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化芳
[摘 要] 識字教學主要發生在小學階段,對小學生而言,識字教學十分重要。當前,小學低年級語文識字教學存在較多誤區:過于重視拼音教學、識字范圍僅限于教材、過分強調記憶及識字寫字教學混淆。文章就小學低年級語文識字教學的誤區及策略展開論述。
[關鍵詞] 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教學策略
識字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十分重要。只有通過識字教學打好語文教學的基礎,教師才能順利地開展以后的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不僅影響著小學語文教學的質量,還對小學生其他學科的學習產生重要影響。雖然識字教學的重要性得到廣泛的認可,但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其教學效率和質量并不是很理想,沒有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語文教師必須對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中的誤區進行分析,探究更具針對性的教學方案,幫助學生積累更多的漢字,掌握更多的語文基礎知識,為其今后的語文學習和其他學科的學習奠定扎實的基礎。
一、小學低年級語文識字教學的誤區
(一)過于重視拼音教學
漢字屬于表意文字,是音、形、義的統一體。因此,教師在識字教學中必須均衡這三者,保證學生真正的“識字”。但觀察目前的識字教學現狀,我們發現許多教師將識字教學的重點放在拼音教學上,未注重漢字形、義的教學,忽視漢字的表意屬性。以前的語文教材,讓學生先從拼音開始學,然后認字。隨著新課改的深入,語文教材進行了調整,在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識字放在拼音的前面。但在實際教學中,仍有不少教師沒有正確地認識到教材的變化,依舊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先教拼音再教認字,沒有明確拼音是認字的一種工具,而將拼音作為識字教學的目的。
(二)識字范圍僅限于教材
教材在教學中起到示范和引領的作用,教材內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材上的漢字也是有限的。如果教師僅將視野放在教材上,那么其識字教學的范圍則較小,學生識字效果也會較差。其實,生活中到處都有識字的機會,如商店店名、超市商品名稱、街頭宣傳語等。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拓寬教學視野,不僅要將教材上的內容傳授給學生,還要將自我學習的方式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之外繼續學習。
(三)過分強調記憶
在學習的過程中,興趣十分重要,它是確保學生學習熱情的關鍵。在實際識字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沒有重視這一點,有意無意地忽視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一味地讓學生進行記憶。例如,部分教師在識字教學過程中不斷地讓學生讀寫,對學生進行聽寫、默寫等訓練,在發現學生的錯誤時,也是讓學生通過反復抄寫進行記憶,導致學生失去識字學習的興趣,甚至產生厭煩心理。在識字教學過程中,教師反復強調單一的學習方式容易造成教學極端化,給教學帶來負面的影響。此外,部分教師認為,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過于復雜,反復讀寫練習是最簡便的教學方式。
(四)識字寫字教學混淆
識字教學主要分為“認”“講”“用”“寫”四個部分,但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教師很難兼顧這四個部分,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識字教學的質量。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提出了“認寫分流,多認少寫”的教學原則,對識字教學工作的開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從目前小學低年級學生識字情況來看,大部分的學生已經認識不少的漢字,但書寫方面的能力較為薄弱。雖然現在的語文教材已經明確劃分“識字”和“寫字”,但是部分教師為了提升學生的語文成績,對教材的識字內容進行主觀臆斷,將“識字”當成“寫字”進行教學,混淆了“識字”和“寫字”的教學重點,導致學生的學習效果差。
二、小學低年級語文識字教學的策略
(一)根據學生心理特點選擇合適的教學形式
小學生好動活潑,注意力較容易發生轉移。在教學時,教師必須考慮這一心理特征,在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時候有效地開展識字教學。同時,小學生的好奇心較重,教師也可利用這一特點,在教學中應用趣味性強的教學方式,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例如,在“春”“夏”“秋”“冬”四個字的識字教學中,教師可準備與這些漢字結構相關的兒歌或詩句,幫助學生理解漢字的意思,加深學生對漢字的印象,如“三橫像張長條椅,坐上一人曬太陽。眼前一片好‘春光,迎來鳥語和花香。”“上邊是條海岸線,獨自下海真方便。斜竿又撐小帳篷,快快樂樂過‘夏天。”“先是禾苗碧綠綠,后是豐收紅火火。‘秋景喜人又迷人,到處都結甜果果!”“撇如北風冷似刀,又下雪花片片飄。‘冬來萬物沒精神,獨有蠟梅枝頭俏!”教師還可適當地展示一些圖片或動畫,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加深學生對這四個漢字的印象。采取這樣的教學方式,教師可拓展學生的識字范圍,教會學生識字的方法。
(二)運用教學工具創設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
情境教學法是常用的教學方法,它不僅可幫助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豐富教學形式,還可使知識點生動形象,降低知識點的難度,提高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程度。目前,常用的教學工具為多媒體設備,其可將知識點以圖像、動畫、音頻等方式向學生展示,使知識點由過去枯燥乏味的靜態轉為生動形象且直觀的動態,從而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其學習興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例如,識字課“升國旗”要求學生掌握“升”“國”“旗”“中”“紅”等漢字。這時,教師可根據課文識字需求尋找“升國旗”視頻展示給學生,如“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等,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對漢字字形進行記憶,加深學生對漢字的理解,同時讓學生感受到“升國旗”的莊重和神圣。
(三)根據識字教學需求營造人文環境
漢字是有溫度的,幾千年文化的傳承,使得漢字蘊含著濃郁的古人的精氣神。因此,在識字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地挖掘漢字的內涵,根據教學需求營造人文環境,加深學生對漢字的理解和印象,讓學生感受漢字的魅力,從而產生對漢字的喜愛之情。漢字與傳統文化密切相關,教師在識字教學時可結合傳統文化對漢字的音、形、義進行講解,深化學生對漢字的理解。例如,在講解“仁”字時,教師可結合古人的名言進行教學,如“仁義值千金”“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等,讓學生明白何為“仁”。此外,教師還可在此基礎上講解“仁”在人際交往中的重要性,引申一些“仁”的故事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告訴學生與人相處應保持“仁愛之心”。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可加深學生對漢字的記憶和理解,還可對學生進行人格培養,與當前推行的素質教育理念相符,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教育育人”。除此之外,教師在漢字朗讀教學、書寫指導等方面也可結合傳統文化營造人文環境,深化學生對漢字的理解,陶冶學生的情操。例如,在講解“中”字字形的時候,教師可以準備“中”字的楷書、行書、草書、隸書等字體的圖片,讓學生欣賞和臨摹,讓學生在學習漢字的同時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進而促進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
在識字教學中,教師如果只注重結果而不關心過程,過于急迫地讓學生記住漢字,這樣不僅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還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甚至讓小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厭惡心理。因此,語文教師必須意識到自己在識字教學中的誤區,分析原因,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提升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參考文獻
[1]姚婷媛.探索低年級多元化識字教學之路[J].小學教學參考,2015(24):7.
[2]丁元舉.淺談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J].文學教育(上),2016(11):91.
[3]趙亞妮.低年級識字教學策略淺探[J].學周刊,2019(3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