分制排名進行比較發現,女子62.5%,男子62.5%名次處于全國8強之內,而男女各37.5%的運動員名次排在了全國8強之外。

表6 2018年全國大學生傳統弓比賽男子組8強計分制與計中制成績比較

表7 2019年全國大學生傳統弓比賽64強計分制與計中制成績比較

表8 2019年全國大學生傳統弓比賽女子組8強計分制與計中制成績比較

表9 2019年全國大學生傳統弓比賽男子組8強計分制與計中制成績比較
由表7可以發現,全國64強男女參賽運動員分別采用計分制與計中制排名后,名次發生變化情況與2017年比賽情況比較類似。
表8、表9對全國8強男女參賽運動員采用計中制排名后與積分制排名進行比較發現,女子50%,男子50%名次處于全國8強之內,而男女各50%的運動員名次排在了全國8強之外。
2017-2019年三屆中國大學生射箭(射藝)錦標賽共有68所高校約1300多人次參加了比賽,表明中國傳統射箭運動在高校中得到了廣泛的普及與開展,為中國傳統射箭文化的傳承發展發揮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中國大學生射箭(射藝)錦標賽采用的是類似于競技反曲弓比賽的計分制記錄方法,而非是傳統射箭比賽的計中制記錄方法,背離了傳統射箭的傳統規則,對中國傳統射箭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發展產生一定影響。對2017-2019年三屆中國大學生射箭(射藝)錦標賽8強計分制成績轉換成計中制成績后進行比較分析,結果表明采用計中制成績排名更能客觀合理反映運動員的比賽成績。
從保護與傳承中國傳統射箭文化角度考慮,全國各個高校在普及開展中國傳統射箭項目時,應注重中國傳統射箭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發展,而非競技比賽。建議中國傳統射箭(射藝)相關學者及職能部門積極研討,探討中國大學生射箭(射藝)錦標賽采用計中制成績記錄規則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