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焱 張丹 張蘭春 楊軍 倪彰

摘要:為了滿足汽車產業智能化、網聯化對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要求,江蘇理工學院汽車與交通工程學院與東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聯合成立了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學院。按照“以產業發展趨勢為指引、以行業人才需求為導向、以學生職業能力成長為核心”的建設思路,從產業學院建設目標、課程體系、人才培養模式、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等方面開展研究和探索,為智能網聯汽車領域科學基礎厚、工程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提供了參考。
關鍵詞:智能網聯;產業學院;課程體系;質量保障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7394(2021)06-0106-04
智能網聯汽車產業是傳統制造技術與新興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重要領域,對于帶動汽車行業走向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促進相關產業的轉型升級和融合發展具有重大意義。隨著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的快速增長,我國政府于2020年頒布了《智能網聯汽車技術路線圖2.0》,開始主導推動智能網聯汽車產業整體發展,計劃到2035年全面建成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和產業體系。在2021年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已將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列為制造業核心競爭力提升的重要內容。在此背景下,汽車智能化、網聯化已是大勢所趨[1-2]?!吨袊嚠a業中長期人才發展研究》指出,未來5年內,智能網聯汽車領域人才缺口預計超過百萬,這一問題將嚴重制約我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的發展;因此,培養適應行業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是汽車企業和相關高校的共同需要。
1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學院的建設目標
在傳統汽車制造技術和新興信息技術不斷融合的大背景下,汽車正從單純的交通工具轉變為大型移動智能終端、儲能單元和數字空間[3],汽車行業逐漸成為多領域、多學科、多產業融合的“新興”行業。然而,當前高校車輛工程專業人才培養仍主要圍繞傳統內燃機汽車展開,輔以新能源汽車相關的基礎知識,其課程體系和人才培養模式已經無法滿足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迫切需求。
為了滿足汽車產業智能化、網聯化對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需求,著力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江蘇理工學院汽車與交通工程學院與東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聯合成立了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學院。該學院按照“以產業發展趨勢為指引、以行業人才需求為導向、以學生職業能力成長為核心”的建設思路,結合學校的專業特色,開展產學研協同創新、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從而共同打造學科專業群建設,共建高水平的生產性實訓基地。通過打造專業-產業學院-產業群緊密結合的良性鏈條,提升學科建設內涵和科技創新能力。學院圍繞工程教育和新工科融合的理念,針對學科專業的新結構、人才培養的新模式、教育教學的新質量、分類發展的新體系等內容開展研究和實踐,旨在為智能網聯汽車領域培養科學基礎厚、工程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高級應用型人才。
2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學院的課程體系
目前,江蘇理工學院車輛工程專業課程體系包含通識教育課程、學科專業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和實踐課程四個部分。其中:專業基礎課程主要包括“工程力學”“電子電工學”工程材料與成型“機械原理與設計”以及“控制工程”等偏向機械的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則以“汽車構造”“汽車理論”“汽車設計”“汽車電器與電子控制技術”等課程為主[4-5],輔以“新能源汽車技術”和“工程軟件”等課程。這種以傳統內燃機汽車為主的課程體系已不能完全滿足汽車產業快速發展與轉型升級的需求;因此,亟需依托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學院進行課程體系改革。
如圖1所示,在產業學院框架下,江蘇理工學院同東軟集團協同重構了課程體系。智能網聯汽車課程體系其課程設置對接汽車行業對崗位能力的要求,課程內容則反映行業需求與技術發展。在專業基礎課方面,通過建設“汽車構造”“汽車理論”“程序設計”及“電子技術”等課程,培養學生基礎理論素質;在專業核心課方面,課程內容涵蓋了新能源汽車的電機、電池、電控三大核心技術,同時,也包含了智慧感知、智能網聯以及無人駕駛等方面的知識;在實踐課程方面,加大與產業的融合,將專業實習、畢業設計安排在合作企業,讓學生真實接觸第一線的產業需求,通過設置新能源汽車集成控制實訓項目、智慧感知實訓項目、智能網聯軟件系統開發項目和無人駕駛實訓項目,將以往的綜合實踐課程改造成企業所提供的真實案例實訓項目,嵌入課程以及教學環節職業標準,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終身學習能力。在課程體系設置過程中,既注重專業課程嚴謹的理論培養,也積極融入企業的實際案例,從而將綜合素質養成、工匠精神培育、專業能力訓練和創新能力培養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形成“基礎主干、方向突破、系統構建”的專業課程體系。
3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學院的人才培養模式
為應對汽車行業轉型升級帶來的新機遇、新挑戰,培養一批面向未來技術與產業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是產業學院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6]。就傳統的汽車類專業而言,由于缺乏系統化設計的資源平臺及科學合理的平臺協同機制,導致各類社會資源有效參與汽車專業人才培養機制不暢,進而影響了人才培養質量。在此背景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學院推動產學研的緊密結合以及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爭取各種社會資源參與專業建設,構建了優勢互補、項目共建、成果共享的多主體參與、產學研融合的人才協同培養模式。
產業學院通過與東軟集團有限公司合作,打造了一支由企業工程師和專任教師混編組成的“雙師型”教師隊伍。采用校企聯合開課方式,充分發揮雙方優勢,分別由學校教師和企業工程師承擔相應的教學任務;將實踐課程內容融入企業崗位工作內容,鍛煉學生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將校企合作研究課題引入集中實踐環節,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
為了對接汽車產業崗位職業標準,產業學院與東軟集團有限公司共同整合現有專業課程、企業項目案例等資源,實現了課程內容與產業技術發展同步建設與更新。一方面,按照崗位能力遞進開展模塊化課程設計,充分利用雙方共建的“云實訓”“中國大學MOOC”“超星泛雅”等在線課程平臺,構建混合式教育生態系統;另一方面,通過精心設計課件、視頻、工程案例、微課等線上課程資源,開展在線指導與測評,為學生提供在線學習、測驗、作業、考試、答疑、討論等教學活動。通過線上線下教學的深度融合,既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實現了教師的引導作用,從而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其學習主動性,同時提升了課堂教學效果[7]。校企合作實施教學,在很大程度上能解決學生所學知識與行業發展脫節的問題,教師也應通過企業文化素質培養、工程師素質培養以及培訓技巧培養,提升自身產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能力和綜合工程實踐能力[8]。
4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學院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
國際工程認證的核心理念是“以學生為中心、產出為導向、持續改進”,這一理念與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學院的人才培養宗旨相一致。以工程認證教育理念為引領,產業學院從“教學質量評價”“過程監控”“跟蹤反饋”和“持續改進”四個方面構建教學質量保障體系。
在教學質量評價方面,產業學院構建了能夠支持課程評價、教材評價、命題評價、學生評教、教師評學、教材滿意度調查、課程滿意度調查、畢業設計評價、用人單位評價等環節的數據共享平臺,形成多元化的評價系統,提高了評價過程的科學性。
在過程監控方面,成立由產業學院、教務處、督導組、二級學院、同行教師組成的過程監督系統,通過培養方案評價、課程體系評價、教學大綱審查以及教學過程的管理和質量監控,形成定期的監控報告,建立全面的教學過程質量監控保障機制。
在跟蹤反饋方面,產業學院以企業反饋作為衡量學生成果的主要依據之一。一方面,在學生企業實習實訓的成效和評價上以企業反饋作為重要依據;另一方面,將畢業設計與企業項目密切結合,由企業導師參與畢業設計的指導和論文答辯。
在此基礎上,產業學院結合畢業生跟蹤反饋、教師座談會報告、學生座談會報告、人才培養質量報告,建立了全面分析反饋機制,并根據反饋結果開展持續改進。通過建立全面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保證了培養目標、畢業要求、課程體系、教學大綱和教學過程等的持續改進和完善。
5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學院的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
作為一種新型的多元主體的教育平臺,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學院成立了由政府代表、企業和學校聯合組成的理事會,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產業學院理事會負責對產業學院發展規劃、學科建設、專業設置、專業建設、課程建設、人才培養、設施建設、師資隊伍建設、資金預算、管理和改革等重大事項進行審議、決策、檢查、指導、咨詢、監督和協調。在管理過程中,充分發揮自身的作用,建立信息公開渠道和制度以及理事會參與重大事項決策的機制,暢通和拓寬利益訴求渠道。在理事會領導下,產業學院打造了“政、產、學、研”四位一體的深度融合模式,創建了協同創新人才培養方案、協同重構課程體系、協同開發課程資源、協同組建師資隊伍、協同建設實踐基地、協同創新培養模式和協同共建管理機制的“七協同”運行機制。多元協同的運行機制進一步強化了高校、企業、政府等多元主體之間的協同育人,明確了各方的責任和權力,從而全面踐行了“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的人才培養理念。
6結語
隨著汽車產業向智能化、網聯化方向快速發展,基于傳統車輛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已不能滿足產業發展的需求。建設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學院,實現滿足行業企業需求的高素質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培養,已經成為江蘇理工學院的必然選擇。在此背景下,本文圍繞工程教育的核心理念,從產業學院的建設目標、課程體系、人才培養模式、質量保障體系以及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等方面開展研究和探索,為智能網聯汽車領域應用型人才培養提供了參考。
參考文獻:
[1]王震坡,黎小慧,孫逢春.產業融合背景下的新能源汽車技術發展趨勢[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2020,40(1):1-10.
[2]苗圩.中國制造如何走[J].企業文化,2015(7):12-15.
[3]辛國斌.工信部:已啟動研究制定燃油車禁售時間表[J].汽車縱橫,2017(10):18.
[4]黃登峰,閆曉磊,花海燕,等.面向“新四化”的車輛工程專業課程體系改進初探[J].海峽科學,2020(4):87-90.
[5]樊晶明,馮桑,樊昶明.我校汽車專業發展方向和課程設置初探[J].廣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S1):123-124.
[6]劉國買,何諧,李寧,等.基于“三元融合”培養應用型人才:新型產業學院的建設路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1):62-66.
[7]陸東芳,謝煥景,史云曼,等.基于云課堂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8(12):280.
[8]俞洋,羅印升,郭占濤.現代職教體系下校企深度產教融合的實踐探索[J].職教論壇,2019(8):135-139.
Cultivation Research of High Quality Applied Talents Based on Intelligent Network Automobile Industry College:Taking Jiangs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ZHENG Yan,ZHANG Dan,ZHANG Lanchun,YANG Jun,NI Zhang
(School of Automotive and Traffic Engineering,Jiangs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angzhou 213001,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automobile intelligence and networking for high-quality applied talents,the school of automobile and traffic engineering of Jiangs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neusoft group Co.,Ltd jointly established intelligent network automobile industry college. According to the construction idea of “taking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industry as the guide,taking the demand of industry talents as the guidance,and taking the growth of studentsprofessional ability as the core”,the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are carried out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construction goal,curriculum system,talent training mode,teaching quality guarantee system,management system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of industrial colleges,which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talents with thick scientific foundation,strong engineering ability and high comprehensive quality in the field of intelligent connected automobile.
Key words:intelligent network;industry college;curriculum system;quality assu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