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美紅



【摘要】在國內中小學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外語閱讀素養尤為關鍵。一般來說,外語閱讀素養可以分成兩大要素,即閱讀品格和閱讀能力。在探討閱讀能力時,可以從四個維度入手,分別是語言知識、閱讀理解、文化意識和解碼能力。所謂解碼能力,就是指學生在完成英語文本閱讀之后,從中獲得信息的能力,而這種能力又可以分成四個子維度:文本概念、音素意識、閱讀流暢度和拼讀能力。上述因素共同影響著學生的閱讀素養,每個因素都不是孤立的,它們相互發生作用。由此可見,音素意識的培養間接地影響著學生閱讀水平的提高,因此音素意識的研究有一定的價值。本文主要探索研究小學低年段音素意識的培養方法,以提高學生單詞的解碼能力、拼讀能力和閱讀能力,帶動學生英語聽說讀寫各方面能力的均衡發展,從而促進學生英語學科素養的發展。
【關鍵詞】中小學外語閱讀素養;小學英語低年段;音素意識;培養方法研究
一、研究的主要內容
音素意識從屬于元語言意識,后者表現為一種控制能力,即對言語、音位片斷產生的反應。音素是最小的語音單位,作為語言意識最小子集而存在的音素意識得到發展,就意味著可以認識到每一個單詞在發音時都是由多個音素構成的。Adam (1990)指出,音素意識屬于語音意識的最高發展階段,也是三個階段中最困難的一個。通常來說,測量音素意識的任務有多種,比如劃分、刪除或者置換音素。在培養學生音節意識的時候,也是從音素意識的發展著手的,音素意識的培養有助于學生快速掌握單詞拼讀,有助于他們掌握詞匯,嘗試閱讀外語文章。而小學階段是從一、二年級就開始音素的教學,因此我們主要研究低年級音素意識的培養方法,探索如何讓學生準確地判斷英語音節里的每一個音素,并通過聽準音素能判讀出字母名。其次,對學生各種語言能力的探索,比如,培養學生的聽音、辨音能力,提高學生單詞的解碼能力、拼讀能力和閱讀能力,日后更有可能成為成功的閱讀者。在學習英語時,需要全面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各項能力,從而發展學生的英語學科素養。
二、研究的意義
音素意識是指學生對音素的操作能力,實際上就是對英語單詞的形音對應關系的能力。提高了學生的音素意識,學生對單詞的解碼能力就會得到提高,學生的英語單詞拼寫能力也會得到提高,從而影響到學生的閱讀水平的提高。由此可見,培養音素意識對于學生發展語音意識是有幫助的,而這又會幫助他們提升閱讀能力。這也就意味著在對學生的語音意識進行考察時,就可以憑此預測他們的閱讀能力,而閱讀能力的提高又會促進語音意識的提高。這一系列的關系證明一點,那就是培養閱讀能力,不能忽視對音素意識的訓練。由此可見,音素意識的培養間接地影響著學生閱讀水平的提高,因此音素意識的研究有一定的價值。
三、教育教學活動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傳統英語教學法,注重單詞的整體呈現和認知,雖然有音標知識的滲透,但對于缺乏音標系統學習的小學生而言,無疑給他們造成了一定的學習障礙。
英語為表音文字,其英語單詞的發音與其拼寫形式之間存在一定的規律性,一旦學生掌握了一套科學的讀音規則,學生就能夠獨立拼讀、拼寫單詞。獨立的拼讀拼寫能力,為培養獨立自由的閱讀能力做準備。
(一)如何看待音素意識和自然拼讀法的關系
近兩年來,無論是學校教師還是家長,都在熱捧自然拼讀法(Phonics)。如何培養學生的音素意識和如何教好自然拼讀法,音素意識和自然拼讀法之間有什么關聯,音素意識和自然拼讀法到底是“一先一后”還是“相伴而行”,這是我們在實際教育教學活動中遇到的困惑。
(二)來自實際教學實驗課程的教學問題
我校兩年前開始在低年段設置音素意識滲透培養和自然拼讀實驗課,兩年來的探索初見成效:實驗班的教學從一年級下學期起到二年級下學期末,學生能夠準確識別26個字母及發音;積累了一定的音素意識,學生能夠獨立地聽辨、切分、替換和組合音素,從而拼讀和拼寫出單音節的單詞;學生不僅掌握字母音和發音規則,能夠舉一反三,主動學習英語的興趣得到提高,而且學生的口語和獨立閱讀能力也都有明顯的進步。但是,在實驗的過程中,我們遇到了以下的實際問題:
1.學生的聽音、辨音、劃分音素的能力不強。有部分學生經過一、二年級的學習后仍然不能通過聽快速地反應出26個字母的形,有部分學生還沒能夠做到聽音辨音素。
2.學生的解碼能力和拼讀單詞的能力不強。因為音素意識不強,直接影響了學生的拼讀能力。
3.學生不能流利地閱讀簡單的繪本故事。
四、結合實際,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
(一)問題產生的原因
學生層面:
1.教學教材的影響
目前,市面上能購買到的或者從國外原版引進的自然拼讀教材基本上都是為以英語是母語的孩子而編寫的,它適合有一定的聽音辨音能力和聽說詞匯基礎的學生,不一定全部適合我校的學生。
2.課時的影響
在廣州地區,小學一年級每周僅有兩節英語課,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處在他們這個年齡段,是非常健忘的,所以每次上新的內容前,幾乎都要把上一節課的內容重新復習一遍,這個是造成培養音素意識的困難原因之一。
3.學生聽說基礎的影響
在本課題申報前,我們對本校一年級五個班的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在上一年級前是否有接觸過英語。調查結果是:80%以上的學生沒有正式接觸過英語;90%的學生26個字母的名還沒有全部認識,更不用說字母音和音素意識的培養了。據了解,6歲前是學生的聽力敏感期和磨耳朵的關鍵期。這一關鍵期過后,人的大腦通常被母語主控,就會形成很明顯的偏向,口腔肌肉的靈活度和聽力敏感度下降,第二語言的習得會變得越來越難,要達到比較高的水平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教師層面:
受應試教育評價導向的影響。在小學低年段的英語口語課程設置方面,一年級每周只安排了兩節英語口語課,二年級一周三節口語課,但每周的其中一節是上綜合實踐,授課課時少。英語教師都是教高年級兼任一、二年級的英語口語課,教師會把大量的時間放在傳統的教科書及中高年段教學班的教學上,而不會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開展小學英語低年段學生音素意識和自然拼讀課程的實施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