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榮蓉
【摘? ?要】? 美術鑒賞作為我國高中美術課程的重要內容,對培養學生審美能力、提高藝術鑒賞能力具有重要意義。高中美術教師應在教學中,依照學生審美心理特征,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開展教學,提高學生對名家名作的理解,增強與美術作品的共鳴,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不斷培養學生美的感受、美的認知、美的體悟,培養學生綜合審美能力。
【關鍵詞】? 高中生;審美教育;心理特征;美術鑒賞
一、加強有意引導,使學生進入審美“視知覺”狀態
高中階段的學生在具有自我意識的同時,又容易受到外界觀念的影響,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分析和了解高中生的心理特征和性格特點,制定更加有效的美術鑒賞教學設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在學生進行感受、體驗、聯想和思考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審美性”視知覺是進行美術鑒賞活動心理流程的第一步,是整個美術鑒賞流程中的基礎環節。然而,學生在美術鑒賞時,往往會出現一些“非審美性”的回答,對美術作品上呈現的畫面內容,習慣從固有的經驗出發,只是大概地進行簡單描述,很少主動思考作品的內涵與意境。這就需要教師在課程引入時就有目的地進行審美引導,通過明確的語言提示、營造審美的濃厚氛圍等方法,使學生進入“審美性”的視知覺狀態,為學生在審美期待階段做好準備。
例如,在講授《不同的歌聲》一課時,教師展示了《伏爾加河上的纖夫》這幅作品,在問學生作品中描繪了什么場景時,可以通過說出一些關鍵詞來引導學生回答,可以問學生這幅作品的構圖是什么形式?這幅作品的色彩上有什么特點?使學生沿著教師的思路進行思考,避免一些簡單表面式的回答,從而使學生對作品展開下一步的鑒賞。
二、擴展教學形式,強化學生對美的感受能力
高中階段的學生已經具有了從自身能力和經驗去評判事物與問題的能力,他們在進行審美活動時,也出現了獨立的評判標準,而不再單純信賴書本和權威。因此,教師必須重視學生感受能力的強化,調動多種感官參與到作品中,增強高中生對美的綜合感受。美術鑒賞活動雖然主要依靠視覺來完成,但如果可以加入其他感覺,給予學生多種感官的刺激,那么會給學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學生也會更加愿意投入課堂活動之中,表現得更加積極主動。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引導學生對美的觀察,還要引導學生對美的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受。教師可以通過手工制作、小品表演等形式,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將學生從聽課者的角色中解放出來,使學生在自主動手、相互合作、探究式的學習中完成美術鑒賞課程的學習。
例如,在鑒賞《美術家自畫像》時,教師可以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分別討論作家個人經歷對作品的影響,在討論中加深對作品的理解;還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的形式,感受美術家為何創作出了相關的作品,作品又是如何反映了美術家的內心世界;也可以讓學生為自己畫一幅自畫像,體會美術家的創作過程,分析自己的情感表達。
三、利用生活資源,豐富美術鑒賞教學內容
美術教科書中的一些名家名作與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的距離較遠,學生大多只是聽過、知道,但很少有學生真正去了解與研究相關畫作的藝術表現手法。教師可以通過對新聞、熱點、影視劇素材等的收集、篩選、選取合適的內容運用到課堂之中,拉近藝術與學生的距離。
例如,在講授《人間生活》一課時,教師可以結合年度熱播的電視劇進行切入,播放其中經典的畫面,讓學生觀察劇中的人物形象、畫面構圖,感受其中的人文情況,培養學生細心觀察生活的習慣,從而增強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祖國文化的自信。
四、采取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對作品進行審美評價
學生對美術作品的評價,可以直接反映出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可以使教師了解到學生對美術欣賞基本方法的掌握情況。教師應開闊思路,引導學生對美術作品進行多種形式的評價,調動學生的主動參與性,增強學生主動發現美、感受美的能力。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作品評價時,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生運用詩歌、散文、繪畫等不同形式發表對美術作品的感受,強化學生對美的感知和表達。
例如,在講授《托物寄情》一課時,教師通過王冕的《墨梅圖》、鄭思肖的《墨蘭圖》,引導學生思考梅蘭竹菊的象征意義,使學生了解藝術家對植物、花卉等賦予的人格和精神象征。對具有象征意義的作品進行評價時,教師就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學生通過讀寫詩詞、撰寫散文、繪畫等形式,對作品進行評價。可開展班級內的詩詞大會,以梅蘭竹菊為主題,讓學生回答或搶答相關詩句;鼓勵學生通過水彩、水粉等其他畫法對植物、花卉進行寫生,使學生在采用多種途徑描繪自身感受的同時,走進畫家的心靈,體會畫家的創作過程,增進對相關作品的理解與鑒賞。
綜上所述,通過美術鑒賞教學,可以使學生在欣賞美術作品的同時,了解作者眼中的自然風光、情感世界,增強學生對藝術的鑒賞力和審美觀,培養學生熱愛美術、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情懷。教師應在了解學生心理特征基礎上,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使學生逐步掌握美術鑒賞的方法,不斷提高美術鑒賞能力,從而獲得美的體驗,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