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慶 陳朝陽 胡正春 葉婉婷 謝輝 宿州學院
在全民健康的大背景下,隨著健康生活理念深入人心,體育鍛煉理念逐漸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體適能訓練是近年來我國的一個新熱點項目,屬于朝陽產業,在中國一二線城市發展良好。體適能訓練越來越被國內學者所重視,對體適能訓練的研究也正處于上升的大趨勢。
身體健康的概念最早出現在美國。1971年,美國總統體育與競技委員會將體適能解釋為個人在不感到疲倦的情況下進行日常工作(學習)的能力,同時還具有享受休閑的閑散能力,以及應對突然變化和壓力的身體適應能力[1]。運動體適能和健康體適能是體適能的兩大模塊,人們常說的體適能是指健康體適能,健康體適能是與人們身心健康有緊密聯系的體適能,由心肺功能、肌肉力量和身體柔韌性等組成,維護人們自身健康的基本條件之一就是擁有健康體適能,也是人們保持愉悅心情完成平日工作和慢性疾病發生率下降的先決條件[2]。
國內專家將體適能概念定義為:在平日生活中,人們在完成工作后仍然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享受更好的生活,且具有應對突如其來的事務的能力。體適能訓練的范圍很廣,包括體育鍛煉、身體成分、反應時間和其他測試[1]。根據每個人不同的身體狀況,選擇最合適的訓練方法和訓練強度,增強體質,以適應日常生活、娛樂、工作、社交等綜合能力。體適能訓練的對象也非常廣泛,可以是體育健康領域的專業運動員,也可以來自普通群體。體適能訓練可以根據自己的訓練計劃進行,也可以由體育健康領域的專業教練制定。體適能訓練可以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和地域民族進行。體適能訓練是針對人體多功能系統的訓練,訓練內容涵蓋面廣,不僅包括耐力訓練和肌肉能力訓練,還包括反應能力訓練、應變能力訓練、肢體協調能力訓練、平衡能力訓練、身體柔韌性訓練、身體平衡能力訓練等[3]。
此文所統計的相關文獻來自中國知網庫(CNKI)和宿州學院圖書館,通過輸入“兒童體適能訓練、體適能訓練”關鍵詞來對中國知網庫內所有文獻資料進行搜集并篩選,搜索所有時間段的學術論文、期刊等所有相關文獻,初步檢索到273篇關于體適能訓練研究相關的文獻,其中40篇兒童體適能訓練,224篇國內體適能訓練文獻,9篇國外文獻。相關專著包括:王健、何玉秀主編的《健康體質》,闡述了體育活動促進身心健康的理論和方法,分析了體育活動缺乏的心理原因,提出了有效的干預措施[4];沈建偉、阮伯仁主編的《體質基礎理論》,包括體質概論、基礎運動科學、運動生理學、心肺耐力素質、肌肉素質、身體成分與體重控制、柔韌性與伸展、壓力的理解與治療等[5];魏野、張崇彥、高東華主編的《體育健身理論與實踐》,課程包括健康理論、體質與體育、體育與奧林匹克文化、心理健康與體育鍛煉、體育鍛煉的科學基礎、運動處方研究、生理健康、運動與醫療保健、身體健康、野外定向、籃球、傳統氣功健身等[6]。為方便解析,根據解析軟件的格式要求,文獻信息全部以CAJ形式導出。
本文運用文獻計量學的研究方法,通過整理知網上檢索到的“體適能訓練”領域的相關文獻,借助Excel2016和Spass26.0等其他統計工具對詞數、作者等基本數據進行分析,并利用知識圖譜法解析所有文獻之間的相互關系,探討了體適能訓練領域的探索熱點和知識系統,可作為體適能訓練研究領域的重要參考。
我國對體適能訓練的研究最早始于2000年,“健康中國”的發展戰略提出后,國內學者對體適能訓練的探究越來越深遠,體適能訓練的研究文獻數量也在逐年呈上升的走向(見圖1),2017年之前發文量增長相對緩慢,大都在10篇以下,但2017年后發文量出現驟增,達到了年發文量穩定在30篇左右,這也進一步表明國內學者越來越看重體適能訓練領域的研究。

圖1 研究文獻年度變化趨勢
通過檢索整理出來的國內224篇文獻資料發現,體適能訓練的研究高頻關鍵詞除了“體適能訓練”之外,還包含“體適能”“健康體適能”“體能訓練”“身體素質”“力量訓練”“體育訓練”等高頻詞(見圖2)。

圖2 研究文獻高頻詞
體適能訓練領域的作者和團體機構是該領域研究的中流砥柱。將224篇國內與體適能訓練研究相關的文獻的作者和所屬團體機構的名稱一一列出,并依照同一作者和團體機構的發文數量由多到少排列,經過數據統計分析,最終獲得以下結果。
(1)國內核心作者及團隊分析
核心作者是某一研究領域的引導者,在224篇國內體適能訓練研究相關的文獻中(見表1),發文量2篇及以上的作者有20人,分別為黃暉明、許浩、李森、繆愛琴等,他們的研究領域分別為健康教育學、體育科學研究,其他發文作者的鉆研方向也都在運動、健康、體育研究等方向。

表1 2000年1月—2021年12月發表文章數量2以上作者
通過統計分析,排在前五位的作者每人最多發表文獻數量不超過5篇,最多的僅有3篇,且研究體適能訓練的學者大多來自于專業的體育高校,擁有專業性的知識,這說明了我國在體適能訓練研究領域的研究人員有待加強。從研究團體的角度來看,我國體適能訓練領域的學者多數是“孤軍奮戰”,組建團體的學者很少,且團體力量較弱,聚集性差,學者之間的交流很少,這也是影響我國體適能訓練研究的重要因素之一。
(2)發文機構分析
機構發布的文獻數量反映了該機構在某一研究范疇的研究概述,也代表了該機構在某一領域的影響力程度(見圖3)。在國內224篇有關體適能訓練研究的文獻中,排在前列的出版物是《當代體育科技》占15.66%,《文體用品與科技》占14.46%,《體育風尚》占7.23%,《北京體育大學學報》占4.82%,《遼寧師范大學學報》占3.61%。在所檢索到的所有出版物中,文獻數量占比超過10%的只有《當代體育科技》與《文體用品與科技》,且發文量較多的一般都是研究體育健康方面的機構,其余機構發文量較少,體育專業類的院校發文量比非體育類院校多,這也說明在體適能訓練領域中與體育方面有關的機構研究較多,社會其他機構的研究較少,研究力度也較低,發文量低。同時,機構與機構之間也偏向于獨立鉆研,兩者之間的聯系相對較少。這些數據都說明了我國在體適能訓練方向的研究實力還是相對薄弱的,要想達成體適能訓練方向的長久研究,就應該從加強機構與機構之間的學術合作研究開始,增加機構之間的交流互動,實現資源共享,促進體適能訓練研究的深入發展。

圖3 文獻核心期刊來源分布
該階段為體適能訓練研究的初始階段,對文獻可視化分析結果可以很直觀的看出,在2018年之前,我國學者在體適能訓練方面的研究文獻屈指可數,平均每年的發文量僅在5篇左右,10篇以上的寥寥無幾(見圖4)。盡管早在2000年,體適能訓練一詞就被很多學者提出,但在這一時期,國內學者并沒有在體育研究中對體適能訓練有深入的認識,也沒有將健康體適能訓練的概念引入公眾視野。

圖4 研究文獻年度變化趨勢
這一階段是體適能訓練研究的發展階段,隨著“健康中國”發展戰略的提出,以及2018年教育部發布的《體育與健康監測結果報告》,指出當代青少年存在的各種健康問題,呼吁大家關注青少年的身體發育,加強體育鍛煉[7]。國內體適能訓練方面的研究文獻呈大幅度增長,平均每年發表的與體適能訓練相關的文獻在30篇以上(見圖5)。兩項政策的出臺,極大的推動了我國體適能訓練的探析。

圖5 研究文獻年度變化趨勢
在健康體適能的領域中,“體適能訓練”概念的引進加速了國內體育教育制度的改革,讓國內體適能訓練領域的研究更趨于成熟。從過往的研究成果來看,我國學者對體適能訓練領域的研究已經逐漸深入,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從研究體適能訓練的作者及研究團體來看,國內在該領域的作者發文量較少,團體之間的合作不夠多,作者與作者之間更偏向獨立鉆研。二是從發文機構上看,大多機構分布在經濟相對繁榮的地區,發展中地區機構相對較少。三是從國內體適能訓練的研究進程來看,雖然和國外學者的研究成果相比處于平緩發展進程,研究成果的水平與國際上仍有一定差異,但從研究傾向和內容來看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我國體適能訓練研究已經從起初的高校課程應用領域研究,逐漸轉變為兒童、老人、大眾方向的研究,且向健康方面和帶動社會經濟發展方面靠近。
總體來看,國內體適能訓練的研究內容正在趨于豐富,研究范圍也在逐步擴大。從關注國民的身體健康研究機構到如今正在蓬勃發展的體適能訓練館數量,從受眾人群兒童、老年等諸多方面都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一是文獻作者方面:鼓勵國內非體育專業類院校的學者,增強作者的聚集性和團隊的力量,加強團隊之間的交流,增加我國在體適能訓練領域的研究人員。
二是研究機構方面:鼓勵非體育方向的發文機構,為人口稀少和發展中地區輸送體育專業類人才,減少機構之間的獨立研究情況,加強機構與機構之間的交流。
三是內容開發方面:一是側重不同年齡階段的人在體適能各方面的區別,二是研究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生長規律和特點的訓練內容,遵循科學性、規律性、發展性、趣味性、合理性,以期不同年齡的人可以根據他們的身體特征和運動強度進行不同的體育鍛煉,從而獲得更好的健康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