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強
(四川省大英縣隆盛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四川 大英 629308)
水稻是我國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水稻的高產穩產對農業生產的穩定影響重大。近年來,我國農業生產方式的調整以及環境氣候變化異常等原因造成水稻病蟲害大面積發生,對水稻產量和品質產生嚴重影響,稻農重治輕防、施用化學農藥多、防治次數多、用藥品種多、掌握病蟲害防治技術水平低等嚴重影響稻米質量安全[1]。中后期是水稻生長的關鍵時期,發生的病蟲害類型較多,水稻中后期病蟲害防治工作任務十分艱巨[2-3]。通過對大英縣水稻中后期病蟲害發生情況的了解,采取積極措施加強對水稻中后期病蟲害的防治是保證水稻產量的關鍵植保技術。
病害類主要有紋枯病、稻瘟病(頸瘟、節瘟、谷粒瘟)、稻曲病等。水稻紋枯病發生時間在5月中旬至7月中旬,常年為中等發生(3級)。稻瘟病(穗頸瘟)發生時間在6月下旬至7月下旬,常年為中等發生(3級)。稻曲病發生時間在7月中旬,常年為偏輕發生(2級)至中等發生(3級)。蟲害類有二化螟、三化螟、大螟、稻苞蟲(稻弄蝶)、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等,其中以二化螟為主。二化螟在大英縣一年發生3代,第一代發生時間在4月中旬至5月下旬,為害后造成水稻枯心,影響基本苗,常年為中等發生(3級);第二代發生時間6月上旬至7月下旬,危害后造成白穗,常年為中等發生(3級)或偏重發生(4級),對水稻產量影響最大;第3代發生危害小,基本沒有影響,不用防治。兩遷害蟲(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發生時間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常年均為中等發生(3級)。
1.2.1 螟蟲等蟲害越冬基數較大 近年來,嚴禁焚燒稻草,大力推廣稻草還田、小麥、油菜等免耕栽培,螟蟲越冬基數成倍上升,水稻螟害逐年加重。
1.2.2 最佳施藥時間難以掌握 稻瘟病要求在破口期、齊穗期各施1次;螟蟲的防治時期是植保部門按照測報數據根據天氣情況推算大概時間,農戶難以根據各自品種生育期和栽插時間掌握最佳施藥時間。
1.2.3 常規藥劑防治效果差 氨基甲酸酯類農藥以觸殺作用為主,防治螟蟲和稻苞蟲效果好,但藥效持續時間太短,只有2~3d,只能防治孵化出后3齡內的幼蟲,而較早孵化出的幼蟲已經蛀入水稻莖稈中,后期的幼蟲還在卵塊中,都接觸不到藥物,防治效果不佳;有機磷類農藥由于多年使用造成抗藥性和耐藥性上升,導致防治效果差,且農藥殘留超標問題無法解決;殺蟲類生物農藥雖然無殘留也解決了螟蟲抗藥性和毒性問題,但藥效太慢防治效果不理想。
1.2.4 施藥人力成本高 農村勞動力大量外出,2次乃至多次施藥不現實。
針對目前大英縣水稻中后期病蟲害發生種類及防治難點,經多年探索,提出了適宜的應對措施,即“一槍藥”防治技術,將多種農藥混合使用,一次施藥,病蟲兼治,增產增收。
在水稻破口前5~7d噴施。
將下列農藥及助劑混合,按照不同施藥器械兌水,均勻噴霧。
2.2.1 福戈 (40%氯蟲苯甲酰胺.噻蟲嗪水分散粒劑)每667m2用20g。福戈對螟蟲等鱗翅目害蟲活性高;持效期長,一次施藥持效期為14~21d,可以減少用藥次數,降低生產成本,減少勞動時間;耐雨水沖刷,噴藥后1h下雨,不影響殺蟲效果;在多雨季節施用,不會影響使用效果;環境毒性低,保護害蟲天敵,對水生生物安全;激活植物抗逆性蛋白酶的活性,使作物莖稈和根系更加健壯,延長水稻最后三片功能葉壽命而增產。
2.2.2 愛苗(30%苯醚甲環唑-丙環唑乳油) 每667m2用20mL。愛苗對水稻紋枯病、稻曲病、稻粒黑粉病等病害防治效果好,優于目前常用的藥劑或同類品種,并具有調節水稻生長和抗早衰的作用,可促進水稻籽粒平衡灌漿,增加實粒數,提高結實率和千粒重,增加產量5%~15%,并能改善稻米品質,提高稻米質量。
2.2.3 75%三環唑可濕性粉劑 每667m2用20g,預防穗頸瘟。
2.2.4 有機硅助劑 每667m2用10g。有機硅助劑具有2個功效:快速潤濕作物,大幅提高藥效;超強滲透,使藥物快速達到標靶,從而達到增效、節水、省工、省藥、減少農藥流失、降低農藥殘留的目的。
兩遷害蟲(稻飛虱、稻縱卷葉螟)根據實際發生情況施藥防治,不納入“一槍藥”防治。稻飛虱防治可每667m2用10%吡蟲啉·噻嗪酮可濕性粉劑30g+80%敵敵畏乳油80~100mL對水均勻噴霧。稻縱卷葉螟防治可每667m2用福戈(40%氯蟲苯甲酰胺.噻蟲嗪水分散粒劑)20g對水均勻噴霧。
探索出的“一槍藥”防治技術,在大英縣隆盛鎮示范應用了數年,對水稻中后期病蟲害防治效果明顯,現將2020年示范結果報告如下。
示范地點設在大英縣隆盛鎮白寨村4組,水稻連片種植區,水稻品種為宜香2115,3月20日旱育秧下種,5月14日人工移栽,每667m2種植密度為1.25萬叢,示范面積6.67hm2,肥力中等,栽培及肥水管理等條件一致。示范區共設置3個不同處理區域:A“一槍藥”防治區,面積5.87hm2;B常規用藥防治對照區(①殺蟲單、球孢白僵菌,防治螟蟲。②蘇云金桿菌,防治稻縱卷葉螟、稻苞蟲。③枯草芽孢桿菌防治稻瘟病。④井岡霉素·蠟質芽孢桿菌防治紋枯病、稻曲病、稻粒黑粉病),面積6670m2,為當地農戶自防田,按照農民習慣開展常規化學防治;C空白對照區,面積1334m2,不使用任何防控技術。
在水稻不同病蟲害穩定后對各處理(不同類型田)進行調查。采用平行跳躍式取樣法,對各處理分別隨機調查5塊田,每塊田5點取樣,每點查10叢。
“一槍藥”防治處理對二化螟防效為90.64%,常規用藥處理防效為82.02%,比常規高8.62%;對紋枯病的防效達90.71%,常規用藥處理防效為68.65%,比常規高22.06%;對稻曲病防效達95.58%,常規用藥處理防效為70.47%,比常規高25.11%;對稻瘟病防效達88.45%,常規用藥處理防效為71.08%,比常規高17.37%。結果表明,“一槍藥”防治技術對稻田主要病蟲害靶標的防治效果均優于常規用藥處理。

表1 “一槍藥”對稻田主要病蟲害靶標的防治效果(10叢平均數)
由表2知,“一槍藥”技術防治區較常規化防對照區理論產量增加,有效穗、實粒數、千粒重均有增加,增產84.27kg/667m2,增產率達14.05%;“一槍藥”技術防治區比常規化防區增加稻谷收入250元/667m2,合并其它支出,“一槍藥”技術防治區比常規化防區凈增收益236元/667m2。

表2 “一槍藥”用藥水稻種植效益分析
“一槍藥”防治技術對水稻中后期病蟲害如螟蟲、稻瘟病、紋枯病、稻曲病等防治效果優良,對田間生態安全,增產增收,經濟效益明顯提高,值得在大英縣及相似區域水稻生產上大面積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