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亞龍,肖 濤,胡述蘭
(四川省內江市農業機械技術推廣所,四川 內江 641000)
農機培訓是推動農機服務產業化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手段,直接為農業生產服務,是農機推廣工作的重要環節,更是農機化工作的重要內容,也是搞好農機科技推廣工作的重要保證,在鄉村振興、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新形勢下,農機化教育培訓任務更加繁重[1]。
全市有市級農機推廣機構培訓1個、縣(市、區)農機化培訓機構3個、農機經銷企業培訓機構1個。
1.2.1 農機推廣技術人員及師資培訓 推廣技術人員和各級各類培訓機構的教師,按照各自崗位要求,參加多種形式的培訓學習,及時掌握農機化新技術、新機型,了解農機化發展趨勢,掌握相關操作技能、故障診斷和排除技能[2]。
1.2.2 農機管理人員培訓 省、市主管部門經常性地舉辦市縣兩級管理人員的培訓,縣(市、區)舉辦鄉鎮管理人員培訓,主要內容是國家相關政策、法律法規以及思想政治素質教育[2]。
1.2.3 農機專業合作社管理人員培訓 全市農機經銷企業每年進行培訓。農機專合社所購買的往往是大中型復合型的農業機械,數量相對較多,對其管理人員的培訓尤為重要[3]。
1.2.4 農機操作人員繼續教育培訓 對提高農機手技術水平和農機安全高效使用水平尤為重要,培訓效果也比較明顯[4]。操作人員通過一段時間的使用后,對進一步掌握機械的性能、結構、工作原理、故障診斷與排除、維護保養,科學合理使用等專業技能學習有更迫切的需求。
1.2.5 農機維修人員培訓 隨著農機具保有量的迅速增加,培養一批能夠及時趕赴田間服務的鄉鎮村社農機維修人員迫在眉睫。
政府投入不足,導致培訓機構基礎設施陳舊,教學設備簡陋落后,新型教學機具和現代教學設備及手段缺乏,培訓機構職責不明。
內江市現有4所市、縣級農機培訓機構,人員僅有21人,人員少、技術人員比例偏低,師資隊伍職稱結構不合理,年齡結構失調,人員整體技術水平偏低,缺乏專家級人才。大多數教師專業知識比較單一,動手能力差,知識老化問題突出,缺少專業性的進修,不能及時了解、掌握新型農業機械和現代技術。農機培訓機構教學師資力量比較薄弱,滿足不了新時期農機培訓發展的需要。
農業從業人員農忙時節忙農事,農閑時節忙打工,人員普遍老齡化、文化程度偏低,對新知識、新技術理解接受較慢,不愛參加培訓,造成培訓的組織難度較大,培訓時間得不到有效保證,培訓過程中有時存在走過場、搞形式的現象,培訓效果差。
目前國家對農機各崗位工種還沒有統一的培訓大綱,教材不配套,培訓內容隨意性大,培訓目標不明確。項目實施機構往往又缺乏專業師資培訓質量不易得到有效保障,整體培訓質量亟待提高。
農機各類從業人員,除政府部門管理人員和新機手能基本達到應培參培外,其余參培比例很低。
隨著農村勞動力大量向二、三產業轉移,新生代農民工對土地的“陌生”,新型職業農民將以從事農業作為固定乃至終身職業,是真正的農業繼承人。大量先進農業科學技術、高效率農業設施裝備、現代化經營管理理念越來越多被引入到農業生產的各個領域,迫切需要高素質的職業化農民。
充分認識農機技術人才在鄉村振興、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機化工作中的重要性,切實加強農機培訓工作,建立長效工作機制。加大投入,配備取得資質的理論教員和實習教員,配備各種機具、部件、教具、多媒體電教設備和實習車間等[5]。
加強師資隊伍培訓,創新培訓方式、方法,通過集中培訓、進修學習等多種形式,更新農機化知識,提高專業能力素質,逐步建立一支年齡結構、職稱結構合理、授課能力強、專業技術精、實際動手能力強的專家型、專業化的農機培訓師資人才隊伍[6]。
建立市、縣、鄉三級農機培訓綜合網絡,成立以市級農機培訓機構為依托,以農機銷售企業為支撐的市級農機聯合培訓中心,完善各縣(市、區)農機培訓分中心,配備鄉鎮農機培訓指導教師。明確各級培訓機構的主要職責,分工配合,統一協調,進一步拓寬培訓渠道。圍繞農機化發展新技術、新機具,采用多元化的宣傳形式,邀請各行業專家進行培訓指導,在農時舉辦新技術、新機具示范現場會,拓寬認知水平,提升操作技能,全面提高廣大農民認識使用農機技術積極性。
主動參與當前開展的科技入戶等培訓工程,使農機技術融入農業生產、融入農民群眾。培訓機構需樹立高度負責的態度,按照教學計劃(大綱)實施培訓,農機管理部門加強監管,杜絕走過場、搞形式的現象,有效利用培訓資源,確保學員學有所獲、學以致用,為農機安全、合理、高效、經濟使用打好基礎。改善培訓條件,確保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從而提高培訓質量。
做好對農機化管理人員的素質教育,及時合理更新人員知識結構,以滿足新型農機化工作發展的需要。積極宣傳各縣(市、區)農機培訓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經驗,廣泛宣傳基層農技(農機)人員知識培訓的典型,讓廣大農民充分了解基層農技(農機)人員知識培訓的扶持政策,努力營造關心、支持和參與基層農技(農機)人員知識培訓的良好氛圍,增大培訓的覆蓋范圍。
引導優秀的人才進入農村,大力發展農民教育培訓事業,培養新型職業農民。開展形式多樣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培訓工作,與本土特色產業相融合,深入田間地頭,讓參訓學員能夠專業實習場地親手操作;送教下鄉,現場講解、技能操作訓練、農機使用與保養現場指導、技術咨詢等一系列的活動,讓廣大農機從業人員零距離接受培訓,激勵其接受培訓的積極性。因地制宜,穩步推進農機化培訓工作,譜寫農機培訓新篇章,促進農機化持續和諧發展。
基層農機推廣隊伍是農機推廣的主力軍,是鄉村振興、農業農村現代化人才隊伍中的重要力量。打造一支政治素質高、業務能力強、工作作風硬的符合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基層農機推廣隊伍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基層農機推廣體系建設的重要任務。因此,高度重視基層農機人員的知識更新和能力提升,通過不斷加大培訓力度,提高培訓效果,使基層農機人員的業務水平和服務能力得到了普遍提升,為鄉村振興、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人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