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巖
【摘? ? 要】? 分層教學法尊重學生間的差異性,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實施分層教學法對促進初中數學教學質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對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分層教學模式展開分析探討。
【關鍵詞】? 分層教學;初中數學;運用策略
從當前初中數學教學現狀來看,“一刀切”的教學現象仍然存在,學生間是存在個體差異性的,即便同一知識點的學習,有些學生學習起來很輕松,有些學生卻感覺很吃力,而無差異化的教學只會使學生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分層教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的實施,全面照顧到班級的全體學生,使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得到滿足。
一、結合學生實際情況,科學劃分層次
初中數學教學中分層教學實施的首要環節就是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如興趣愛好、學習能力、性格特點等因素,確保學生分層的科學性。在數學實踐教學中,可以將學生分為A、B、C三個層次,其中A層是指學習興趣濃厚,基礎知識掌握扎實,同時可以高效并超額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的學生;B層是指有一定學習興趣,基礎知識掌握較好,可以按時按量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的學生;C層是指學習興趣不高,基礎知識不扎實,學習任務完成不理想的學生。例如,在學習“平行四邊形判定”時,在問題的設計上要體現出層次性,如基本性質與定義,然后將問題難度逐漸提升,如提出性質相關逆命題,判定逆命題的真實性,列舉實例進行驗證等。然后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發揮小組中優等生的榜樣帶頭作用,帶動小組成員進行思考和學習,照顧到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
二、根據數學教材內容,明確分層目標
在初中數學分層教學開展中,需要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合理規劃教學目標,在課前準備階段,教師要明確課堂教學目標,突出教學中的重難點內容。按照教學內容分層教學目標后,教師要考慮到班級學生的整體學習情況,針對每個小組確定相應的教學目標,并將其細化到小組成員個人。例如,在學習《有理數的乘法》時,在預習環節可以為每個小組設定不同的預習任務,然后每個小組根據預習情況推選出小老師,在班級中講解小組的預習內容,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不同層次學生在同一小組內部的預習任務也是不同的,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在預習中主要負責知識點的歸納,而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主要掌握乘法法則,使小組內部成員共同配合高效完成預習任務。數學課堂學習目標的制定分為基礎知識目標和中級知識目標兩類,基礎知識目標要求學生掌握乘法法則并可以熟練運用,而中級知識目標是指分析本節學習內容,并嘗試通過自主探索和分析來解決。在學生可以完成以上兩類目標后,引導學生參與高級目標活動,解決本節學習中的重難點問題。
三、開展遞進教學活動,教學過程分層
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生成的活動過程,為了使學生可以更深入地掌握數學知識,教學活動的開展要層層遞進,確保教學過程分層的有效性。教學過程分層教師要注重課堂問題的設計,針對不同層次學生提出相應的問題,使課堂提問更具針對性,較為基礎性的問題由C層次學生來回答,以此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而對于難度適中的問題可以由B層學生來回答,以此扎實學生的基礎,使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對于A層次學生教師要注重學生思考能力的鍛煉,給學生提出有一定難度的問題。例如,在學習“有理數的乘方”時,教師可以為不同層次學生設計有針對性的問題。針對C層學生要使其理解將0.1毫米的紙依次折疊5次后紙張的厚度;針對B層次學生要能夠根據以上計算結果,主動分析和探索紙張厚度變化的規律;針對A層次學生在完成C和B層次學生的內容后,可以推理出有理數乘方的計算方法。不同層次學生的課堂問題是不同的,在問題的引導下開展自主合作學習,促進各層次學生在自身能力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和提升。
四、科學分析教學目標,課后作業分層
課后作業是幫助學生鞏固課堂學習的重要途徑,教師也可以根據作業完成情況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更有針對性地開展后面的教學活動。在傳統初中數學教學中,我們經??梢钥吹筋}海戰術、一刀切的現象,課后作業為學生布置大量的習題練習,忽視學生的差異性,完全布置統一性的作業,現在看來這種做法非常不可取。課后作業環節是課堂教學的一種延伸,只有適合學生學習情況的課后作業才是有意義的,所以在課后作業設計環節教師也要注重分層,為每個層次學生布置相應的作業。例如,在學習了“數據的波動”時,為學生布置實踐作業,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作業,調查三個家庭半年的用電情況,并用表格算出具體每個家庭每天的實際用電量,同時要畫出用電量的折線統計圖。實踐作業使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會更高,引導學生交流互助,培養其合作意識,促進學生數學綜合素養的提升。
總之,分層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較,分層教學面向班級的全體學生,可以讓每一名學生在數學知識的學習中都有所進步和提升。在初中數學實踐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出分層教學法的作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學習能力,構建高質量的數學課堂。
【參考文獻】
[1]歐之海.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分層教學的實踐與探索[J].考試周刊,2020(63):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