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華 大連市經濟貿易學校 鐵鈺 遼寧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1]。而今“紅色旅游+”成為利用好紅色資源、發揚好紅色傳統、傳承好紅色基因,開展好紅色教育的重要實現形式[2],紅色旅游+鄉村旅游更是成了鄉村振興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2020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體育強國建設綱要》指出:緊密結合美麗宜居鄉村、運動休閑特色小鎮建設,鼓勵創建休閑健身區、功能區和田園景區,探索發展鄉村健身休閑產業和建設運動休閑特色鄉村[3]。鄉村體育旅游與紅色旅游系出同宗,不僅能夠豐富游客的視野、推動經濟發展,更能夠傳承不同時代的精神文化,尤其能傳承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時期積淀下的紅色文化。在這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如何釋放鄉村體育旅游與紅色旅游兩者間“1+1>2”的潛能,為鄉村振興、文化強國、體育強國等發展需求帶來更大的推動力,為鄉村振興夯實地基。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抗戰時期承載著的革命歷史與精神內涵,為世代中華兒女搭建了神圣而莊嚴的紅色社會記憶。但紅色記憶極易在世代傳承的過程中受到磨損,甚至產生記憶的溝壑。如今,紅色社會記憶仍是第一輩人社會記憶的核心,但卻只是第二輩人社會記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三代及后代子輩社會記憶中的一部分了[4]。記憶構建的時代性和選擇性,讓紅色記憶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逐漸成為國民記憶中的一部分。為不同時期的國民搭建良好的紅色社會記憶,我國開始規劃紅色旅游路線,通過游覽我國的革命遺跡來對游客進行紅色教育、傳承紅色基因、接受紅色洗禮,使之形成社會記憶、傳承紅色文化,從而推動我國紅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促使地區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高我國的就業率,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加快全國人民共同富裕等目標的實現均具有較高的促進意義。
旅游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鄉村+體育旅游”的模式更是極大的推動了鄉村經濟的發展,豐富并優化鄉村產業結構。在鄉村振興戰略持續推進的今天,發展鄉村體育旅游業,不僅能夠推動鄉村的文化建設、振興鄉村體育,豐富鄉村體育產業、盤活鄉村經濟,還能為城鄉搭建交流的平臺,促進城鄉的融合,對鄉村、體育、旅游、經濟等方面的發展均是大有益處。
眾所周知,我國少數民族居民多居于村落之中,少數民族特有并流傳至今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以及民族體育文化在鄉村社會中繁衍不息,然則由于鄉村的發展存在一定的閉塞,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及其文化的繁衍多囿于村內,對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播形成了一定的滯礙。而鄉村體育旅游業的興起恰是以鄉村濃郁的體育文化或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為亮點,吸引各地游客前來參觀與游覽這別具一格的傳統體育與鄉土文化。
黨的十九大以來,產業興旺成了鄉村振興的重要發展目標。鄉村旅游業作為鄉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推手,不僅為村民帶來了更多的就業崗位,還優化了鄉村的產業結構,為“鄉村+體育”的旅游模式提供了發展上的支撐,也為鄉村的振興奠定了基調,不僅促進旅游經濟的發展,還能促使其對體育、對鄉村產生新的認知,推動鄉村的發展與振興。
城鄉經濟發展差是制約城鄉融合的重要因子,而“鄉村+體育旅游”模式的興起則是一條能夠有效縮減城鄉經濟差距的快車道。鄉村體育旅游業的興起,以鄉村產業興旺為支點,在發展鄉村體育旅游業的過程中,鄉村住宿、餐飲、交通等相關產業將受之輻射,與之一同發展,并促使各相關產業一同吸納鄉村的剩余勞動力[6],為鄉村的發展蓄積更多的勞動人口,既緩解了鄉村發展空心化問題,也提高了鄉村的經濟實力,促進城鄉的融合發展,對于城鄉一體化局面的形成極富推動意義。
鄉村作為區域載體是鄉村旅游、鄉村體育、紅色旅游、體育旅游以及紅色鄉村體育旅游的共棲空間。由于鄉村體育旅游和紅色旅游對游客均起著一定的教育作用,難免存在交集,因此從集合的角度看來,鄉村體育旅游與紅色旅游之間的潛能關系大致為1+1≤2。但若將鄉村體育旅游與紅色旅游的交集加以融合與利用,則極可能實現二者之間1+1>2的潛能迸發,而紅色鄉村體育旅游的興起價值就正是借鄉村體育旅游與紅色旅游的交集來拉長鄉村旅游的產業鏈,升級產業結構、激發產業的經濟潛能,從而推動鄉村發展、加深國民體育觀念、傳承并發展紅色文化。
紅色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教育功能是其流傳至今、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紅色旅游興起的原因是借旅游這一形式、革命圣地的氣息以及革命先烈自強不息、浴血奮戰的光輝事跡來傳承與發揚紅色的中國文化,在強調旅游價值的同時,也在著重紅色的教育價值,過程的嚴肅性相對較高。而鄉村體育旅游主要是以鄉村地域為主,旅游目的地的教育、娛樂、休閑等特性的均等化或著重化設計相對明顯,整個旅游的過程不僅包涵對體育文化的傳承、游客體育價值觀念的重塑,更注重給予游客較高的娛樂、休閑等情感體驗,并通過體育實踐活動來激發游客的體育興趣、提升游客的體育認知、傳播鄉村的體育文化,整個過程具有廣泛性、專業性、民族性等特點。不難發現,紅色旅游與鄉村體育旅游的發展都有各自的側重點,要在革命旅游勝地中挖掘體育文化或者創辦體育特色來實現兩者之間有機融合,形成紅色鄉村體育旅游業,其難度相對較大。此外,由于鄉村人才匱乏已非一朝一夕,而紅色鄉村體育旅游不僅需要體育人才,更需要對歷史爛熟于心的專業人員,因此,從當前大部分鄉村的經濟實力來看,專業人才儲備問題也將對紅色鄉村體育旅游的發展形成較大阻力。
新時代,不論是文化的傳承還是產業的發展形式都講求創新和融合發展,需要極為敏銳洞察力與前瞻能力。農村作為中國革命的搖籃,是紅色基因廣聚的育人圣地。建黨百年,中國共產黨的紅色過往不容遺忘;2050年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體育強國的目標的實現更是迫在眉睫。在砥礪鄉村發展的今天,如何打破鄉村體育旅游業與紅色旅游業之間的壁壘,在利用現有旅游資源的基礎上,補給、改善并優化旅游業的產業結構,從而實現鄉村體育旅游與紅色旅游的有機融合,當屬時下發展與興盛紅色鄉村體育旅游業的當務之急。
產業融合的關鍵在于抓住獨立產業之間的共性,而鄉村體育旅游與紅色旅游之間不僅具有相同的育人功能,更有相似的優秀精神文化有待傳承與延續。發展紅色鄉村體育旅游業不僅要深挖紅色旅游的文化內涵,提高發展的軟實力,還要抓住紅色基地與體育本質之間的聯系,而后融合設計,另辟蹊徑的對鄉村體育旅游與紅色旅游之間的文化共性加以利用,為紅色鄉村體育旅游新塑發展之路。革命的歷史不可復制,但體育活動的形式確是循環往復的,因此,將革命精神寓于體育活動特別是群體性體育活動之中,將歷史性闡述與實踐性體育教育活動相融合,借體育活動的實踐形式來促使游客更深入的了解與感受紅色精神文化。
面對當前旅游模式同質化、集中化、傳統化以及管理過程模糊化、形式化等問題,我們必須要立足創新,在健全紅色鄉村體育旅游體系、設計旅游新模式的同時,優化鄉村體育旅業與紅色旅游業,從而實現通過紅色鄉村體育旅游業來反哺紅色旅游與鄉村體育旅游,實現其旅游價值1+1>2的潛能迸發。在健全紅色鄉村體育旅游體系問題上,首先需要加強紅色鄉村體育旅游的人才隊伍建設;其次需要對紅色鄉村體育旅游的每個環節進行精細化;而后需要挖掘不同鄉村的紅色資源與體育資源,合理糅合,提高旅游的豐富性;最后,紅色鄉村體育旅游的管理者要做好資源保護工作,保障旅游資源的完整性與持續發展特性。
鮮紅的歷史,我們不能忘卻。紅色鄉村體育旅游業秉承了紅色文化的精髓,立足鄉村,借力體育,以實踐的形式不斷為紅色中國文化注入新的活力,重新搭建國民對紅色過往、對鄉村文化與體育活動的社會記憶,更好的發揚與傳承中國的優秀精神文化。與此同時拉長紅色旅游的產業鏈,不僅能豐富紅色旅游與鄉村體育旅游的文化內涵,激發、發展并傳揚鄉村的紅色文化與紅色體育文化,重塑村民與游客的歷史觀與體育認知,更能優化鄉村的產業結構、改善鄉村勞動人口空心化的現狀、推動鄉村經濟的發展,對振興鄉村與城鄉一體化局面形成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