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勁松 錦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作為趣味性較差的語言科目英語學科的教學存在一些長期存在的教學痛點,如相對而言語言的學習趣味性較差,卻必須付出更長的學習時間建立語言體系后才能夠取得初步的學習效果。因此如何幫助學生在語言學習過程中感受更多學習樂趣,降低語言學習的難度,是所有語言教育者都在一直關注的內容,而“微課”這一模式的出現對解決問題確實能夠提供一定幫助。
“微課程”這一概念幫隨著互聯網技術在手機端得到充分應用而取得了初步的發展,最初主要指在手機端進行碎片知識教學的形式,而在課堂教學中這一概念主要指運用視頻等相關模式和多媒體手段,這樣可以充分確保相對應的專項內容,能夠得到全面細致的講解和分析,同時進一步輔助主體教學模式來有效展開,這樣可以呈現出更為顯著的優勢和應用價值,具有良好的教學創新效果。
目前自小學開始幾乎所有的教育階段在課堂教學中都已經多少融合了“微課堂”的教學形式,在高職這一教育階段此種類型的教學形式的融合試探同樣已經展開,院校選擇進行此種嘗試的原因主要在于:
首先由教師主導課堂并全堂講解的形式于學生而言很難保證超過40分鐘的教學推進中持續集中注意力,且在教師的連續講解中找到重點內容對部分學生而言存在一定困難,而“微課堂”的片段針對性講解能夠幫助學生迅速抓住重點實現記憶;其次,在形式方面更加豐富使整體的課堂能夠得到高質量的展開,為打造高效課堂提供必要的保障,與此同時也可以進一步引導和幫助學生激發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其學習興趣得到有效培養,在注意力和集中精神方面能夠得到顯著提升,無須教師過多的要求,就可以充分遵循相對應的課堂規律,這對于整體的課堂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提供必要的支持。與此同時,在師生之間的互動和融合方面也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達到更加完善的高效課堂和和諧的師生關系,因此在當前的教育教學過程中融入微課堂的教學模式,有著十分良好的作用和效能,具有特別顯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進行課堂知識講授的過程當中,將“微課堂”的形式融入以下內容的講授從實踐效果而言更為有效,且匹配度更強。
1.回顧過往知識內容時,無須重復性的詳盡講解環節,而應當以具有總結意義的系統的闡述為主。因此短小的視頻簡單歸納已經能夠起到較好的效果。
2.對新知識進行引導的環節,以視頻等相關形式,這樣可以進行更有效的問題情境的解答等等從根本上有效表現出新知識的內容和價值,同時更加生動形象,更具有趣味性,對于全新的知識內容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認知,進而通過這種形式的有效引導,可以充分體現出知識的深刻內涵,在具體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更融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認知規律,對于新知識進行更有效的引導,使整體的教學工作能夠體現出良好的引導作用,利用更加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教學形式,讓學生可以呈現出更加良好的事半功倍的學習成效。形式方面可以呈現出更加多姿多彩的效果,同時在情境創設方面更富有成效,實現的創造問答情景等能夠更為直觀表現出對新知識內容的需求,因此這種形式作為知識的引導極為合適。
3.重難點內容突出詳解,部分重難點內容以此類形式突出講解,不僅能給學生留下更加深刻的意義也能夠通過更為獨立的模塊為日后總結提供方便。
學生非課堂時間實現自主學習時需要專業指導保證其自學的有效性,在此期間將“微課堂”形式融入以下環節更能起到扶助作用。
一是可以融入復習和作業自檢環節,學生在進行歸納建立自己的知識系統過程中能夠以“微課堂”內容彌補記憶和筆記的不足,同時以其內容指導作業的檢測;二是可以融入自主性的學習當中。由教師進行相關內容的引導,使學生更加的熟悉新內容,把握舊內容,實現融會貫通,新舊知識的融合,互補一次體現出良好的應用效果,同時在舊內容的整理方面進一步體現出知識的補充作用和舊內容的復習強化,這樣可以進一步有效強化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自主拓展效果,為學生的學習質量的提升,提供必要的依靠性材料。由教師提供的新內容熟悉、舊內容整理以及拓展內容補充等,能夠為學生的自主拓展提高提供有效的參考和重要支撐。
在制作“微課堂”內容時一般情況以視頻為主要形式,通常而言由教師講解或情景動畫為主要表現。這種形式的“微課堂”感受更為直觀,但在使用尤其是學生自主使用的過程中對特定點內容截取較為麻煩,且觀看視頻的過程中容易出現精神不集中的問題。
另一種較為常用的“微課堂”形式是加入微視頻、圖片以及聲音等多種形式的文檔,這種類型的“微課堂”使用環境更為靈活,且更為容易對專門內容進行定點,但存在一定的感受不直觀的問題。
體系教學當中的“微課堂”與傳統的片段知識最大的區別就在于其本身就屬于知識體系的一部分,因此“微課堂”的教學能夠完美融入體系當中,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確保相關知識體系進一步優化和完善,有更加健全良好的知識體系和知識網絡,為學生最有效的融入其中,提供必要的指導和參考,所以在微課堂的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傳統知識的有效融入在信息化技術的作用之下,體現出綜合的應用效果,在英語的具體的教育教學和相關知識的推進過程中成為完善知識體系的一個環節。
因此在“微課堂”內容的確定過程中,必須保證其內容完全能夠融入教學體系。一般而言,“微課堂”的教學內容主要包含兩個方面,一是針對基礎不牢固的學生提供穩定基礎的教學,二是針對教學內容主體進行部分補充,應注意補充的內容不能與主體內容相違背。
正常情況下學生剛剛開始課堂學習時往往存在狀態不佳的問題,即課堂前5至10分鐘學生群體的注意力和精神的往往沒能得到有效集中,因此經常出現反應和接受變慢的問題,此種情況下教授的知識可能造成最終的教學質量不佳,因此需要教師引導快速度過這一階段。
而引導方式的不當可能導致這一階段時間過長以致影響教學進度,而通過視頻等形式的“微課堂”則能夠幫助學生快速集中精神,進入到學習的狀況之中,同時幫助教師獲得更多的教學時長。
語言學習尤其是外語學習的困難總體而言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語言的教學較為概念化、規則化,成年人或大年齡的青少年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必須首先實現對語言規則體系的掌握,這一內容由于較為抽象因此接受較為困難;二是從語言學習者到語言熟練的掌握者需要通過大量的口語等實際練習,而在國內缺乏足夠的真實的練習環境。
因此選擇以“微課堂”的方式在課堂的教育過程當中搭設簡單的語言使用場景,并進行語言規范的融入,以此種途徑解決學生知識規范難以轉化為語言應用能力的問題,真正提升學生的語言使用水平。
高職院校規定的教學內容受到教學時間、規定教學內容以及教材編輯的系統限制等各方面影響因素的限制,其內容的囊括范圍可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疏漏,在具體的教育教學過程中,這對整體的教學環節不能切實有效的覆蓋相關知識點,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遺漏或者空缺等相關問題,這對于整體教學體系和綜合應用價值的體現都會造成嚴重影響,因此在教學體系中要進一步融入微課堂的相關模式,進一步利用信息化技術和相關設施設備組成,做好各類知識的有效整合拓展知識的覆蓋面,這樣可以達到更加健全完善的教學體系,同時在針對相關教學內容進行講解和教育的過程中,體現出更加強大的基礎知識作用,使各類知識得到有效融合,形成強大的知識積累,進而在基礎體系方面可以體現出融合創新的效果,同時有相對應的輔助素材,這樣可以使整體的課堂豐富程度進一步強化,為整體的課堂教學效果和教學總體效率的提升奠定基礎。同時,針對微課資源進行深入的挖掘和利用,覆蓋教學過程的全部相關知識點,在進行部分教學體系中的內容的講解過程中可能出現缺乏基礎性知識鋪墊的情況等相關方面的問題都可以通過微課的有效推進和基礎課程體系的強化提供必要的支持。
而“微課堂”能夠作為有效的內容補充形式,在教師的具體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相關內容的有效講解和收集整理利用互聯網資源,對于整體的教學過程進行相對應的內容和資料的補充,這樣可以使學生的視野進一步開拓,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體現出良好的實效。教師能夠根據講解的內容收集整理可以作為補充材料的素材并最終形成完整的“微課堂”,以此在教學環節當中幫助學生實現更簡便的理解。
“微課堂”作為單獨的知識教授形式時受其本質上片段性屬性的影響,很難真正取得有效的教學效果,但在作為課堂補充形式存在時,卻能夠幫助有效提升課堂教學的效果。因此,對“微課堂”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應當更好地利用而不是一味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