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雄雁
【摘 要】新的數學課程標準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要培養學生運用數學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就必須把“培養實踐意識,創設實踐情境,開展實踐活動”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貫穿教育的始終。綜合實踐這門學科課程正是為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而生,是實現這些目標的重要和有效的載體。那么如何靈活應用綜合與實踐題材,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呢?
【關鍵詞】綜合與實踐;生活經驗;應用意識;實踐能力
綜合與實踐應用是《數學課程標準》一個新增的內容領域。既不是新課,也不是復習課,更不是單純性的鞏固練習課。“綜合與實踐”是指一類以問題為載體、以學生自主參與為主的學習活動,是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重要載體。不少教師對此領域存在困惑。在綜合與實踐課中,以“書本為中心、課堂為中心、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現象還存在,學生的學習空間狹小,學習方式單一,不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那么如何靈活應用綜合與實踐題材,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呢?
一、從生活實際中引入所要學習的數學知識
數學來源于生活,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從學生的生活實際中引出數學知識,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就在自己的身邊,自己的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問題,自己的生活實際與數學知識本身就是融為一體的。
如教學四年級下冊綜合與實踐《營養午餐》時,可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出發,幫助學生感受吃飯中的學問,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教學時,可以根據教材提供的情景引入。比如學校每天都要設計好菜譜,為什么這么設計?這其中的奧秘是什么?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感受吃飯中的學問,產生學習需求。
二、貫徹實踐觀點,有效組織課堂教學
1.創設情境,激發實踐興趣
“興趣可以提供無窮的學習的動力。”綜合與實踐活動作為一門實踐性課程,實踐應是在教師引導下的學生自主進行的一種批判性、反思性、研究性的實踐,特別強調尊重主體。尊重主體,就要保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天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教學六年級上冊《節約用水》時,讓學生觀看缺水的視頻,看到了這些畫面,你想說什么呢?我們應該怎樣呢?那今天我們來開展“節約用水”的實踐活動。通過課件展示各種缺水畫面,學生體會到生活在水資源匱乏地區的人們的艱辛,引起學生對缺水問題的震撼。有了這種感情積淀,下面的數學活動也就有了鮮活的生命力。
2.加強操作,增強實踐意識
綜合與實踐的知識比較抽象,學生不易理解,缺乏興趣。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高度重視學生的親自動手操作,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給予觀察和操作的機會,充分發揮學生學習數學的自覺性,讓學生在自己感興趣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變為生動的操作,從感受中獲得正確認知。
例如:在教學六年級下冊《自行車里的數學》時,需要學生嘗試實際測量、研究自行車行進的原理、研究行進過程中腳踏帶動前齒輪轉動,通過鏈條帶動后齒輪轉動的過程,自然而然地引發對前、后齒輪與轉數之間的關系的探究。這些過程的經歷,對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非常有益。
3.加強引導,交給實踐方法
學生有了動手操作的欲望,還需要引導它們會動腦去思考,采用什么樣的方法,怎樣少走彎路,靈活地選擇操作方法,有所創造地去操作。
例如:在教學二年級下冊“小小設計師”時,為了減少學生在設計中的盲目性和隨意性, 有層次地讓學生經歷“學習-模仿-創造-再創造”的過程。首先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圖案,了解一些美麗的圖案是由基本的圖形通過變換得到的;然后讓學生利用教材提供的圖形,運用所學習的圖形運動的知識,在正方形中貼出自己喜愛的圖案;接著由學生在正方形中自己設計圖案;最后讓學生將設計得一樣的圖案拼在一起,從多種視角認識圖形的運動。
三、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實踐能力不斷提升
綜合與實踐的學習內容與社會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要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只局限于課堂教學的模擬學習可能只是杯水車薪,必須讓學生走出課堂。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后,教師應注重知識的課外延伸。課后讓學生多做有創意的實踐作業,如操作小實驗,操作小實驗是指為了直觀、深刻認識新事物、新知識,而進行動手做實驗、觀察與記錄、研討與分析、結論和陳述等的實驗操作活動。
例如在教學六年級上冊《節約用水》后,讓學生設計節約用水的宣傳標語或手抄報作業。這樣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的社會價值,還可以學到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使知識在實踐中得到升華。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多動手操作,讓數學課堂開放起來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必要途徑。通過綜合實踐課教學,讓學生自主設計、自己動手、充分討論、認真總結,親歷活動過程,對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是很有幫助的。我們要讓學生在完全自主的探索體驗中,在生動活潑的學習氣氛中,以良好的心境主動地去參與,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