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甜 曹源



【摘要】目的:了解并分析高二心理委員角色認知的現狀。方法:自主設計高二心理委員角色認知問卷調查表,對南充某中學高二年級全體心理委員進行調查。結果:高二心理委員角色模糊的總均分為(0.77±0.41)分,角色沖突總均分為(3.57±0.89)分;是否兼任其他班委對高二心理委員角色認知的影響無顯著差異(P >0.05);心理委員的產生方式(民主推薦、班主任任命、自我推薦)對高二心理委員角色認知的影響無顯著差異(P >0.05)。結論:高二心理委員角色認知水平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對自身的職責、工作要求及所扮演的角色有一定的認識;但對心理委員工作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掌握不扎實,基本方法使用不靈活。
【關鍵詞】高二心理委員角色知覺角色認知現狀調查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11-0176-02
角色知覺,泛指對角色所包含的一切內容的知覺[1]。一個完整的角色知覺過程包括:角色認知、角色行為、角色期望和角色評價。角色認知過程是對所扮演的角色需遵守的規范進行了解、辨識的過程,具有主觀色彩,受已有知識經驗、價值觀等因素的影響,容易產生偏差。當角色扮演者對自身角色所需遵循的角色規范認識不足、模糊不清,對他人提供的角色期待和角色評價缺乏客觀、理性看待時,將可能致使角色行為偏離角色規范,產生無效結果。心理委員自從2003年開始設立以來,便迅速在我國很多高校及中小學得到推廣、發展和普及,已成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除了是促進學生心理成長的先行者、基本心理健康知識傳播者外,還是心理活動的組織者和班級學生心理健康的哨兵。如果不重視心理委員對自己所承擔的角色感受和認知狀態,則不利于班級心理健康工作的順利開展,同時也難以落到實處。
鑒于此,本研究從心理委員角色認知的角度出發,以期了解高二心理委員角色認知的部分現狀,為學校針對心理委員的角色認知特點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提供參考。
1.對象及方法
1.1 對象
本研究選取南充某中學高二心理委員作為問卷調查對象。納入標準:高中二年級學生
1.2 方法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選用馬劍虹等[2]編制的角色認知量表,并在此基礎上作出一定的修改。該量表共有兩個維度,21條目。其中8條是角色模糊、13條是角色沖突,兩個分量表Cronbach α系數分別為0.616和0.808。角色模糊評價采用2級評分,“是”記為1分,“否”記為0分。角色沖突評價采用負面描述、5級評分,從很同意(1分)到很不同意(5分)。量表得分越高,角色認知越良好。通過問卷星平臺,邀請高二全體心理委員在線填寫問卷。共發放問卷30份,有效問卷30份,問卷回收率100%。應用SPSS21.0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結果
2.1 高二心理委員角色認知評分(見表1)
2.2 高二心理委員角色認知在選拔方式、是否兼任其他班委上的差異結果(見表2、表3)
3.討論
3.1 高二心理委員角色認知情況分析
由表1可知,高二心理委員角色模糊總均分為(0.77±0.41)分,角色沖突總均分為(3.57±0.89)分,說明高二心理委員角色認知水平處于中等偏上水平(角色模糊與角色沖突理論中位數分別為0.5、3),總體來說心理委員對自身的職責、工作要求、工作認同感、自身需扮演的角色等有一定的認識。具體來看,心理委員在角色模糊前五個條目中得分較高,而后三個條目評分則相對較低,說明心理委員對于安排給自己的工作能夠很好地完成,能在遵循心理委員工作原則大前提下,做好老師安排的任務,同時也兼顧班級同學的需求;但對于如何更好地完成心理委員工作、明確工作計劃和目標則有所欠缺。在角色沖突中,后三項得分較高,而對工作結果是否符合心理委員工作手冊、工作常常陷入是否保密的矛盾中、如何改善工作技術這幾個項目得分較低,一方面說明心理委員認同自身工作的意義,清楚心理委員的工作職責,并能在不違反其他規則情況下,完成心理委員應做的工作。另一方面心理委員對自身工作結果的考核評價以及如何在做好保密工作的同時又能使需要心理援助的同學得到幫助仍存在困惑。這與王云輝和劉微浪[3]的研究結果相似,心理委員主觀上是認同并愿意履行自己的工作職責,但缺乏客觀指導,不知如何操作。
3.2 是否兼任其他班委對高二心理委員角色認知的差異分析
由表2可知,是否兼任其他班委對高二心理委員角色認知(角色模糊、角色沖突)的影響無顯著差異。這與朱美燕[4]的研究結果不一致,分析其原因可能有如下幾點:第一,由于學科差異性,不同學科的班委的工作職責不同,不易混淆;第二,學生兼任班委的主要影響是增加自身工作量,如果學生能合理安排時間、制定計劃,任務是可以完成的,并不會對角色認知有所影響;第三,可能存在虛設情況,學生直接與學校心理老師對接,且心理老師承擔了絕大部分的工作,心理委員的作用被削弱了,未起到實際的作用。
3.3 選拔方式對高中心理委員角色認知的差異分析
由表3可知,選拔方式對高二心理委員角色認知(角色模糊、角色沖突)的影響無顯著差異,其中民主推薦得分>班主任任命得分>自我推薦得分。分析其原因可能有:此次選擇的研究對象分布不均,在30名心理委員中,有17人是班主任任命、6人是民主推薦、7人則是自我推薦,便可能導致主效應(選拔方式對心理委員角色認知的影響)不明顯;其次,在LSD多重比較分析中不難發現在角色沖突和總分上,民主推薦與班主任任命之間存在顯著差異,且民主推薦均值>班主任任命均值。究其原因,一是班主任任命主要是根據自己的主觀判斷決定,摻雜有個人喜好。選擇的對象通常為品學兼優、愿意同班主任配合的、有組織管理能力的人。對此,學生可能會產生防衛心理,認為班委是服務于班主任的。二是直接任命忽視了其他學生的想法和意見。高二階段的學生喜歡探究事物的本質,敢于懷疑,堅持自己的見解,希望自己的想法能夠得到重視和認可。三是民主推薦的方式既能滿足學生對“自己做主”的需求,又能得到學生的支持,選出學生喜愛度高的人擔任班委。
綜上所述,高二心理委員角色認知水平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對自身的職責、工作要求、工作認同感、自身需扮演的角色等有一定認識。但對心理委員工作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掌握不扎實,基本方法使用不靈活,對角色的責任與義務不明確。這促使我們在后期對心理委員的培訓中,應積極開展團體輔導和朋輩輔導實踐訓練,使學生在活動中模仿并學會新的行為和技巧[5]。尤其是對傾聽、支持、轉介這三大疏導技術的培訓。同時,要對心理委員提出規范化角色行為要求,要具體而清晰,否則心理委員的角色就會落空[6]。而是否兼任其他班委及其產生方式則對心理委員角色認知影響不明顯。
參考文獻:
[1]趙婷.農村留守兒童對父母角色的認知及其與自我概念的關系研究[D].西南大學,2012.
[2]馬劍虹,張廷文.角色認知、控制感及工作壓力的關系分析[J].人類工效學,1999(4):15-19+69-70.
[3]王云輝,劉微浪.高校心理委員現狀調查及對策分析[J].湖南第一師范學報,2009,9(4):39-40+53.
[4]朱美燕.淺談危機干預中心理委員的角色定位[J].教育探索,2010(6):137-138.
[5]黃喬蓉.大學班級心理委員現狀的調查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10):1149-1151.
[6]詹啟生.心理委員角色行為規范化探析[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4(1):93-96.
作者簡介:
曹甜(1995-),女,漢族,四川南充人,碩士研究生。
曹源(1994-),女,漢族,四川眉山人,中學教師,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