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慧曄 劉麗麗
1.南京醫科大學附屬淮安第一醫院腸外科,江蘇淮安 223300;2.南京醫科大學附屬淮安第一醫院結直腸外科,江蘇淮安 223300
手術是治療胃腸道疾病的有效方式,但疾病因素、術前禁食、手術創傷、麻醉用藥等各種因素的影響,術后易發生胃腸功能障礙,嚴重影響患者手術效果及術后康復[1-2]。因而有效的胃腸功能鍛煉顯得尤為重要,臨床護理多采用發放胃腸功能鍛煉手冊、口頭宣教等單向灌輸式健康教育方式,效果并不理想[3]。情景模擬教育將教育內容模塊化、具象化,通過角色扮演、情景演練、案例分析等手段,可實現雙向信息傳遞,激發患者學習興趣,實現健康教育最大化[4-5]。本研究主要分析情景模擬健康教育對胃腸道手術患者胃腸功能恢復的影響。
選擇2018 年1 月—2019 年6 月南京醫科大學附屬淮安第一醫院擬行擇期胃腸道手術患者82 例,納入標準:①符合相關疾病診斷標準,有明確的手術指征,且行擇期手術治療者;②有正常閱讀交流理解能力;③告知研究事項后,患者或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精神異常或認知障礙;②近期服用過促胃腸動力類藥物;③合并嚴重聽/視力障礙。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試驗組44 例、對照組38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兩組均給予胃腸道手術患者心理干預、飲食指導等常規護理干預外,再給予相同的胃腸功能鍛煉。參照相關文獻[6-7] 編制《胃腸道手術患者胃腸功能鍛煉手冊》,胃腸功能鍛煉路徑表具體如下,(1)術前3 d:①腹式呼吸訓練。腹部置1 砂袋(2~5 kg),吸氣時腹部徐徐隆起,呼氣時腹部緩緩下沉。5~8 min/次,3 次/d。②有效咳嗽訓練。取患者臥位,深吸氣后屏住,緊閉聲門,抬高隔肌增加胸膜內壓,收縮肋間肌,用力咳嗽排出氣體或痰液。5~8 min/次,3 次/d。(2)術后6 h:以臍為中心順時針按摩腹部,力度以患者耐受為宜,15~20 min/次,2 次/d。(3)術后>6~24 h:①深呼吸及擴胸運動。10~15 min/次,3 次/d。②縮肛運動。指導患者行收縮肛門,25~30 min/次,3~4 次/d。③上肢運動及關節運動。5~10 min/次,5 次/d。(4)術后>24~72 h:床上全身運動、床邊活動(床旁坐立、床邊活動)、扶床行走、室內室外行走;術后2 d,5~10 min/次,2 次/d;術后3 d,10~20 min/次,3 次/d;術后4 d 起,20~30 min/次,4 次/d。
對照組采用發放胃腸功能鍛煉手冊、口頭宣教(圍術期利用護理間期)等常規健康教育方式。試驗組聯合應用情景模擬健康教育方式。(1)制作情景模擬健康教育視頻。根據胃腸手術患者胃腸功能鍛煉路徑,組織標準化病人(由專科護士擔任)拍攝4 個胃腸功能鍛煉視頻,包括鍛煉方法、鍛煉頻次、鍛煉時間,并配以音樂、解說、文字說明。5~10 min/個。(2)健康教育:①入院1~2 d,除發放胃腸功能鍛煉手冊外,進行一次集中教育,播放胃腸功能鍛煉視頻的同時,由專科護士當場講解、演示,詳細說明各時間段胃腸功能鍛煉方法,并動員患者及家屬現場模擬學習。同時組建微信群,將胃腸功能鍛煉手冊、視頻發送到微信群中。②術后通過微信群滾動播放胃腸功能鍛煉視頻,指導患者及家屬觀看并模擬鍛煉。指定護士就胃腸功能鍛煉相關并發癥采編信息,及時發布到群中。由專科護士回復患者胃腸功能鍛煉有關咨詢及共同關注的問題。③積極與患者家屬溝通,并對家屬實施同步健康教育,要求他們負責協助、監督患者胃腸功能鍛煉,并主動反饋患者胃腸功能鍛煉情況。
①胃腸功能恢復時間及手術時間:胃腸功能包括肛門首次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排便時間等。②胃腸并發癥:統計兩組患者住院期間惡心嘔吐、腹脹、腸粘連、腸梗阻等并發癥發生率。③患者滿意度:采用自制胃腸道手術患者滿意度調查問卷,包括兩組患者住院期間對健康教育方式的認同度、健康教育態度、健康教育技巧、健康教育效果4 個維度共20 個條目,每個條目評分1~5 分,總分20~100 分,分為非常滿意(總分>90 分)、滿意(總分70~90 分)、不滿意(總分<70 分),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總例數×100%。該量表Cronbach’s α=0.865。
采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數或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試驗組肛門首次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排便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胃腸功能恢復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
表2 兩組胃腸功能恢復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
試驗組胃腸相關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 <0.05)。見表3。
表3 兩組胃腸相關并發癥發生率比較[例(%)]
試驗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 <0.05)。見表4。
表4 兩組滿意度比較[例(%)]
相關研究[8-9]表明,胃腸道手術患者術后12~24 h會出現胃腸蠕動完全消失,術后24 h 小腸可恢復蠕動,術后48 h 胃可恢復蠕動,結腸恢復蠕動則需要3~5 d 的時間。圍術期(術前、術后)胃腸功能鍛煉是預防胃腸道手術患者術后胃腸功能障礙的有效方法,同時也是一項專業性較強的鍛煉方法,加之疾病不確定感、手術疼痛等因素的影響,胃腸道手術患者胃腸功能鍛煉依從行為整體水平不高,也直接影響手術效果[10-13]。
健康教育是指通過信息傳遞與行為干預,幫助患者增強疾病水平,養成健康行為方式[14]。常規健康教育多采用口頭宣教這種知識單向傳遞方式,難以激發患者自我潛能,不利于其認知及個體行為的轉變[15]。情景模擬教育圍繞教育內容設計情景故事,借助情景演示、角色扮演等方式,能增強健康教育活動的趣味性、實效性[16]。雙向信息的“體驗式”健康教育,更能激發患者自身潛能,自覺投身于健康教育過程中[17]。王慶菊等[18]研究認為,情景模擬體驗有助于提高老年2 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水平。林郁清等[19]研究報道,視頻體驗式宣教能夠提高頭頸腫瘤放療患者口腔功能鍛煉依從性。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肛門首次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排便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提示情景模擬教育有助于促進胃腸道手術患者胃腸功能恢復。
因疾病因素、手術刺激、術中牽拉、麻醉抑制、禁食禁水等各種因素的影響,胃腸道手術患者術后多伴有胃腸功能障礙,發生率高達50%[20-21],主要表現為胃腸蠕動減弱、減慢,胃腸功能處于麻醉狀態[22]。術前呼吸功能訓練能夠鍛煉呼吸肌群耐力,補償胃腸道手術患者術后呼吸能力的不足;術前咳嗽訓練可增強術后咳嗽的有效性,減少肺部感染發生率。循證醫學研究表明,術后早期胃腸功能鍛煉是減少腹部手術患者術后并發癥的有效方法[23-24]。情景模擬健康教育最大特點在于標準化患者的參與、模塊化與路徑化的教育方式,配合音樂、解說、圖片等豐富而真實的視覺效果,能給予患者規范的路徑化指引,保證健康教育的準確性,從而提高患者依從性,規范有效執行呼吸功能鍛煉、咳嗽訓練、胃腸功能鍛煉等,最終達到緩解并發癥的目的[25-27]。本研究中,試驗組胃腸道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這也是患者滿意度得以提升的主要原因。
綜上所述,情景模擬健康教育應用于胃腸道手術患者胃腸功能鍛煉中,能夠促進胃腸功能恢復,減少胃腸相關并發癥的發生率,對于維系良好的護患關系有積極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