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豐樂
大學生作為特殊的消費群體,消費需求顯著,但理財意識薄弱,陷入民間借貸旋渦之后,往往無法順利脫身,甚至還有女大學生陷入了“裸貸”陷阱。面對網絡貸款糾紛,大學生普遍呈現出法律意識淡薄、維權手段有限的特點。本文從大學生網絡貸款的法律性質開始,對大學生網絡貸款與普通民間借貸的關系進行理性分析,對司法機關規制該領域的法律糾紛提出可行性建議。
一、大學生網絡貸款存在的法律問題
大學生網絡貸款普遍存在,并且引發了一系列社會問題,其中,法律問題是我們應當關注的底線問題。
1.還貸成本增加。基于分期還款的借貸方式,大學生網絡貸款會變相增加其還貸成本。目前校園網貸公司打出的廣告利息最低月息為0.99%引誘大學生貸款,實則年利率超過20%。然而,在實際調查中,利息往往高出央行貸款規定最高利率5.6%,有的甚至高達21.5%,年利率甚至高出了高利貸。但是,許多大學生對此并不知情。如在“趣白條”貸款1000元,1個月后收取20元利息,轉化為年利率為24%。此標準剛好踩在法律認可的底線上。一位P2P運營總監表示,目前校園貸款月利率普遍在0.99%至2.38%之間。但是,校園分期貸款一般是以等額本息的方式還款,表面上看,每月還的利息相對本金利率不高,實際上每月本金在遞減,如果換算成每月還息到期還本,實際的年化利率“因此很高”。
2.個人信息泄露。大學生網絡貸款平臺都需要大學生將個人信息提供給平臺,作為所謂的貸款抵押。當借款人將自己的個人信息,例如身份證、手機號、家庭住址等,透露給網站后,就存在著被泄露的風險。有些網絡信貸平臺還聯合建立了“黑名單”制度,會將逾期人員名單進行網絡共享,這就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進行違法犯罪行為,對個人和家庭都存在著風險。
3.衍生違法行為。基于大學生網絡貸款所引發的衍生違法現象目前也需要受到社會的普遍關注。2017年11月,長沙市中級人民法院審結一起涉及強奸、敲詐勒索、非法拘禁的“校園貸”黑惡犯罪案件,嫌疑人周某以裸貸的形式脅迫在校女大學生龔某,將其非法拘禁并強奸。類似的非法行為還有很多,但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以網絡貸款為誘餌,使得大學生進入借貸陷阱,然后以合法性的外衣,行非法行為之實。
二、規制大學生網絡貸款的法律節點
在當前的背景下,我們必須要認真對待大學生網絡貸款問題。作為社會行為規范的底線,法律對于大學生網絡貸款的規制十分重要,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法律關系的性質。應當進一步明確大學生網絡貸款所構成的法律關系的性質。大學生網絡貸款屬于民間借貸的一種,受民法的基本調整。但是需要進一步明確的是,在大學生網絡貸款的過程中,存在借款人和出借人兩方的嚴重信息不均衡。大學生自身對于網絡貸款的認識不足,對于資金的使用成本和使用方式都缺乏足夠的理性認識,在網貸的過程中,網貸平臺利用了大量市場化操作的手段對大學生進行誘導。因此,對于網貸平臺而言,是典型的發放網絡貸款為主要業務的經營者,而大學生則屬于在網貸平臺上進行“資金消費”的消費者。作為網絡貸款的使用者,大學生在簽約過程中只能夠選擇是否接受,并不能更改網貸條款,特別是還款期限和貸款利息等根本性合同條款。雙方之間簽約的過程符合合同法關于格式條款的界定。
2.權利義務的分配。普通民間借貸法律關系是由當事人雙方來約定相互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而大學生顯然缺乏這種能力,他們在網絡貸款的過程中只能扮演簡單接受合同條款的角色。法律不能放任這種權利義務的分配方式。在大學生網絡貸款的關系中,應當有禁止性的法律規定。明確要求網貸平臺必須履行必要信息告知的義務,主要包括明確告知資金利息和還款方式、強制提醒理性消費、提前告知還款期限和金額、設置重復貸款信用體系預警等。明確賦予大學生在網絡貸款關系中的特定權利,主要包括特定期限內的反悔權、受欺詐之后的撤銷權、要求平臺提供交易相關信息的知情權等。
3.涉訴行為的處理。大學生網絡貸款涉訴行為較少,但是一旦涉訴,往往影響巨大。在審查大學生網絡貸款訴訟問題時,需要注意四個方面的問題。其一,審查網絡貸款平臺的經營資質和管理制度。大學生網絡貸款的法律問題首要先解決網絡貸款平臺經營行為的合法性。如果經營行為屬于非法,網絡貸款協議必然無效,可以有效解決大學生所遇到的實際壓力。其二,審查網絡貸款協議的正當性來源。形式上,大學生網絡貸款協議與普通的民間借貸沒有性質上的區別,但是,基于大學生網絡貸款的特殊性,在交易決策上大學生往往會受到欺詐或者誘導。因此,需要在司法過程中審慎審查網絡貸款的來源,是否具有欺詐、脅迫或者乘人之危的違法情形。其三,審查是否屬于惡意訴訟。我國民事訴訟法中規定,民事訴訟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當事人之間惡意串通,企圖通過訴訟、調解等方式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人民法院應當駁回其請求,并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對于網絡貸款平臺主動發起的針對大學生的借貸糾紛訴訟,應當重點審查有無惡意訴訟的情節。其四,關鍵環節的舉證責任倒置。由于信息的不對稱,大學生在涉訴之后往往缺乏足夠的舉證能力,在訴訟過程中往往處于不利地位。在司法審查中,應當采用舉證責任倒置的規則,在資金發放、資金利息、還款期限等關鍵案件事實上,要求網絡貸款平臺承擔舉證責任更有利于司法公正的實現。
三、司法規制大學生網絡貸款的部門法視角
大學生網絡貸款肇始于民事借貸法律關系,但不僅限于民事性的法律問題,對于大學生網絡貸款,需要以不同的部門法視角對待和規制。
1.民法視角下的大學生網絡貸款規制。大學生網絡貸款首先屬于民事法律問題,歸屬于合同法律調整。對于正當的網絡貸款交易,應當保證當事人的合法權利,并要求作為借款人的大學生對自己的行為后果負責。需要注意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實際償付人。大學生作為特殊的民事法律關系當事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但是一般不具有實際的償付能力。除了利用網絡貸款進行自主創業和通過一定的業余兼職行為自力更生的群體之外,大多數大學生需要通過自己的父母或者其他家長來清償網絡貸款債務。具體在法律關系中,大學生作為網絡貸款的債務人,往往是不具備清償能力的。大學生的父母或其他家長,雖然在法律上沒有監護的權利和義務,但是現實中卻是實際償付人。因此,在案件的審理和執行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到這一因素,適度恰當地處理家庭財產與個人責任之間的關系。二是借款人的撤銷權。如果在網絡貸款中,貸款經營平臺沒有盡到必要的信息告知義務以及其他法律強制要求的義務,作為借款人,大學生應當擁有撤銷網絡貸款法律關系的權利。撤銷權的行使依據民法中有關民事法律行為撤銷權的規定。即大學生需要證明自己在交易過程中受到了欺詐、脅迫或者網貸平臺具有乘人之危的情節。司法審查中需要著重審查網貸平臺的交易營銷過程和雙方完成交易的其他附加條件,特別是對于網貸平臺的廣告審查尤為重要。2018年修訂的《廣告法》第4條、第28條都對虛假廣告行為進行了認定,即廣告中有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內容,從而欺騙和誤導大學生進行網絡貸款的,也應當認定為欺詐經營行為。
2.刑法視角下的大學生網絡貸款規制。在大學生網絡貸款法律糾紛中,一些非法網貸機構會利用大學生的非理性消費觀誘導大學生加入“套路貸”、“裸貸”等陷阱,或者脅迫大學生從事一些其他違法行為。在司法規制環節,需要嚴格依據刑民交叉的基本原則,即《規定》中所明確的“民間借貸的基本案件事實必須以刑事案件審理結果為依據,而該刑事案件尚未審結的,人民法院應當裁定中止訴訟”。這里還需要明確的是,對于具有合法經營資質的網絡貸款平臺,其所從事的行為并非就絕對不會觸犯刑法。在司法審查中,需要關注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其一,網絡貸款平臺是否具有泄露大學生個人信息的情節。如果網絡貸款平臺故意泄露大學生個人信息,甚至還有出售個人信息獲利的行為,則需要中止民事訴訟,移交檢察機關進行刑事審查。其二,網絡貸款平臺在主張權利(追債)的過程中,有無侵犯大學生本人及其家人等相關當事人的合法權利的行為。債務糾紛屬于民事性的糾紛,但現實中網貸平臺往往采用信息轟炸的形式,迫使大學生在不堪其擾的壓力下想辦法還清貸款。這種形式的違法性質是顯而易見的。對于查證屬實的,同樣需要中止民事訴訟,移交公安或者檢察機關進行行政或刑事審查。
大學生網絡貸款是基本的法律問題,但更是復雜的社會問題。需要從社會的角度體系化解決,需要規范和治理當前的網絡貸款行業。對網絡貸款平臺進行清理和整頓,嚴厲打擊非法經營的網貸平臺,同時對于具有合法經營資質的經營平臺進行規范化治理。[本文為河南省民辦教育協會2020年度立項課題,課題名稱:民辦高校大學生網絡貸款規制研究(編號:HNMXL2020878)]
(作者單位: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