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步鋒
摘 要:開放性教學能為課堂帶來生機與活力,歷史教師應積極探索高中歷史課堂開放性教學的有效途徑,為學生營造開放性的課堂教學環境。文章分析開放性教學的特點和內容,提出開放性教學的策略,強調以生為本,在開放性教學情境中給學生提供更多自主、自由的學習時間和空間。
關鍵詞:高中歷史;開放性教學;探索;實踐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01-0120-02
當前高中歷史教學受到來自高考的壓力,比較枯燥、無味,不利于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同時,在這種“應試教育”背景下,學生自主學習和互動的時間不多,久而久之就會過度依賴教師的講解,失去自主學習能力。為了轉變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本文從開放性教學的特點入手,嘗試探索高中歷史課堂開放性教學的有效方式,以促進高中歷史教學的改革與創新。
一、開放性教學的特點及內容
與傳統“應試教育”模式相比,開放性教學具有趣味性、自主性、多樣性的教學特點。首先,傳統應試教學主要體現為“輸入式”的教學形式,大部分學生被動地接受教育,導致學生逐漸失去學習的興趣與熱情。但開放性教學具有趣味性及自主性的特點,它能夠引導學生主動質疑課程內容,并為學生提供一個較為自由的開放性探究環境,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其次,開放性教學能夠使歷史教學體現出多樣化特征,即在課堂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上,開放性教學都體現出更為靈活多變的特點,也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時間及空間,從而能夠有效推動學生的學習與成長。
開放性教學從內容上看包括教學空間、師生關系、課堂氛圍的開放。其中,教學空間的開放能夠為學生創設出自由、自主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可以自主進行學習和探究,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促使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開放的師生關系也是開放性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能夠促使師生關系更加和諧穩定,讓師生之間形成亦師亦友的關系。在開放的師生關系中,學生可以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與教師探討相關問題,從而構建和諧的課堂環境,促進課程教學順利開展。課堂氛圍的開放是相對于傳統的課堂教學氛圍而言,其有助于學生輕松享受學習過程,使學生能夠自由地進行探究與實踐。
二、高中歷史課堂開放性教學的實施策略
1.堅持以生為本原則,打造開放性教學課堂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傳統的應試教學模式已無法滿足當前學生的學習需求,而開放性教學模式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突破,能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在開放性教學模式下,教師必須始終堅持以生為本的原則,圍繞學生的學習需求來展開教學活動,真正構建開放性的歷史課堂。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只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他們才能完全投入到課程的學習中。同時,教師需要轉變傳統的應試教學觀念,學會以開放性的教學思維來開展高中歷史教學,從而有效突破傳統教學思維的束縛,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首先,開放性高中歷史教學要注重了解學情。在正式開展課程教學之前,教師需要與學生進行良好的溝通,與學生進行有效的教學交流,以獲取他們的學習想法和意見。比如,從以往歷史教學情況來看,許多高中生對歷史知識不感興趣,特別是機械記憶歷史知識點會讓他們感覺枯燥乏味。同時,還有一些害羞的學生,他們對教師還是存在一定的距離感。為此,教師可以利用課余時間,走進學生的生活,去傾聽他們的心聲,從而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也可以鼓勵學生將學習意見以書面方式傳遞給教師,讓教師能夠多方面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其次,教師要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可以讓學生共同參與歷史課程教學方案的設計,共同探討歷史課程的教學內容以及方式,讓學生發揮主人翁作用,為歷史教學貢獻力量。比如,在教學“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內容時,教師除了與學生交流教學想法外,還可以引導學生探討和設計相關的導學方案,從而為學生提供參與課程交流的機會,讓學生意識到自己也是課程教學的參與者。
2.結合情境教學方式,創設和優化開放性教學情境
歷史教學涉及大量的歷史事實和史料,這就要求學生記憶大量的歷史知識。如果教師直接要求學生死記硬背歷史知識,就會讓學生逐漸失去學習的興趣。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創設開放性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參與課程的學習和探究,這樣有助于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并讓學生產生學習的自覺性。而開放性的教學情境需要教師有效利用多媒體設備,引導學生走進歷史教學情境,讓每位學生深度參與到課程學習中,并讓他們有足夠的時間去自主思考。
以“民主政治的搖籃——古代希臘”的教學為例,為了讓學生能夠真正融入歷史教學課堂,有效開放教學空間,營造課堂氛圍,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將有關希臘的文字、圖片、影視片段等資料直觀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先從整體上直觀感受古希臘文明,以引導學生走入新課內容。然后,向學生提出本節課的核心議題:古希臘民主政治產生的原因和影響有哪些?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再次呈現“古代希臘示意圖”,引導學生結合古代希臘的地理位置,對古希臘民主政治產生的影響進行分析,從而讓學生逐漸走進歷史教學情境中。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適當參與問題探究,從而營造自由探討的氛圍。這樣就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最終形成開放性的歷史教學情境,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歷史知識。
3.根據學生需求適當調整教學內容,強化教學的開放性和靈活性
高中歷史教學不同于初中,高中生的心理趨于穩定和成熟,思維也更為活躍。如果教師單純講解歷史教學大綱所規定的內容,按部就班地向學生傳授知識,就會導致歷史課堂沉悶,不利于學生積極思考。所以,教師不能完全照本宣科,應該根據教學情況及學生能力,適當調整歷史教學內容,讓教學更具開放性和自由度,這樣才能有效實現歷史開放性教學的目標。因此,教師需要靈活運用歷史教材,根據教學需要適當調整歷史教學內容,注重課程內容的豐富性和創新性,強化教學的開放性,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以“人民教育事業的發展”的教學為例,為了讓學生深入理解有關史實,教師必須堅持以生為本的教學原則,引導學生思考新中國確立了哪些新型的社會主義教育制度。要分析學生對人民教育事業發展的認知程度,從而確定適合學生探討的內容,并結合相關材料讓學生進行有效學習探究。同時,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鑒于學生的學習能力存在差異,教師需要基于學情去適當調整歷史教學內容,讓歷史課程教學內容更符合每個學生的學習需求,讓歷史課堂教學更具有開放性。教師可以利用分層教學方式,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展開分層教學,從而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對于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教師可以讓他們分析一些有深度的問題,包括探究新中國對舊教育的徹底改造、新時期教育的繁榮等,以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對于學生能力偏弱的學生,可以要求他們了解并掌握基本的史實,包括掌握教育事業發展的時間線、重點事件等,使他們可以從學習中獲得知識,樹立信心。
三、結語
綜上所述,當前高中歷史教學應該尋求創新與突破,實現良性發展。教師應該基于開放性教學思維,對歷史課程教學展開研究,從而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教師要堅持以生為本原則構建開放性課堂,再結合情境教學、分層教學等方式,構建開放、靈活的課堂,讓學生具有更開闊的歷史視野。
參考文獻:
[1]劉佳佳.以問題為中心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模式探究[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6(12).
[2]劉謙.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核心素養的培育[J].中國教育學刊,2019(S2).
[3]劉向陽.高中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素養的培養策略探析[J].教學與管理,201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