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玲(貴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
自中國1978 年改革開放之后,我國引入了管理會計。伴隨著中國經濟體制的改革,管理會計也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與重視。管理會計是一門把會計和現代化管理融合為一體的課程,具備比較強的綜合性、實用性、技術性。在如今高職院校大力提倡培養學生就業能力的形勢下,怎樣培養學生入職以后,面對企業復雜的、多樣化的管理活動可以提出建設性的建議、解決實際問題,是當前管理會計課程教學改革亟待解決的問題。
如今,很多高職院校在開展管理會計教學的時候,通常都是以教師為主題實施教學活動。具體流程是在課堂上教師先闡述會計理論或者方法,隨后利用例題證明會計理論或者方法,最后給學生布置作業,使學生利用所學理論解決這些模擬的問題。這種教學方式屬于教師利用教材和板書對學生實施灌輸式教育,學生只能夠被動地接受知識,導致課堂沉悶,學生缺乏學習的積極主動性,甚至有可能讓學生產生反感的心理。如今的管理會計課程太過于注重學科自身的系統性,而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興趣,忽略了培養學生的操作技能,導致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不高,學生無法適應社會和企業的實際需求,對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升有著不利的影響。
如今,很多高職會計專業的學生在學校的實踐活動,通常集中于基礎會計課程與畢業以前的會計綜合模擬實習方面,而對于管理會計則很少接觸到真實的案例。由于企業商業數據的私密性,即使接觸也難以獲得完整的企業業務,很難獲取源自真實的案例供學生練習,導致學生無法接觸到典型的真實案例。而缺乏教學中的實踐環節對學生理解知識、鞏固知識、掌握知識不利,不利于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自20 世紀50 年代管理會計產生之后,管理會計也在逐漸發生變化。體現為作業基礎管理的形成、制造環境的發展、服務業的崛起、戰略管理熱以及信息化技術的快速發展等[1]。由于如今的社會環境已經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20 世紀50 年代產生的管理會計方法體系(也就是傳統管理會計)在一定程度上已經落后于企業的發展。當前中國高職的管理會計課程教學內容基本上仍然只是覆蓋了傳統管理會計的內容,并且以工業企業為主要目標對象。所以,中國管理會計的教學內容迫切需要加入現代化的內容。
教學手段指的是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和學生相互傳遞信息的設備或者媒體、工具,最初的教學手段使用的是人本身的活動,例如模仿、示范、口耳相傳、練習,重點是應用語言,同時也包含了形體、動作以及表情等。書籍與文字的出現、印刷術與造紙術的問世,使教學手段有了非常大的進步,教學手段可以不再受到個人經驗主義的局限,可以學習以理論知識、書本知識為主的間接經驗。伴隨著工業革命的快速發展,各類以現代化技術為基礎的教學手段也逐漸地發展起來,相繼出現了用于教學的錄音機、唱片、電影、幻燈機、語音教室、閉路電視以及計算機等。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問世與應用,不但能夠使教學活動的效率得到提升,而且使教學活動自身產生了非常大的變化,使教學活動在空間與時間的界限得到了拓展,產生了之前所沒有的深度與廣度,讓教學活動步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在有些情況下,管理會計需要應用到復雜的數學模型來加工處理數據,對計算的及時性要求高,計算難度大[2]。所以,為了使管理會計提供管理信息的職能得以順利的實現,減少信息成本,加強及時性,有必要實現管理會計電算化。在會計教學中,針對學生財務會計電算化技能與知識的培養,可通過單獨的課程實施,例如會計信息系統或者會計電算化等。然而,針對管理會計電算化技能與知識的培養,則很少有高職院校把其列入管理會計課程的教學中,這對培養學生應用計算機開展管理會計工作不利。如今的管理會計工作如果離開了計算機是不可想象的。
案例教學法:即教師在開展管理會計教學的過程中,在學生學習與掌握了一定的會計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對管理會計案例進行分析,使學生能夠把自身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到管理會計的實踐當中,從而使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升的一種會計教學方式。應用案例教學法可以有效地把理論和實際聯系起來,對學生掌握科學的思維方式有利[3]。所以,在管理會計教學之中,應當盡可能地使用案例進行教學。管理會計是否可以在實踐的過程中獲得有效的應用與推廣,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怎樣整理、總結、推廣成功的實踐經驗所決定的。例如,邯鋼的“成本否決法”,從管理會計理論的層面來講,并沒有太多的新意,然而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卻獲得了很好的成功。另外還有一些因為比較好的應用了管理會計而取得成功的案例。因此,教師應當對中國企業實施管理會計的成功經驗與典型案例進行及時的總結,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方法與學習習慣,并且從中獲取管理會計發展的客觀規律,讓學生以更加積極的態度投入到管理會計的學習當中。
若想使管理會計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得到提升,高職教師是其中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高職院校可應用頂崗實習、繼續教育、暑期培訓以及進修等方式,來加大管理會計的師資隊伍建設力度。如今,中國高職院校在聘用教師的時候通常要求其學歷為本科或者研究生,所以,有可能對管理會計的知識掌握還不夠完善。由此,管理會計教師可積極參加暑期培訓與進修,以使自身的理論水平與教學水平得到提升[4]。每一年的繼續教育機會也讓管理會計教師可以更新自身的知識體系,保障其管理會計知識與時俱進。為了對高素質的管理會計人才進行更好的培養,管理會計教師也應當充分珍惜頂崗實習的機會,從而使自身擁有更多的實踐經驗,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
雖然高職院校可以通過校企聯辦與校企合作的方式,使學生實習實訓的機會得以增加,然而,在真正的實習實訓過程中,因為企業財務具有商業機密性的特征,使得許多企業不愿意把實習的學生安排到企業財務的核心職位,許多學生只能夠在初級會計崗位上實習,無法較好地把在學校學習的知識應用到實踐當中,在實習的過程中無法得到實質性的鍛煉。基于這種情形,高職院校可加大與地方會計師事務所的合作力度,這些機構通常是為多家企業做賬,平時的工作較為繁忙、多樣化,這樣容易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和實踐的機會。學生在接觸了真實的賬目以后,不但能夠對整體會計核算流程有全面的、深入的了解,而且能夠掌握后續相關的財務數據分析,還可以通過這些數據分析幫助企業管理層作出正確的、科學的決策[5]。除此之外,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要加大對學生的會計職業道德教育力度,以避免泄露這些代理機構的企業財務信息,在建立起了長期的校企合作關系以后,可采用訂單式的人才培養模式,依據會計師事務所、企業以及社會的實際需求,對會計人才實施專項培養。
如今,從高職院校畢業的會計專業的學生基本上大同小異,沒有太大的區別,無法在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下脫穎而出,究其根本原因,是因為很多高職院校都依據初級會計職稱考試來培養人才,而忽略了加強對會計人才實踐能力的培養[6]。基于這種情形,可借鑒外國先進的人才培養模式,比如,英國的工讀交替制、瑞士的三元制、德國的雙元制。由此,學生不但能夠在高職院校接受理論知識學習,了解和掌握管理會計行業出現的新方法與新思想,并且接受培訓機構與企業的業務培訓,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必要的職業理論知識與技能,使學生的分析能力、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得到鍛煉,讓學生在畢業以后可以順利地步入管理會計行業從事管理會計工作,更好地適應企業和社會的實際需求,成為會計行業中的佼佼者。
綜合上文所述,在新形勢下的高職管理會計教學改革,不但對學生自身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義,而且能夠使企業的競爭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所以,在實施具體的課程改革的過程中,有關的教師與企業管理層應當充分重視管理會計教學改革,對其中存在的問題要進行深入的研究,根據實際形勢來培養管理會計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