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筑 × 藝術|“建筑 × 藝術——安藤忠雄中國雙展”近日在上海復星藝術中心展出。展覽通過經典建筑作品的再現,精致的建筑模型、詳盡的設計手稿、書法篆刻、以及大量獨有影片、旅行筆記和照片全景展現一代建筑大師的傳奇人生。為了讓觀眾對建筑大師的設計之美有更為直觀的感受,安藤忠雄建筑研究所為了此次展覽,特別根據復星藝術中心的建筑特點,對建筑空間布局、結構進行設計改造,全方位為觀眾打造獨具安藤忠雄設計特色的光影空間。“契合當下全人類面臨的挑戰,安藤忠雄表示雙展希望通過青蘋果之心的內涵,喚醒觀眾內心從此刻,不自我設限,超越自我,不斷挑戰的想法。


民國海淘生活|20世紀初,一場洋貨風潮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形態,開啟了中國現代工商業的轉型與發展之路。各種中外觀念的碰撞、娛樂方式的創新、商業市場的變革形成了鮮明的時代特色,也引發了人們的好奇心和新的生活體驗。廣東博物館《民國海淘生活——廣東二十世紀初的洋貨風潮》展覽展出約200件與民國衣食住行相關的物品,如西洋鐘、煤油燈、汽水瓶、麥片儲存罐、留聲機、相機等,回顧20 世紀初廣東的“海淘生活”,思考當時的洋貨風潮對于廣東現代制造業與加工業的啟示作用。

浩瀚史|近期,尹朝陽在龍美術館(西岸館)展出了名為“浩瀚史”的一系列作品,此次展覽的作品主要是他近3 年的山水風景及心理內化作品,這是對2015~2020 年的簡短總結,展覽完整的呈現出尹朝陽的思考,正如他在前言中寫到的“在我看來,藝術的功能無非兩個,超拔和拯救。一方面,每個人都深陷其中的這個世界并不完美,我可以深切感受到藝術所攜帶的那種無與倫比的修補功能;另一方面,經由人生所必然遭遇的苦痛和磨煉后的藝術也應該有不同的樣子,這個過程事關拯救。”

視覺的民主|CMYK是印刷的四個顏色(C 青色、M 洋紅、Y 黃色、K 黑色),這也是所有印刷品的基礎和密碼,同時也是藝術家楊冕從2009年開始至今的一個創作系列。近期在他的展覽中,公眾可以與畫作展開多維度的視覺解讀與對話、體驗CMYK帶來的視覺震撼的同時,楊冕也希望借由跨越從前文藝復興、文藝復興、巴洛克、新古典、浪漫主義、寫實主義到印象派、后印象派、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及波普藝術的穿越,同時讓不 熟悉西方藝術史上經典作品的大眾進行一次由自己視覺系統定義的西方藝術史旅程 。


玉汝于成|近期在成都博物館展出的“玉汝于成——潘玉良的藝術人生”,難得讓人們真正有機會去近距離了解和觀看作為畫家潘玉良的藝術人生。此次展覽近百幅被潘玉良苦心留存、輾轉運送回國的珍貴畫作驚艷亮相,其中包括油畫、彩墨、白描、素描等多種形式的藝術作品,不少為潘玉良的代表作,更有部分作品是首次向公眾展出。


影子愛人|“影子愛人”展覽是OCAT西安館對藝術家作品中“趣味”的描述。展覽展出高索都、冷廣敏、王曉曲、張嗣4位藝術家的作品,通過他們的攝影作品來勾勒出繪畫創作中的“趣味”邏輯。在這其中他們對于“攝影方式”的顯影,像一束光線筆直射向某物的時刻,在光影下那種立竿見影的狀態,讓攝影與繪畫中共通的內在線索干脆直接的透露出來,宛如一位“影子愛人”被顯現在了作品面前。

時間亭|《時間亭》裝置位于成都大慈寺歷史文化街區內,在這里,既有千年香火不斷的大慈寺,也有成都最具現代潮流人氣的太古里,歷史與現代的相融相生,構成了這個區域獨特的文化氣息。裝置通過玻璃對光的折射與通透質感變化來傳遞一種不同時間段全然不同的景象。白天,裝置是通透的虛無感,邊界模糊,全然消隱在周邊環境中;夜晚,當周邊環境開始暗下來,時光亭燈光亮起,又成為了空間中的焦點。借助動態光影維度,透過背景建筑立面的主題動態影像,動與靜、暗與明的對比,仿佛穿越到另一個歷史時空中。


半朵云|云南省彌勒市東風韻小鎮是一個以文化藝術創意為特色的小鎮,近期半朵云藝術家會客廳完工,半朵云既延續了建筑師羅旭打造的設計風格,又巧妙融入了Art Deco裝飾風格保持了自身特色。未使用一根鋼筋,未使用一顆釘子,這片紅土壤上的烏托邦全由當地的紅磚建造而成,徹底地回歸自然。半朵云整個建筑本身就如同一個巨型的藝術裝置,外壁渾厚,曲線圓潤,層層疊疊,凹凸有致,如同天邊綿延起伏的半朵云彩。
大千氣象——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精品展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至2021.4.8
此次展覽以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藏品為線索,梳理中國傳統繪畫,聚焦18世紀中期到20世紀前期的中國繪畫求變之格局。此次展覽精選中國畫藏品59件(套),自乾嘉時期至20世紀上半葉,跨越二百余年,探求與呈現繪畫作品豐富面貌中所蘊含的“大千氣象”。展覽作品分為“傳神阿堵”“質有趣靈”與“雅俗同芳”三個板塊,展示這一時期人物、山水、花鳥三大畫科的風格與流派演變,挖掘探究作品背景與藝術家經歷之間關系。




熱帶風暴——印度尼西亞現當代藝術敘事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2021.2.18–2021.7.18



“熱帶風暴”旨在展示印尼現當代藝術發展中的代表性作品。展覽中的作品起于20世紀30年代,歷史跨度近一個世紀。展覽重視審美語言的多樣性,囊括了素描、繪畫、雕塑和視頻作品。展覽中的兩條敘事主線一方面概括了不同發展階段的藝術風格和主題,另一方面通過聚焦藝術家、團體和學派以及其間的聯系來勾勒印尼藝術世界的成型軌跡。此次展覽的策展角度是通過展示年代與現場地貌,將藝術家和他們的作品融入印尼藝術史迂回曲折的汪流之中。每件藝術作品都是時代無法重復的烙印,提醒我們回顧過往的時光、關注當下的現狀以及放眼未來社會將會遇到的問題。



劉瑩作品
劉瑩(1981-10),女,蒙古族,碩士,講師。作者單位:內蒙古工業大學建筑學院;內蒙古自治區綠色建筑重點實驗室。
研究方向:地域建筑裝飾藝術研究、設計藝術教育、繪畫藝術。

哈木爾紋現代創新設計

卷草紋現代創新設計
作品名稱:《蒙古族傳統裝飾圖案的現代創新設計作品》
創作說明:
蒙古族傳統裝飾圖案是蒙古族傳統文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視覺的圖式化方式保留并傳承了蒙古族文化的原生態性與獨特性。蘊涵蒙古族的精神情感、生命意識、哲學思維、倫理道德等多方面深層的精神特質和社會文化內涵。本設計作品以卷草紋和哈木爾紋為例,汲取傳統圖案的本真,結合生物學轉譯原理對蒙古族傳統裝飾圖案進行現代轉譯設計,挖掘傳統圖案的基因傳承特性,探索傳統與現代結合的契合點,探索多學科融合的可行性,為蒙古族傳統裝飾圖案在建筑、服裝、工業等現代設計領域的應用提供多種有效的設計手段。
項目課題:
1、內蒙古自治區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內蒙古地區工科院校藝術課程教學的地域性及跨學科融合實踐研究,項目批準號:NGJGH2020048
2、內蒙古工業大學社科重點項目:內蒙古地域建筑裝飾圖案的創新發展研究,項目批準號:SZ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