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 李俊
摘 ? ?要:偉大的革命實踐鑄就偉大的革命精神。中國共產黨在100年的實踐過程中熔鑄成了為崇高理想而奮斗、為人民幸福而挺身、為保先進而革新、為天下大同而奉獻的精神譜系,并已成為中國共產黨人永葆初心的內在驅動。作為維系黨的初心和使命的根與魂,黨員干部要在新的歷史方位繼續堅守與弘揚黨永葆初心的精神道統,淬煉黨性,為黨領導實現“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的勝利注入強大動力。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初心使命;精神
中圖分類號:G641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1)04-0005-03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發出了“建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制度”的政治宣言和政治動員,并將其納入黨的制度建設,為黨始終保持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的初心和使命意識提供了強大的制度支撐。當前中國正處于“兩個百年”奮斗目標的交匯期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期,越是接近目標,越是形勢復雜,越是對黨員干部初心使命意識提出嚴峻的考驗。在此時境下,黨員干部要堅守與弘揚為崇高理想而奮斗的精神、為民擔當的使命精神、為保先進的創新精神、為天下大同而奉獻的國際情懷,永葆黨的初心的精神道統,為“建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制度”奠定堅實的精神根基,為實現“中國之治”應對“時代之變”注入強大的精神動力。
一、堅持崇高理想的奮斗精神
理想信念是中國共產黨的政治靈魂,關系到“舉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根本性問題。新時代“建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制度”,就是要鑄牢廣大黨員干部共產主義的價值追求與政治理想。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理想信念是勝利之“鑰”,是精神之“鈣”,是共產黨人思想之“魂”,中國共產黨如果沒有對馬克思主義堅定的信仰,沒有對共產主義必勝的信念,就不能完成國家獨立、人民解放的偉大歷史使命,就不能取得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偉大歷史成就。新時代,黨員干部要堅守為共產主義崇高理想而奮斗的精神狀態和奮斗姿態,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引向新的光榮。
首先,黨員干部要始終堅守共產主義崇高信仰。當今世界處于“一球兩制”的政治格局,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較量是百年以來時代變局的軸心,在兩種制度相互交鋒的100年時間里,也致使國內黨內出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民主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趨同論”等思
想偏差,加之生產力與西方發達國家有著較大差距,將實現共產主義理想視為烏托邦式的幻想,其追根溯源是對“兩個必然”的歷史規律的質疑,對共產主義信仰的動搖。由此,中國共產黨要堅定共產主義崇高信念,堅守共產黨的政治之魂、精神之根。黨員干部要充分堅定“兩個必然”規律,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真正將其做到弄懂、弄通、做實。
其次,黨員干部要始終贏得意識形態的領導權和主動權。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關鍵的是能夠把握意識形態的領導權和主動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種敵對勢力一直企圖在我國制造‘顏色革命,妄圖顛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他們選中的一個突破口就是意識形態領域,企圖把人們思想搞亂。”[1]西方國家始終沒有放棄通過“和平演變”的戰略腐蝕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并以新形態、新方式、新特點潛藏在社會思潮中。由此,作為以意識形態立黨的無產階級政黨要堅持和發展馬克思關于階級斗爭的理論,“認真做好兩種制度長期合作和斗爭的各方面準備”[2]。黨要堅持“破立結合”的工作原則,既要警惕社會意識形態中的非馬克思主義思潮,特別是破除反馬克思主義思潮,更要堅持和弘揚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思想。
二、堅持勇于擔當的使命精神
勇于擔當是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品格,關系到“我是誰,為了誰”的立黨執政的核心命題。新時代“建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制度”,就是要不斷激發廣大黨員干部為民擔當的行動自覺。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共產黨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黨相對立的特殊政黨。他們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3]共產黨人是真正的資產階級掘墓人,他們是“為工人階級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爭”,為構建“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聯合體而奮斗的先進勇士,由此創造性地回答了共產黨“是誰”的主體屬性和“為誰”的價值旨趣。中國共產黨作為世界最大和最先進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作為中國人民的先鋒隊,就要肩負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歷史使命,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政治立場,堅持執政為民、執政靠民的政治理念,發揮勇于擔當的使命精神。
首先,黨員干部要始終堅持執政為民的政治立場。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就自覺地將黨性、階級性、人民性相貫通,承擔起構建“自由人的聯合體”新社會的政治使命和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歷史任務。“中國共產黨的價值追求就是實現人民的主體地位和根本利益”。[4]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在繼承歷史傳統的基礎上,結合現實條件創新性地實現了歷史任務的時代轉化,提出“以人民為中
心”的發展理念,并作為新時代構筑“黨與人民共生的命運共同體”的執政追求。相較于戰爭年代為人民解放而面臨的生死考驗,和平時期勇于破民生之難題,解民生之矛盾成為黨員干部責任擔當的新考驗。面對解決民生問題的“婁山關”“臘子口”,黨員干部要發揮戰斗精神,既要牢記為民服務的第一職責,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執政導向,自覺樹立起執政為民的責任意識,又要牢記為民用權的第一身份,把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整體利益作為改革方向,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
其次,黨員干部要始終堅持執政靠民的政治原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發展壯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能夠不斷前進,正是因為依靠了人民。”[5]人民群眾中蘊藏著治國理政、管黨治黨的智慧與力量,黨要真正堅持“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的科學真理,發揮人民的主體性作用。黨要深化執政過程的民主性。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尤其是當前進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堅期與深水期,改革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人民作為社會發展的推動者和受益者,黨要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在執政過程中要堅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保障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的權利,創新多種反映民意的渠道和方式,健全黨領導全社會“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治理體系,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參與社會治理的全過程和全方面,實現黨與人民群眾的良性互動。要深化執政過程公開性,堅持人民是最高監督者和最終評判者的政治原則。要不斷健全“雙公開”機制體制,引導領導干部自覺地樹立權力為群眾服務的意識,將黨務既對內公開,也對外公開,切實做到手中權力透明化。最終黨要依靠人民力量,真正將制度優勢轉化為為民謀利的治理效能。
三、堅持自我革新的創新精神
自我革新是中國共產黨的政治本色,關系到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的根本問題。新時代“建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制度”,就是要發揮黨員干部自我革新、永葆先進性的優良傳統。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明確指出:“在實踐方面,共產黨人是各國工人政黨中最堅決的、始終起推動作用的部分;在理論方面,他們勝過其余無產階級群眾的地方在于他們了解無產階級運動的條件、進程和一般結果。”[6]這句話闡明了先進性是共產黨永葆生命力的底色,即較之其他政黨行動層面更加具有革命性與徹底性,較之其他無產階級群眾理論層面更加具有科學性與先進性。新時代,中國共產黨要保持長期執政,只有以勇于自我革新精神,不斷培養適應制度變革和治理創新的思維和能力,才能永葆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
首先,黨員干部要始終堅持創新執政理念。黨員干部執政理念的創新性決定了思路的開放性和道路的開拓性。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個觸動舊有體制,建立新模式的革命,在這一過程中必然面臨各種既得利益者的阻力和舊體制的障礙,也會出現各種挫折,各種違背初心使命、動搖黨根基的危險。還有一些黨員干部思維僵化,做起改革的“觀潮派”“梗阻派”和“倒退派”。伴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新事物、新問題、新矛盾疊加出現,只有轉換思路才是制勝之路。面對改革中的困難和挑戰,切實解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目標要求與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能力現實水平”不匹配的矛盾性問題,黨員干部要直面固有障礙性機制體制,要以敢叫日月換新天的政治勇氣,圍繞“四個偉大”進一步解放思想,有效解決阻礙改革的深層次思想障礙,勇于突破思想藩籬,克服官僚主義、形式主義讓制度空轉的現象,要不斷增強適應現代化建設的觀念,深刻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兩個百年目標交匯的新變化、新實際,通過“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和自我提高”,增強執政的現代化水平,不斷深化依法執政、科學執政、民主執政理念,更新改革思路,創新執政理念,做好適應現代化發展的頂層設計。
其次,黨員干部要始終堅持增強實踐創新能力。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從“制”與“治”兩個向度為“中國之治”應對“時代之變”和實現“中國之夢”規劃了制度部署、治理方案,并明確提出制度的生命力在于高效的執行力,只有切實提高黨員干部的制度執行能力,才能更好地把我國制度優勢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由此,黨員領導干部作為制度執行的骨干力量和領導主體,要不斷增強政治本領。尤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一個不斷深入改革、創新發展的事業,黨的執政環境、執政條件、執政方略都隨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需要領導干部的政治實踐方法、方式都要與時俱進,要在實踐過程中不斷研究新問題、解決新矛盾,要敢于探索新路子,創造性地解決領導與管理的現實矛盾問題,不斷提高政治實踐創新能力,實現治理方式的創新。
四、堅持命運與共的國際情懷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共產黨的世界擔當,關系到“國際性大黨”所特有屬性的彰顯。新時代“建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制度”,就是要永葆共產黨為全人類解放而奮斗的大黨本色。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歷史境遇,中國共產黨作為世界上最大最先進的無產階級政黨和力圖為全人類做出更大貢獻的“國際性大
黨”,在領導中國參與全球治理過程中,要以實際行動不斷詮釋“自由人聯合體”的新時代內涵,為全人類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做出更多更大的世界貢獻。
首先,黨員干部要始終堅持共同繁榮的目標指向。共同繁榮是構建命運共同體的基石砥柱。當今時代全球化與逆全球化背道而馳,西方大國時常表現出保守主義、保護主義、孤立主義和單邊主義傾向,推進國際秩序變革的意愿日益消減,致使全球范圍內面臨陷入“金德爾伯格陷阱”的風險。面對全球發展難題,中國共產黨積極承擔無產階級歷史使命和弘揚國際主義精神,堅決反對全球霸凌主義。中國提出構建“一帶一路”倡議,建立亞投行,進行上海合作組織、金磚國家、二十國集團等平臺機制化建設,促進多邊合作事業等等。我們黨始終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則,推動國際經濟秩序向著合作共贏、公平正義的方向發展。當前中國與外部世界正處于新一輪的磨合期,面對的困難和壓力也越來越大,但是我們黨仍要堅持共同繁榮的戰略目標,帶領中國人民在發展社會主義事業的過程中,通過自身的改革與發展,借鑒和吸收世界一切優秀文明成果,鑄就我們自身的力量,推動中國發展,在走向世界舞臺中央的進程中,自覺地承擔大國責任,始終堅持“交流、互鑒、共存”的基本原則,在應對全球治理與國際秩序構建過程中,為全人類的全面解放提供中國智慧、貢獻中國力量、提出中國方案,以制度優勢贏得全世界的認可。
其次,黨員干部要始終堅持以維護共同國際安全為治理導向。當今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境遇,全球范圍內各種不確定不穩定因素日益凸顯,地區熱點問題、領土爭端問題、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恐怖主義、網絡犯罪、重大傳染性疾病、氣候變化等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相互交織蔓延,嚴重影響人類安全。面對日益增多的國際安全風險,中國作為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和國際秩序的維護者,要積極為構建和平國際秩序貢獻中國力量,以自身的實際行動打破“國強必霸”的傳統邏輯,向世界證明“中國夢”是與世界各國人民休戚與共的和平夢、共贏夢,同時進一步引領“新型黨際關系”的構建,為安全和平的世界秩序提供國際政治保證,積極推動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機制的不斷落實與構建,推動各國政黨在平等、互信的基礎上構建合作交流網絡平臺,為新型政黨關系提供組織化載體,進而進一步推進世界各國政黨團結一致應對全球性挑戰。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37.
[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117.
[3][6]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3.
[4]李寧,劉海豐,鄭云龍.淺談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4):2.
[5]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42.
編輯∕李夢迪
作者簡介:張敏(1981—),女,山西五臺人,太原工業學院思政部講師,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山西省教育廳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思想政治教育專項”“重大公共事件視角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認同研究”(2020zsszsx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