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真 西安歐亞學院
近幾年,我國學者就體育行業的結構轉型級、制造業與服務業發展的關系以及圍繞十四五期間國內國外大循環發展格局下產業的發展進行了相關研究。高賀、付志華等(2019)提出在東西部經濟區,體育用品制造業升級是服務業發展的長期原因,但在中部經濟區,服務業發展則是體育用品制造業升級的長期原因。蔡建輝等(2020)根據國內體育用品制造業安踏企業發展為例,研究我國體育用品制造業如何進行高質量發展以及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具體舉措。劉志勇(2021)提出服務型制造是體育制造業提質增效、調整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路徑。任波、戴?。?021)研究通過緊扣更高水平供需平衡,圍繞供給側與需求側結構性改革,指出我國應該抓住群眾需求、改善城鄉間體育發展的不平衡不協調問題、利用體育產業數字化為契機,抓住機遇構建體育產業政策體系、現代體育產業與體育市場體系以及全新的體育消費體系等措施,推動體育產業以及體育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劉晴等(2021)在通過研究雙循環背景下制約我國體育制造發展的現實困境,指出國內國際協同發展下我國體育用品制造業可以通過補齊短板、促進消費、增加固投、穩定流通、增強互動等措施促進體育用品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
上述相關研究主要從體育產業結構升級、體育產業的高質量發展角度出發進行研究,為本課題研究奠定了基礎。本論文將立足陜西體育制造發展現狀,結合相關理論與政策,基于創新驅動視角研究陜西體育制造高質量發展路徑。
傳統體育制造業屬于資源依附度較高的行業。陜西省人口較多,體育產業目前開展的項目相對齊全,包含了傳統的球類運動項目以及秦嶺穿越、圍繞西安城墻的國際馬拉松等新的體育項目。但體育制造產業并未作為單獨的支柱產業,其發展面臨著諸多挑戰。
現如今體育用地、原材料和勞動力紅利等不復存在,在生產規模方面,陜西省體育用品生產本地企業相對較少,廠家多數局限于作坊化的生產狀態,新產品研發力度較低。創新驅動不足,關鍵核心技術對外依賴程度高,特別是新型材料、智能芯片、可穿戴設備等關鍵領域方面自主研發與創新水平相對較低。
目前體育產業的產值規模較小,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發達國家體育產業規模龐大,占世界體育消費的比重較高。其體育產業市場規模占全球總規模的33%。我國體育及相關產業總規模遠落后于美國等發達國家。陜西省體育產業市場規模雖然有所上升但上升較慢。
此外,我省在體育產業結構發展上較不均衡,未發揮客戶在體育產業發展上的影響力,發展相對依賴體育用品制造。與我省體育產業相比,發達國家各方面發展比較均衡,健康體育、體育用品及體育表演比賽三方面各占三分之一左右。在我們的體育產業發展中,體育用品占據其全部產值的80%左右,體育主體產業即體育服務業的發展相比落后,體育上下游產業有待優化重構。陜西省體育服務業隨著十四運的開展仍舊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目前,與其他國家的職業體育結構相比、其已形成內容豐富的成熟產業。我國體育產業在發展上的行政化管制較為嚴格,未完全進行市場化,各種賽事、場館運作、會員俱樂部等方面的市場化程度相對較低。陜西省體育產業化也邁入發展的序幕,進入產業化的初期。
加快體育產業供給側改革需要破除行政壟斷,建立開放、競爭有序的體育市場環境,激發市場活力。體育經濟的發展一定程度上由體育消費水平決定,但我省在體育方面人均消費相對較低,體育文化方面的需求表現不夠強烈。
擴大省內體育內需一方面需要經濟水平的提升,重點發展體育產業,根據市場需求預測,多元化開發體育產業,構建多層次產業格局。另一方面需要提升體育產業服務質量,增強居民的消費水平。
傳統體育制造業需要改變,向以市場需求為中心的服務型制造進行轉型升級。尊重客戶的多元化需求,讓顧客參與產品設計、制造、應用、維護等全生命周期。
在助力陜西體育產業服務發展方面,可以體育競賽表演業為突破口,通過培育或承接精品體育賽事,支持西安打造國際賽事名城。全運會所釋放的“生產力”,不僅為陜西體育產業提供了一個最前沿的“練兵場”,更催生出一批賽事運營、體育制造、規劃設計、電競體育等細分領域的企業,助推陜西體育產業走向精細化、專業化、市場化。此外,以冬奧會為契機,陜西省可以借助省內天然優勢,加快水上運動項目以及冰雪運動、戶外運動等多元化健身休閑產業發展,鼓勵體育項目多業態發展。通過體育服務業種類及質量的提升,促進服務型體育制造的發展。
國家體育總局印發《“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明確了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體育的創新發展思路,即通過聚焦于打造全民健身服務“一張網”、完善運動員注冊與等級管理系統等重點項目,實現全面“聯”通、全程“網”辦;通過加快體育場地設施數字化升級改造,促進加快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進度,助推“全民健身設施補短板工程”;通過數字化轉型、數字化改革,推動體育行業結構優化、流程再造,實現深化體制改革、高效的發展體育事業和體育產業的目標。信息化技術在目前已進入體育制造業全產業鏈,其能夠提升體育生產與加工效率,淘汰不適應現代社會的冗余生產力。通過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物聯網等信息技術在體育制造領域的應用,利用數字技術助力體育制造業的轉型,促進其結構不斷升級。
通過創新驅動來促進服務業轉型升級,通過科學技術創新、組織文化創新、管理方式創新、市場機制創新、合作模式創新等,推動大智移云物等信息技術廣泛服務于體育服務業,促進體育服務業與體育制造業的融合發展,進一步實現工業生產與群眾生活并舉,從而優化和調整整個體育全產業鏈的結構,使其更加合理,適應于居民的需求。體育用品企業可以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為客戶搭建顧客需求信息平臺,將客戶進行細分,有效獲取客戶需求信息和集聚客戶群體,使體育產業從低端向大規模定制和高端定制方向轉型。

體育制造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應當滿足新世紀居民個性多元的運動消費需要。在全球化背景下,我省體育制造要想走出去,需要不斷地改善產品質量,加大體育用品的研發力度,使其性能更符合現代化的需求,提高產業的有效供給能力。
體育產業要想發展離不開體育人才的儲備,體育產業的發展也需培養體育制造業復合型人才,將產學研深度融合。在全民運動下,注重對青年體育理念的教育,從而讓更多青少年樹立正確的體育強身觀念。大學生喜歡時尚、追求新事物,是體育服務消費的主力。陜西要做強體育服務業,促進體育消費,要從兩個方面發力,一是聚焦民間,打造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一是聚焦學校,打造大中小學校競賽體系,為實現全民強身打下良好的基礎。在技術投入方面,可以聯合高校進行技術研發投入,提升體育用品的性能和質量,使其滿足市場的需求。
體育產業近年來在經濟中的發展迅速。隨著我國對全民健康的重視,出臺的各類惠民政策也隨之落地,我國體育產業發展將隨之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陜西省體育產業蓬勃發展能夠保障陜西經濟發展的質量,促進全民健康的同時也將帶來新的消費增長。基于創新驅動背景認識陜西省體育制造業發展的不足,可以更好地優化陜西省體育產業鏈,實現體育經濟的健康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