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梅菊

【摘? ? 要】PBL是指“Problem-Based Learning method ”,即是一種以問題為主的教學方法。這一教學法的應用強調的是學生的自主學習,而不是教師對學生進行的知識講解。在應用這一教學模式時,教師需要將課前環節、課堂環節聯系起來。在課前環節,教師需要布置學生自主學習任務,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產生問題。在課堂中,教師要以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學習成果為基礎,應用創設主題問題情境、展示多類閱讀問題、引導師生互評反思等策略。
【關鍵詞】PBL教學模式;小學英語;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31?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6-7485(2021)11-0135-02
PBL Teaching Model in the Practice of English Reading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
(Xijiang Central Primary School, Minxian, Dingxi, Gansu Province,China)Wang Meiju
【Abstract】PBL refers to "Problem-Based Learning method", which is a problem-based teaching method.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pedagogy emphasizes the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not the teacher's knowledge explanation to the students. When applying this teaching model, teachers need to link the pre-class links with the classroom links. In the pre-class session, teachers need to assign students self-learning tasks so that students have problems in self-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 teachers need to apply strategies such as creating thematic problem scenarios, displaying multiple types of reading questions, and guiding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evaluate and reflect on each other based on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students' learning results.
【Keywords】PBL teaching model; primary school English; reading teaching
在PBL教學模式中,教師要認知到,“問題”不僅僅指的是自己設計的教學引導問題,還包括學生在自主學習以及課堂學習中產生的問題。在這樣的認知下,教師便要在課前和課堂兩個環節中,引導學生產生、提出問題,并且基于教學的內容與目的,為學生設計合理的問題。在自主設計問題以及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的基礎上,教師要注意學生主體性的激發,并且引導同學之間互相幫助。
一、布置學生自學任務,引導學生產生問題
在PBL這一教學模式的應用實踐中,教師首先可以布置學生自主學習的任務,以這一種任務引導學生對需要學習的內容產生個性化的問題。然后,教師在課堂導入環節引導學生提出自己產生的問題。在課堂中,教師可以先示范的方式向學生提出的問題,以自己的示范對學生的提問進行引導。如此,教師便可以借助這一環節,達到體現學生自主性、增強課堂趣味等目的。
以“My week”為例,在課前,教師為學生布置課前自學任務,任務內容包括結合錄音對課文的詞匯、句式進行初步的學習,以及觀看課文中的各個句子,找出這些句子中的異同點。通過這一任務,大部分學生都能夠對單元學習內容有初步的了解并產生一些問題。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便可以引導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比如,教師與語言交流給出范例:“老師在閱讀教材時發現了一個規律,那就是課文中用了兩個句子來提問,一個是‘what do you have on…另一個是‘Do you have often…,但老師產生了一個問題,為什么一個句子用‘on,另一個句子用‘on the呢?你們有什么問題呢?”學生:“我看到有的句子用了‘have a XX,有的句子則用的‘have?”通過這樣的過程,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得到了激發。
二、圍繞主題進行引導,創設主題問題情境
在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并相互解答之后,教師便可以使用自己尋找、制作的教學資源,以自主制作的資源引入主題,并圍繞主題進行問題情境的創設。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可以使用圖片、視頻等資源增強情境的趣味性,以趣味性的情境達到吸引學生注意力、引導學生關注單元主題等目的。然后,教師應當圍繞主題提出問題,以問題引導學生分享自己的文章的觀點,實現情境的有效構建。
以“What would you like?”為例,教師可以先將學生們提出的問題寫在黑板上,以便在文章的詳細教學中解決。然后,教師創設主題問題情境,即展示準備好的資源,并從學生忽視的角度,提出與主題相關的問題。比如,學生們自學后提出的問題有如何正確發音、“Id”是什么意思。在記錄下這些問題之后,教師便可以從語用等角度提出問題。比如,教師提問:“課文中的圖片顯示了什么情境呢?根據這些情境,請分析出課文中的問答句子應該用在什么場合之中?”這一問題較為簡單,但是對學生理解本單元句式的應用方式有較強的引導作用。在經過一番觀察、思考之后,學生便能夠自主得出結論,文中的情境表示的是餐廳,文中的句子和詞匯也與餐廳、吃飯有關。
三、基于閱讀教學內容,展示多類閱讀問題
問題情境中的提問主要關注的是閱讀文本的內容,而在閱讀情境之后,教師則要基于閱讀教學內容,以循序漸進的原則展示多種類型的閱讀問題。這一環節中的問題基礎的目標是輔助學生梳理文章內容,進階的目標則是培養學生閱讀文章的能力。所以,在展示多種類型的問題時,教師便需要對學生進行更有效的引導。即首先引導學生自主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之后再引導學生以合作的形式分享彼此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What would you like?”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基于“read and write”這一模塊,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為學生設計不同難度的題目。首先,教師可以設計選擇題,以四選一的方式引導學生細讀文章。比如,教師的問題是“What kind of food does Yifan not like? Onions…”然后,教師設計的填表問題,問題要求學生們在閱讀完文章之后,將兩個小朋友喜愛和不喜愛的食物填在表格中。這一問題目的在于引導學生仔細閱讀文章,并分析句子的真實含義。在展示選擇題問題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自主解決問題。而在展示填表格問題時,教師便需要引導學生先自主填表格,然后以合作的方式交流彼此對課文的理解。在交流中,學生們便會發現彼此的答案存在差異,并通過爭論得出正確的答案以及學會正確解析句子的方法。
四、解答學生學習問題,完成師生互評反思
在PBL教學模式中,教師可以設計總結性問題,以問題引導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過程、所學知識進行回顧和總結。在回顧總結時,教師要再次引導學生提出自己產生的問題。在學生提出各自的問題之后,教師可以先組織學生進行互評,以互評初步解決彼此的學習問題。然后,教師再對學生不能解決的問題進行針對性解答,并引導學生對教師的教學行為進行評價。
以“What can you do?”為例,在完成教學后,教師先提問學生:“你們能說出本節課學習了哪些詞匯和句式嗎?”學生們通過互相提醒、補充的方式,很快梳理出本課時所學的內容。教師則進一步提問:“那大家對本節課所學的內容還存在問題嗎?比如有什么不懂的?”學生在思考后會提出各類問題,如有的提問“do some kung fu”中為什么要用“do”。教師可以先詢問其他學生是否能夠解答該學生的問題,在教師詢問后,很快有學生回答:“do的意思是做、練,連起來就是練武術?!敝?,教師再對“do”的詞義進行分析,以此進一步解答學生的問題。在解答完學生們的學習問題后,教師還可以詢問學生和以往的課程相比,自己的課程存在哪些問題?通過學生的反饋,教師便可以了解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總結改進的經驗。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在PBL教學模式的應用實踐中,教師要應用合理的策略激發出學生的主體性。在課前環節,教師要以引導學生自學的方式讓學生對教材內容產生問題。而在課堂教學環節,教師則要以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為基礎,設計引導、探究性問題。在擁有不同類型的問題之后,教師便要組織學生合作探究活動,以合作活動引導學生發揮自己的主體性,使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有效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苗玉艷.試論小學英語閱讀的課堂教學模式[J].科幻畫報,2020(10).
[2]王月.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運用PBL教學模式的實踐[J].教育界,2020(41).
(責編? 吳?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