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艷玲
指導學生在閱讀中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的質量,這是時代的需求和課標的要求。怎樣在閱讀教學中做好以上要求,達到“真真正正為學生”呢?作業就是一種比較好的“腳手架”。
一、規劃課前研究,明確目標
課前研究,是指教師向學生講授新內容之前,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所進行的嘗試性、探究性學習。學生通過先研究后學習,對新知識有了初步感受和淺層理解,從而更有目的地進行課堂學習。
(一)課前研究作業為學生高效的“學”服務
課前研究是學生自讀自悟的自主學習過程,是閱讀教學的起始階段。有效的課前研究可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發現與問題在課堂上進行交流、合作討論,課前研究的深入與否,直接影響著課堂互動的效果,也是提高閱讀質量的起點。布置適應學習需要的課前研究作業確為培養學生的有效辦法。這是一位老師在五年級閱讀教學第一課之前為學生布置的課前研究作業:
1.我覺得比較難寫的生字,通過努力會寫的生字,我理解的詞語。
2.通過閱讀課文,我知道課文的主要內容。
3.閱讀后我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
4.我搜集到的和課文有關的資料或我不理解的問題。
通過完成這樣的作業,學生會有不同的探究收獲,這樣的收獲就成為了課堂學習的起點。學生不同的起點在課堂上又促進了課堂交流的有效性,使其在交流中能夠自主解決一部分疑問。經過提煉的疑問就是本節課要解決的重難點,這樣循序漸進的過程,真正做到閱讀教學課堂為學生高效的學服務。
(二)課前研究作業為教師富有實效的“教”服務
精準的課前研究作業將是整合課堂的前奏曲,它牽動著整節課的命脈。這就更要求教師在備課時,深度挖掘教材,根據年段目標、單元重點、文本教學價值推敲課前研究作業的重點。
如,五年級《父愛之舟》課前研究“作者在夢中夢到了哪些難忘的場景讓他淚濕枕邊?”這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學生通過這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業,很好地做到了“有備而學”,使得課堂上教師與學生的中心議題很好地結合在一起。課前研究作業大大提升了課堂互動的質量,有效增加了課堂交流的分量。課堂上,參與的學生多了,交流內容充實了,言辭準備有力了;教師的導學精練了,很好地呈現了學生個人課前探究到課上集體合作探究后對文本的深度理解。
所以布置適度的課前研究作業,使真正意義的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語文教學,在師生共同的交互中高效地互動著,呈現著,完成著。
二、利用課中嘗試落實語用
學生的語文能力只有在不斷的語言實踐活動中才能有效地形成,所以課堂教學必須保證足夠的時間通過模仿或創造性地運用課文中的語言或表達方法,讓學生充分練習。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月跡》的教學,學生默讀課文說出月亮的足跡出現在哪里,在品讀有趣的語句中體會作者細膩的感受和動人的描寫。其中“院中桂樹”的描寫部分,可先引導學生說說作者細致描寫了桂樹的特征,樹干粗壯、枝葉稀疏、花骨朵繁密,把桂樹寫具體;再請同學讀一讀體會,說一說如何把靜態景物寫具體的方法;然后結合本單元的“詞句段運用”布置學生仿寫練習,把“眼前是一條清澈的小河”這個畫面寫具體。再例如:六年級《丁香結》教學中,引導學生思考:面對年年都有的丁香結,作者的態度是什么?找到關鍵句,感悟“結,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問題也是解不完的,不然,豈不太平淡無味了嗎?”請學生讀課文后動筆,丁香結引發了作者對人生怎樣的思考,結合生活實際,寫出你的理解。
通過上述嘗試性作業,引導學生在情景中體驗,對文本進行加工,拓展思維空間,努力實現“學生在閱讀中,并不是消極地接受、索取意義,而是積極主動地發現、建構意義,甚至創造意義”。
三、開展綜合性學習,走向生活
綜合性學習最顯性的優勢就是探究性強,且探究活動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進行的。例如,學習了《京劇趣談》后,引導學生:我們體會了“虛實相生、動靜結合”的京劇藝術之美,你想深入了解京劇嗎?你想感受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嗎?讓我們利用課下一周時間開展《關于“京劇”的專題研究》的綜合性學習。同學們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條件,自由組成小組進行活動,從以下活動中任一項探究學習。
1.京劇中虛實結合的道具研究。
2.徽班進京對京劇發展的貢獻。
3.我喜歡的京劇唱段。
4.京劇名家的故事。
5.臉譜的欣賞。
……
學生在老師、家長的幫助下,借助圖書館、互連網及訪問專業人士、有經驗的長者,搜集、整理相關資料信息,匯總成研究成果。活動中,學生們共同討論工作計劃、互助合作。他們在課下會做文字、圖片記錄以及一些想法和見解的說明,他們還要做好向其他同學公開報告自己工作的準備,而其他同學則充當“樂于挑刺的朋友”的角色。這些活動不僅培養了學生互助合作的精神,同時還幫助他們發展了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語文學習的內涵與外延在學生的活動中延展了深度與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