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文
【摘要】課程標準指出,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在閱讀教學中落實語言文字的訓練是語文教學的關鍵所在。隨文練筆,主要方法有:理解式練筆,入乎其內;遷移式練筆,出乎其外。內外融合,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隨文練筆;方法;閱讀;習作
“引導學生科學地認識并應用國家的語言文字”是義務教育語文新課標里具體規定的。在小學時期,閱讀授課及習作授課是語文授課的關鍵組合內容。教育家葉圣陶曾提到:“使閱讀授課及作文授課渾然一體,作文授課要涵蓋于閱讀授課里。”重視表達,習得技法。因此,在閱讀授課中實施語言文字的練習是語文授課的核心所系。
葉先生還提到:“教材很明顯就是事例。”筆者在教授每篇課文時,應用課文這個例子,指引學生根據文章練筆,把閱讀與習作加以結合,讓課本這個事例最優化,提升學生認識并應用語言文字的水平,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在此談談筆者的幾點看法。
一、理解式練筆,入乎其內
教材中有很多寫人的課文,感人肺腑。通過閱讀文本,大家會被主人公的所作所為極大地感染,被其身上所表現出的偉大情操所吸引。像這種課文的授課,教師應該牢抓機會展開理解式練筆,使學生在感受作者語言的過程中“入乎其內”,既深化對課文的認識,強化對語言文字的應用,又接受思想靈魂的洗禮。
(一)自文眼開始,中心突破
文章中時常有貫通全文的中心句,它常常是閱讀授課的引入點、著力點及著眼點,叫做“文眼”。牢抓文眼,當作主線展開練筆,進一步總體掌握,可以獲得非常好的效果。
比如《詹天佑》這篇課文,“詹天佑是我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這句話表明了中心思想,教師就按照這個中心進行授課。針對六年級的學生,筆者在初識文本的前提下,設計了如下的課堂練筆:
以“詹天佑是愛國的工程師”與“詹天佑是杰出的工程師”作為總起句(或者總結句),尋找課文中相關內容。
學生帶著問題自覺地進入到課文中,從課文中發現跟這一中心吻合的具體內容,完成練筆,發揮了主觀能動性。教師給學生提供相應的思考空間,使學生建立對文本的初步感知。之后,通過精讀課文,學生的意識走向深遠,思想獨立,感情充沛,人格健全。最后學生整理出了練筆的思維導圖。
當然,只是停留在初讀環節的練筆是遠遠不夠的,畢竟學生還欠缺對人物形象的深入了解及詮釋。因此,在授課結束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課下進行寫話訓練,這種訓練建立在學生讀懂的基礎上,使學生有話可說,大大提升了語言水平。
借助如此練筆,學生能夠切實體驗到對自身閱讀水平的提升,進一步提升了習作水平。
(二)尋文本空白地方,想象補白
一些作者故意在文章中留下懸念,給讀者提供了極大的想象空間。有的內容表達得非常簡潔或委婉,也給學生預留了極大的想象空間。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有效抓住這部分留白,引導學生進行補寫,將簡潔的地方寫詳細,將委婉的內容寫清楚。如此,學生既能夠深化對文章內容的認識,又能夠鍛煉聯想能力,提高語言表達水平。
找尋文本內容的空白處,讓空白變得充實,或者給句子添加修飾語,或者給人物添加動作、語言及外貌描寫,能使學生讀懂文本空白,對文本深度理解,對人物有更立體的認識。
如《愛之鏈》一課,在學習課文描寫老婦人目睹女店主的遭遇時,讓學生展開想象,寫一寫受到喬伊幫助的老婦人看到辛勞的女店主后的想法。
在前文的學習過程中,通過對喬伊心理活動的品讀,學生已初步了解心理活動描寫的作用。此處教師指導學生站在老婦人的角度結合文本去想象看到女店主后這一幕時候的內心感受,引導學生思考描寫人物內心、體現人物精神的寫作技巧,同時感受老婦人良好的品行,也為認識到“愛之鏈”的持續奠定基礎。一位學生在訓練中寫道:
老婦人心中暗想:“這家餐館雖然破舊,但是眼前的這位女店主多么熱情。她在那么疲憊的狀態下,還在店里工作,還在為我服務。哦!這份熱心多么像剛剛幫助我的那位青年人啊!青年人說,如果我遇上一個需要幫助的人,就讓我給她一點幫助。這位女士不就是需要我幫助的人嗎?”想到這,老婦人悄悄地把一些錢包進紙包,并在一張紙條上留言……
在講授《臥薪嘗膽》這篇課文時,筆者指引學生思索:“如果你是吳王身邊的一位謀臣,你會如何勸說吳王呢?”在閱讀“勾踐夫婦來到吳國……受盡了屈辱”時,筆者又指引學生思索:“在北風凜冽的寒冬季節,勾踐夫婦是如何給吳王養馬駕車、舂米推磨的?吳王又會給他們以怎樣的羞辱呢?”這個時候,學生已體驗到了勾踐夫婦受到屈辱以及經歷挫折,內心被極大地觸動,于是訴諸筆端,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筆者又指引大家進入角色,穿越歷史,全面地了解課文,把文章有限的陳述語言轉變成更為生動細致、絢麗多姿的畫面。
又比如學習《蒲公英》這篇課文,筆者指引學生思索:“那兩顆落至沙漠內及湖泊內的小種子在生命即將終結的時候,會作何思考?它們會對那部分也夢想落于沙漠及湖泊的種子表達什么內容呢?”大家依照文章內容表達自己的看法,表達得相當懇切,悔意表達得淋漓盡致。接下來,筆者讓大家進行小訓練,大家都非常樂意。一名學生如此表達:
那一顆落于沙漠內的小種子非常口渴,兩眼昏花。他想:“我覺得這閃著光芒的沙漠內必定有許多寶物的。眼下才清楚,此處并無什么寶物。唉!我不應該僅僅被絢麗的外表迷惑,現在追悔莫及。
那部分也夢想落至此處的小種子們呀,你們可絕不可以學我,不應該被絢麗的外表所吸引,閃著光芒的沙漠會使大家丟掉性命的。你們要落到那肥沃的土壤里去,那地方才是孕育生命的源泉。”
如此的想象補充,既是一次寫作練習,也是對課文深層認識的過程。
“言雖盡而意無窮”,文中總有空白,及時捕捉這些空白點,可以豐富文本內涵,把人物形象讀高大、厚實。
(三)抓情緒觸動點,讀文有感
部分文章的內容可以給學生以較強的表現力,使學生在情緒昂揚狀況下寫感受,有渾然天成的妙處。
例如教授《翻越遠方的大山》這篇文章的時候,教師可以設計“我打算對劉翔說……”的訓練。如此的隨文訓練,讓學生自主同某一對象展開親密交談,獲得深入的體驗,積累豐富的語言文字。這樣的訓練是培養感情的最佳方式,能夠同時促進語言及思想的升華。
二、遷移式練筆,出乎其外
依托課文學語言,走出課文用語言。從閱讀到寫作,依托課文事例展開遷移式訓練是一種有效的練習途徑,可以調動學生寫作積極性,提升立意布局的習作水平,發展創造性思維。
(一)從整體著眼,結構模擬
這一練筆是從總體上模擬課文寫作的形式。
例如學習《記金華的雙龍洞》這篇文章時,根據游覽的次序,大家認識了奇妙的雙龍洞。教師在授課時應該緊緊抓住文章中的過渡句,引導學生移步換景,感受奇妙風景,體會作者的寫作技巧。學完文章后,學生能夠學會文章闡述景點的方法,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景點,遷移運用,鞏固學到的內容。
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抓住課文結構特點開展隨文練筆,使學生仿照文章結構,在練筆中加以鞏固運用。
(二)從局部著手,牢抓特征
這一訓練是著眼于文章某個角度來寫,如某人的動作、語言、心理活動等,或者某個場景、某處景觀等。
如《珍珠鳥》一課對珍珠鳥樣子的描寫。在學習文章的過程中,教師展示圖片,指引學生認識作者是怎樣向大家敘述珍珠鳥的模樣的,然后再出示一種小動物,讓學生模擬文章的寫法,也就是先局部后整體的敘述手法,試著敘述一下,目的是使學生認識且把握記敘的一定順序,如此天天積累,效果明顯。學生通過此類遷移式訓練,就可以合理地應用、定格并固化語言模式,自覺積累語言,體驗語言范式的真實意義。“出乎其外”的遷移讓學生的讀寫能力更上一層樓。
(三)變動題材,自由表達
在學習古詩的過程中,學生有的時候難以切實體驗古詩所表達的意境和感情。那么教師該如何引領學生順利理解文本呢?僅僅靠譯文是不夠的,只有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試著描繪古詩所傳達的意思,學生才可以真正領悟。
可以將古詩改寫成敘事或者寫景的現代文。比如可以將《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改成一篇敘事文章。學生為了練好筆,主動去了解《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的背景故事,走進詩人的內心,深切體會到詩人的“喜”,和詩人在情感上產生了共鳴。“情動而辭發”,學生在隨文練筆的過程中享受到了自由表達的成就感。
隨文訓練,是閱讀與訓練有機結合的過程,是教師在授課中指引學生重視語言傳達、了解學習語言應用的過程,是學生真正地鞏固語言表達根基、提升語言表達能力的過程。這也是依托語文新課標,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根本渠道。
【參考文獻】
李海風.小學語文教學要注重創新能力的培養[N].發展導報,2019-01-18(019).
亢莉.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學生提問意識的培養[N].發展導報,2019-03-26 (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