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 濤 馬 麗 劉媛媛 丁 靜▲
1.江蘇省徐州仁慈醫院護理部,江蘇徐州 221009;2.江蘇省徐州市中心醫院腫瘤科,江蘇徐州 221009;3.江蘇省徐州仁慈醫院急診科,江蘇徐州 221009
我國目前惡性腫瘤發病率趨于年輕化[1-2]。疼痛是腫瘤常見并發癥,晚期腫瘤疼痛發生率高達60%~80%[3-4],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鎮痛藥物是緩解疼痛的有效方法,但其不良反應及成癮性,也一定程度限制了在腫瘤患者中的應用[5]。非藥物性護理干預以無創、舒適、患者易于接受等優勢,在緩解癌性疼痛方面取得了較好的輔助效果,因此對于輕中度疼痛腫瘤患者,臨床推薦非藥物性干預[6],但相關文獻報道較少。多元化非藥物性護理干預即集合應用一系列已經臨床證實有效的非藥物性護理干預措施,將其應用于輕中度癌痛患者,以期提高鎮痛效果。本研究旨在探討多元化非藥物性護理干預在青少年輕中度疼痛腫瘤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選擇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江蘇省徐州市仁慈醫院和徐州市中心醫院收治的住院輕中度疼痛腫瘤患者115 例,納入標準:①符合相關腫瘤診斷標準,且經病理組織檢測、實驗室檢查確診;②數字疼痛分級法(NRS)疼痛評分[7]輕中度(0~6 分)患者;③年齡15~25 歲;④患者及主要照護者均可正常溝通。排除標準:①合并認知障礙的患者及主要照護者;②合并先心病、肢體畸形發育;③合并肝腎功能不全及其他神經系統疾病。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根據住院時間分為觀察組(2019 年1 月—6 月)59 例、對照組(2018 年1 月—12 月)56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兩組均給予抗腫瘤藥物治療及常規護理干預,常規護理干預包括心理護理(患者與家屬一般性心理疏導)、用藥管理(按時按量用藥)、飲食指導(指導患者多食用牛奶、雞蛋、肉類等高熱量、高維生素、易消化食物)、并發癥預防(腫瘤藥物可能出現的惡心、嘔吐、脫發、貧血、食欲降低等)。觀察組聯合應用多元化非藥物性護理干預。(1)健康教育:積極與患者及家屬溝通,告知癌因性疼痛發病原因、危害、評估方法,了解掌握常見非藥物性疼痛干預方法,如心理干預、音樂干預、松馳和意念干預、分散干預等,增強對患者疼痛非藥物性的干預能力。(2)評估:干預前,采用Wong-Baker 面部表情疼痛分級量表評估患者疼痛程度,分析患者疼痛產生的主要原因、性格特征、疼痛耐受能力,制訂個性化多元化非藥物性護理干預方案。(3)非藥物性護理:①意念暗示。選擇患者喜歡的音樂,與患者一起聆聽,引導患者將注意力集中于疼痛部位體會疼痛感覺,使用“疼痛很快會緩解”等積極語言給予軀體意念,想象疼痛逐漸消失的感覺。②分散注意力。圍繞患者興趣特點,采用繪畫、讀書、電子游戲、觀看喜劇電視劇、綜藝節目等形式,轉移對疼痛的關注程度。③呼吸止痛。雙口緊閉,仔細體會身體疼痛感,經鼻深吸一口氣,再緩慢吐出氣息(吸氣與呼氣時間相同)。15~20 min/次,2 次/d。④漸進性肌肉放松訓練。患者取平臥位,囑其集中思想,在護士引導下,依次放松手臂、頭面部、軀干、腿腳,體會每塊肌肉放松的感覺。10~15 min/次,2 次/d。⑤針刺療法。選擇疼痛部位3~5 個穴位,采用提插與捻轉相合平補平瀉法,得氣后留針15~20 min,2 次/d。⑥艾灸療法。使用艾灸燒灼、熏熨天脘、神厥、關元、腧穴、涌泉等穴位,5~10 min/穴,以皮膚出現微紅灼熱為宜。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①鎮痛效果:干預前,干預2 周后,采用NRS[7]測評疼痛程度,以0~10 分表示,0 分無痛,10 分劇痛,1~3 分輕度疼痛,4~6 分中度疼痛,7~10 分重度疼痛。統計輕度、中度疼痛比例。②生活質量:干預前、干預2 周后,采用萬崇華等[9]癌癥生存質量核心量表中文版測評,選擇軀體、情緒、認知、社會4 個功能進行比較,每項功能采用百分制表示,分值越高,生活質量越好。量表經檢驗,Cronbach’s α=0.864。③心理狀態:干預前,干預2 周后,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8]測評焦慮、抑郁程度,兩個量表均含20 條目,每個條目評分1~4 分。分值越高,焦慮、抑郁越嚴重。量表經檢驗,Cronbach’s α=0.875、Cronbach’s=0.912。
采用SPSS 21.0 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數和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NRS 評分及分級比較(P >0.05);干預2 周后,兩組NRS 評分明顯低于干預前,輕度疼痛率明顯高于干預前(P <0.01),觀察組NRS 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輕度疼痛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 <0.01)。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疼痛評分及分級比較
干預前,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P >0.05);干預2 周后,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干預前(P <0.05 或P <0.01),觀察組軀體功能、情感功能、社會功能、認知功能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 <0.01)。見表3。
干預前,兩組SAS、SDS 評分比較(P >0.05);干預2 周后,兩組SAS、SDS 評分明顯低于干預前(P <0.01),且干預組SAS、SDS 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 <0.01)。見表4。
表3 兩組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注:t1、P1值兩組干預前比較;t2、P2值兩組干預2 周后比較
表4 兩組干預前后SAS、SDS 評分比較(分,)
表4 兩組干預前后SAS、SDS 評分比較(分,)
注:t1、P1值兩組干預前比較;t2、P2值兩組干預2 周后比較。SAS:焦慮自評量表;SDS:抑郁自評量表
三階梯止痛療法是WHO 癌癥綜合治療規劃4 個重點之一,目的在于減少癌痛患者痛苦體驗[10-12]。但腫瘤患者耐受疼痛程度有限,易發生藥物依賴及便秘等不良反應[13]。相關研究[14-15]表明,對腫瘤患者疼痛認知的饋乏、對止痛藥物“成癮”性的擔憂,是腫瘤患者疼痛控制的主要障礙。非藥物性干預是緩解腫瘤患者疼痛的有效輔助措施,相對于鎮痛藥物干預,具有風險低、操作簡單的特點,是輕中度疼痛腫瘤患者首選干預方式[16]。非藥物性干預方法很多,如認知行為療法、音樂干預、意想干預、松馳訓練、中醫護理等。認知行為療法通過矯正患者的思想與行為,尋找有效的對抗行為模式,能夠理性對待癌性疼痛,緩解疼痛癥狀[17];中醫針刺能刺激腦內內源性阿片肽釋放,發揮鎮痛效應[18];艾灸能溫通氣血、扶正祛邪,達成“通則不痛”的效果[19];漸進式肌肉放松訓練旨在通過細心體驗肌肉收縮、放松過程,消除身心緊張狀態[20]。伊金蓮等[21]研究報道,全面護理干預能有效緩解原發性肝癌患者疼痛程度。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NRS 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輕度疼痛率明顯高于對照組,SAS、SDS 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提示多元化非藥物性護理干預有助于緩解腫瘤患者疼痛程度及焦慮抑郁情緒。
生活質量是評價個體在生理功能、心理功能及社會功能等多方面滿意程度的綜合指標。持續癌性疼痛不僅帶給患者嚴重軀體痛苦,而且會加重其焦慮、恐懼等負性情緒,并直接影響睡眠質量、學習及日常娛樂生活等生活質量[22]。臨床實踐證實,非藥物性干預融合健康教育、心理干預、物理療法、音樂療法等手段,也增強了護士與患者的溝通頻率,體現出人文關系的價值,易被患者所認同與接受,有助于提高鎮痛效果[23-24]。而非藥物性干預方法的綜合管理與利用,在緩解疼痛程度、負性情緒的同時,也有助于改善患者生活質量[25-28]。結果顯示,觀察組軀體功能、情感功能、社會功能、認知功能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提示多元化非藥物性護理干預有助于改善腫瘤患者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多元化非藥物性護理干預應用于輕中度疼痛腫瘤患者中,能夠有效緩解疼痛程度,矯正焦慮抑郁情緒,改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