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淼 靳淵博
摘 ? ?要:校園文藝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核心目標、教育功能等方面具有一致性。二者的融合,既能充分發揮校園文藝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繁榮校園文化,又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感染力,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文章通過分析校園文藝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現狀,從理念融合、載體融合、實踐融合三方面探討二者的有機融合策略。有效發揮校園文藝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功效上的互補性,對于進一步完善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改進教育方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校園文藝;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1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1)04-0025-03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深刻闡述了文藝及文藝工作的重大使命和地位,明確了新形勢下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方向和任務。在習近平文藝思想中,強調文藝在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進程中的重大作用。校園文藝是高校育人工作中不可忽視的內容,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不是局限于某一專業學科領域,而是涉及多學科多領域。二者的有機融合是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全面提高,提供良好的思想道德建設環境,大力繁榮校園文化,更好踐行立德樹人使命任務的重要方式。
一、校園文藝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
(一)核心目標的一致性
從中國高校的組織演化與成長來看,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園文藝具有共同導向和價值,在傳承中華文化和人文精神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文藝屬于社會意識形態領域,校園文藝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在時代背景和發展需求下,通過多種形式弘揚民族精神,引導學生形成社會主義思想意識,幫助學生形成科學正確的三觀[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弘揚國家主流意識形態,引領大學生塑造有利于社會進步發展的三觀,堅定理想信念,保持良好情操,使學生成為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校園文藝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目標均是為了幫助大學生實現其本質屬性,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為其奠定了理論指導,二者核心目標一致,存在內在邏輯關系。
(二)教育功能的導向性
高校藝術教育過程與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均是通過外在影響到內在自覺,從理性認知發展到心理認同和情感共鳴升華的過程。從古至今,文藝被眾多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等重視,均認為其對人的思想意識有引領導向功效。孔子認為文藝與道德思想的關系是“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詩、禮、樂乃修身三要素,音樂則冶性生情達到道德修養。馬克思、恩格斯把文藝比作精神生產,指出優秀的文藝作品能增強人的道德感,提升人的精神境界,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推崇藝術教育,提出“美育救國”“美育代替宗教”理論。魯迅先生說“要改造國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藝”。在創立魯迅藝術學院時,毛澤東等人更是強調藝術的價值和使命。習近平說過“文化文藝工作屬于培根鑄魂工作,文藝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具有重大作用”。習近平文藝思想構建出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新形態[2]。
(三)校園文藝的載體功能
隨著時代變化,高校教育對象的思想和價值觀也發生了變化,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在發揮功能和作用時難以滿足學生需求,弊端顯現。高校文藝能滿足大學生對課余文化的追求,為大學生自我教育和自我意識的發展提供了可能性。文藝作品中的“真善美”、感染力和吸引力,讓學生在參與和欣賞過程中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既有效影響大學生情感,達到情感共鳴,又能審美啟迪,實現審美價值,幫助學生認識世界喚醒精神追求,這有助于學生增強自我意識,樹立良好道德及正確三觀[3]。高校發揮好文藝載體,使之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緊密結合,潛移默化中實現內化,能有效達到思政教育目的,培養塑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校園文藝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現狀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在當前復雜的國際形勢下,我國正處于主要矛盾轉化時期,對于高校來說校園文藝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載體,有效發揮校園文藝的作用,可構建高校師生正確價值取向,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實現。近年來,校園文藝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雖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諸多不足,亟需我們分析存在的問題,進一步推進校園文藝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助力作用。
(一)理念缺失:忽視校園文藝的思想政治教育功效
高校對校園文藝的認知普遍存在誤區,校園文藝內在價值難以彰顯。從現實指導方面來看,師生普遍對校園文藝認識片面,簡單將校園文藝等同搞娛樂活動,將文藝與思想政治教育割裂,忽視校園文藝也是一種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而這種形式潤物細無聲,潛移默化。文藝應當有自身的價值存在,“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然而,隨著互聯網及新媒體的發展,當代大學生不斷受外界多元化文藝作品的影響,一些低俗媚俗的表演滲透到校園文藝中,這種“泛娛樂化”的文藝活動弱化了校園文藝的思想政治教育功效,誤導學生的三觀[4]。從理論研究上來看,教育界關于校園文藝方面的理論研究較少,對校園文藝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作用的思想理論指導力不夠。校園文藝在系統性和體制保障方面較薄弱,高校文藝工作隊伍建設不夠,科研活動少。有些高校專門設有藝術教學部門,主要負責藝術類課程的教研活動、校重要藝術活動和文藝類社團的指導,基本沒有成體系地將文藝和思想政治教育聯系起來。而以思政教育為主的馬克思主義學院主要精力在思政理論課的教學和學科建設上,極少涉及以文藝為載體的學生思政教育課程內容。
(二)載體僵化:校園文藝普遍重形式輕內容
校園文藝鮮有體現新時代學生特點的優秀作品,滿足不了學生多樣化文化需求,學生參與興趣不高,校園文藝難以發揮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甚至存在意識形態安全隱患。一方面,學校層面組織的文藝活動帶有一定的政治宣傳目的,內容單調,形式傳統,目的性強,在組織學生參與中難免帶有強制性。學生參與活動的主觀能動性不強,使其接受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而高規格的文藝演出,往往是大學生藝術團成員參與,參與度低的文藝活動亦達不到教育目的,反而成為“雞肋”。另一方面,學生(社團)組織層面在開展文藝活動中暴露出不少問題。例如:學生干部(社團負責人)的政治站位普遍不高,思想認識及理論修養明顯不足,容易讓不良意識形態鉆空子。活動組織者為吸引更多同學,易受“俗文化”影響,用低級庸俗表現形式嘩眾取寵,重物質獎勵,輕精神追求。“對于文藝來講,思想和價值觀念是靈魂”“離開了一定思想和價值觀念,再豐富多樣的表現形式也是蒼白無力的”,這種“俗文化”導向勢必影響大學生的審美、思想健康及正確三觀的形成。
(三)過程失控:忽略校園文藝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過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有較強的政治性,看重顯性的、即時的效用,主要方式是理論教育和宣傳灌輸,缺乏讓學生感受“美”的內涵。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陣地依托于第一課堂,以教師、教材為中心實行“一言堂”的傳統模式,泛形式化的教條說教使教育教學形式缺乏創新,難以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在課堂上逐漸成為“低頭一族”;不少學生過度關注娛樂新聞,絲毫不關心國家大事;擅長應試考試的學生,雖在思想政治理論科目考試中取得高分,但在日常表現中缺乏道德責任心;在黨課、團課教學中發現,學生應付性的學習比比皆是;不少教師眼中優秀的學生,缺乏政治敏感度和判斷能力,面對復雜社會環境,對理論和規范的正確性極易產生質疑……種種現象表明,偏向灌輸說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其形式和內容亟需改革創新。從特性和優勢層面看,校園文藝能給予大學生自主體驗、熏陶,是進行情感教育的一種好的方式,為有效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培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代新人,專業融合和領域拓展顯得非常必要。
三、校園文藝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策略
基于現階段二者之間融合程度的不理想,如何有效促進校園文藝與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尋找融合發展策略,發揮二者在功效上的互補,對于進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改進其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理念融合:以強化教育理念為核心,促進二者有機融合
要想推進校園文藝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融合,高校教育理念和教育者的觀念尤為重要。校園文藝是美育的一種表現形式,通過文藝的審美作用更好地發揮文藝教育作用。作為與學生接觸頻繁的一線教育工作者,應充分認識美育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價值和二者之間的邏輯關系。校園文藝所體現的精神文化是教師和學生在參與過程中形成的精神風貌、道德評價和價值觀念的結合,對大學生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有重要關聯。
高校輔導員應當是校園文藝開展的最佳實施者和指導者,而校園文藝的專業指導也離不開美育(藝術教學)教師,輔導員與美育教師的相互配合對促進校園文藝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融合具有重要意義。在開展校園文藝活動時,以育人為導向,提高文藝作品中的思想政治水平,讓校園文藝獲得更多的思想張力,沖擊學生的感官和思想,使人的個性得到全面發展。而脫離了思想和價值觀念的文藝,表現形式再豐富多樣也難有持久的生命力。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過程中,將美育意識貫穿進來,挖掘其中的美育資源,創新、豐富新時代下思政課教學內容及其傳播方式,通過文藝實踐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實效性。
(二)載體融合:以校園文藝為載體,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活力
為彌補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化、抽象化的不足,可發揮校園文藝自由實踐性的特征,“物化”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不再空洞說教和單向被動灌輸,增強其吸引力和感染力。面對自我意識增強,價值取向和思想意識多元化的新時代大學生,輔導員在平時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不能簡單依賴傳統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或行政命令來要求,應當考慮賦予思想政治教育更靈活的內涵和形式,采取學生樂于參加和接受的文藝形式,為學生搭建展示自己的平臺,在主動接受、體驗創造中滿足學生情感需求,以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讓思想政治教育深入人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校園文藝活動是高校通過“第二課堂”實現思政育人的有力支撐。在以校園文藝為載體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輔導員需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發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堅持以生為本,與時俱進。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輔導員可組織文藝類實踐活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之美。例如參觀各類文化博物館、藝術作品展,領略文藝之美,陶冶情操,增強文化自信;指導班級活動、主題班會,以文藝形式進行愛國愛校教育,提升學生的整體素質;開展素質拓展活動,和諧師生關系和生生關系;開啟節假日紅色之旅,傳承紅色精神,培育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同……
(三)實踐融合:發揮教育者功能,使二者有效融合
在高校教育環境中,教師是學生個體發展水平中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這種“影響的潛隱性”很多時候對學生發展起關鍵作用。教育者所具備的人格魅力、教育情懷以及教育方法等能在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發揮高效積極作用[5]。
作為輔導員或思政課教師,應增強意識素養,提升綜合素質和責任感。教育者應從受教育者需求出發,探索思政教育工作內容和形式,在寓教于樂中實現知識傳授和價值引導同步發展。提高教育者的文藝審美素養,能夠更好地在實踐教學中合理應用文藝政治學理論,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強化文藝載體意識和文藝認識,提升自身的藝術審美修養,在實踐中對文藝載體進行科學應用,更好地增強文藝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性。
作為校園文藝工作者,如學校團委文藝干事、大學生藝術團(含文藝類社團)指導教師等,不能局限于懂藝術表現的技能,還應熟悉歷史,講政治,有思想,有創新能力,善于挖掘好的題材,指導學生開展藝術創作。例如,發揮紅色題材獨特的“精氣神”,用富有時代感的方式來重新講述紅色故事和塑造紅色人物形象,結合新的藝術手法,以信仰之魅、理想之美陶冶學生內心,展現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讓紅色成為“人民的顏色”,有溫度、有質感地傳遞精神力量。
四、結語與展望
高校文藝工作應當思考“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的問題,校園文藝的生命力和價值體現不能局限于文藝活動的開展,更要重視其思想性。文藝和思想政治都是特殊的、重要的意識形態,在很大程度上推動著社會文明進步和發展。校園文藝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既挖掘了校園文藝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繁榮校園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又能追求感性和理性的高度和諧,從而提高學生綜合審美素質,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感染力。此外,學校還應該在師資、體制、經費等方面落實綜合保障,為二者融合提供更寬廣的平臺。
參考文獻:
[1]黃小麗.提升高校文藝活動的思想政治教育功效研究[D].湖北:湖北工業大學,2017.
[2]李燕,馬若云.習近平文藝思想探析[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15,(3).
[3]張廷,楊永杰.新時代高校美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發展的路徑探析[J].大眾文藝,2019,(24).
[4]元志立.當前大學生美德教育的現實困境與完善路徑——基于《道德情操論》的思考[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5).
[5]靳玉樂,胡緒,張家軍.教師一般育人能力的意義、特點與構成[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4).
編輯∕陳晶
作者簡介:汪淼(1982—),女,江蘇泰興人,南京審計大學澄園書院助教,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2018年度江蘇團省委江蘇省學校共青團研究課題“PU平臺與第二課堂建設研究——以南京審計大學為例”(YB2018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