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丹丹
【摘要】三年級是樹立正確的道德意識和道德價值觀的關鍵階段,如果缺乏道德情感的引導,學生的情感和行為方面都有可能會發生偏差。基于此,在統編教材三年級道法課程中,從每單元的學習內容選擇情感切入點,將教學內容與教育戲劇相融合,讓學生在探索和體驗中更好地習得生活經驗,感悟道德情感。
【關鍵詞】教育戲劇;生活經驗;情感啟發
一、把握情感線索,以情引學
教育戲劇是讓學生在戲劇中“做”和“學”,充分遵循兒童的天性,將學習內容故事化,在提問和體驗中鍛煉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是教學的另一種新面貌。在以往的道法教學中,我們更多的是重視對道德行為或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在一定程度上輕視了對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系和對情感的啟發教育。因此,嘗試將教育戲劇與道法課程進行融合,可以將課堂的性質從知識的發現和認知,更多地轉向體驗與感悟,增強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對道德情感的體驗,更好地將課程中的“道德收獲”踐行在生活中,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
在統編教材三年級道法課程中,主要選取了每個單元中的情感線索作為單元學習的激發點,并通過教育戲劇的融合運用來突破情感目標。讓學生在充分的感受和體驗中產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從而提升學習效果。
在三年級上冊的第三單元《安全護我成長》中,主要關注到三年級的學生正處于活潑好動的年齡,對外界事物充滿好奇,但同時又缺乏自護的意識和能力,比較容易“闖禍”。而家庭和學校很多時候雖然會進行安全教育,但也僅限于具體操作的層面,很少會把安全教育上升到生命教育的高度,從生命來之不易、生命不可重來的角度來討論安全的話題。因此,我們將情感的基礎放在了《我們的生命來之不易》一課,通過讓學生在情感上理解孕育生命的艱辛,體會生命的來之不易,激發學生對單元中安全知識進行主動習得。而在這一課中,我們主要是運用教育戲劇構建了一戶家庭的故事,讓學生在觀看中,陪伴和理解媽媽孕育生命的過程,感受其中的細節和不易;同時,隨著寶寶的成長變化,參與其中的故事體驗,同時連接自己的現實,豐富對生活的感受和理解。
在第四單元《家是最溫暖的地方》中,則是將情感的目標集中在激發學生發現愛、感受愛、理解愛。雖然三年級學生知道父母愛他們,但是他們很容易忽視日常生活中父母給予的愛,且父母對子女愛的形式是多樣的,有些愛的表達,較難理解。因此,走進父母的內心世界,探索積極的、相互理解和相互關愛的親子關系十分重要。在設計的課例《多一些理解》中,主要通過戲劇的方式引出了一位每天辛苦操勞的母親,當她面對與孩子之間的誤會時,她的表現成為了一個我們探索父母內心世界的契機,并在嘗試了解父母的心聲之后,借著這個契機,學會去感受和溝通,在情感上賦予學生更多思考和理解的空間。從而激發學生將愛落實在行動中,進一步理解家庭的文化及內涵。
在教育戲劇中,最重要的優勢就是體驗式的學習。因為戲劇離生活最接近,最能幫助學生從生活中學習。而對于情感目標的探索和深入,更是戲劇獨特的效果。學生在故事中打開了生活的意義,通過體悟、體知,獲取更多的情感體驗,同時也在學著承擔故事及生活所賦予的責任。
二、關注連接角度,賦予責任
在教育戲劇中,學生既可以站在自身的需求去看待世界,也可以通過他人的需求看待這個世界,可以去連接不同的想法,也可以連接自己的實際情況,是一個很重要的學習機會。所以,關注學習內容與學生的連接角度,讓學生以一種“角色”進入“生活”,可以更好地與學生的情感產生關聯。
在《我們的生命來之不易》一課中,通過讓學生扮演媽媽的身份,體驗孕婦的生活,感受與平時的變化及帶來的不便,這是引導學生從父母的角度去感受孕育生命的艱辛。同時,在理解養育不易的環節,還讓學生選擇不同的物件,去講述一個生命成長的故事。這也是在以父母的角度去看待一個生命被養育的經歷。學生在講述的過程中,其實也在注入他們自己對生命的理解。通過戲劇中的物件向他人解釋自己的成長,找到自身在生活中的位置,學會去理解生命的意義,承擔保護生命的責任。
而在《多一些理解》一課中,為學生選擇參與故事的身份是一個旁觀者,他們通過觀看母親在工作、生活中的一系列難題,理解母親的狀態和心情。同時在這種情況下,“經歷”了一位母親與孩子發生誤會和矛盾的情景,并讓學生從旁觀的角度中去理性分析雙方的內心情形,進入母親的內心世界去與其溝通和交流。其實,學生每天都處在家長的“監督”下生活,而在這個故事中,卻給了學生去觀看別人的機會,讓學生解放出來,從而有解放性的感受。讓學生帶著感受學習,找到相關性,承擔解決問題的責任。
三、演繹“真實”情景,“保護”成長
教育戲劇與角色扮演的區別在于它進入角色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瞬間。我們將教室變成故事發生的地點,將教室里的時間轉化為此刻或即將到來的時刻,給學生與生活相關的內容去學習,從而帶來意義。學生可以在其中討論生活中無法討論的事情,在故事中去體驗探索各種情感,也可以站在他人的角度,感受他人的情感。這樣,就實現了學生在“他人”的生活中,體悟人生的價值。
當學生扮演成為一個孕婦時,因為有了入戲的保護,所以他們不會覺得因為體驗這個身份而感到不自在,更多的是在這個身份中去感受與一般人的不同和變化,及這些變化帶來的不便。當學生作為一個旁觀者去觀看一位母親與孩子的矛盾時,他不會像在生活中,去掩飾自己的情感,或是抑制自己的表達,而是從一個新的角度去看待發生在戲劇中的“生活事件”,完全跳出父母所“監督”下的被禁錮的生活,去認識社會、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安全地、舒適地表達自我,不斷練習生活經驗。
將戲劇運用于道法教學中,在道法的課程情境下,為學生創造了各種角度看待問題,豐富了他們對自我、對社會的理解。同時,學生所擁有的角色可以為他們帶來很多信息,讓他們通過“做”感受擁有,在體驗中通過感受去理解,從而使得他們能夠不斷獲得自主,修正自己和現實生活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