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佳琦
在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采用教唱的教學形式來完成對學生的教學,但是這樣的教學方式已經忽略了音樂學科充滿開放性的學科性質,因此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因此,利用體態律動進行小學音樂教學不僅能夠極大地提升課堂效率,還能豐富教學形式與教學內容,符合現階段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
一、個性創編,體驗節奏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引導學生自主跟隨音樂進行體態律動的創編可直接讓學生體會到音樂的節奏魅力,培養學生的音樂思維意識,深化學生對音樂藝術的理解。
在“跳柴歌”的教學中,我首先向學生導入今天的課程:今天老師要帶領大家學唱一首由1、3、6這三個音組成主旋律的《跳柴歌》,現在我們一起來聽一遍。聽完之后我繼續跟學生進行互動:聽完這首歌之后,有誰能猜出這是哪個地方的民歌?聽到我的問題之后很多學生開始搶答:廣西、云南、海南。聽到“海南”的回答之后我立即肯定了這名學生的回答:對,這是一首海南民歌,大家可以聽出來這首歌非常歡快、活潑,跳柴是黎族人民最具特色的一種民族活動,進行跳柴時會有一組人拿著長長的竹竿通過竹竿之間的碰擊敲出具有節奏的XX聲音,然后就會有人跟著節奏在竹竿的空隙之間跳舞,并不斷變換各種優美的舞姿。同學們,這首歌的節奏譜是XX|XX|XX|XX|,現在大家也試著用自己的動作參與到這首歌中吧!然后我讓所有學生在教室中間的空地上跟隨音樂節奏舞動。在進行表演時,我發現每名學生的動作都具有自己的特點,有的學生跟著節奏拍手,有的學生跟著節奏跺腳,還有一些學生用點頭來進行節奏的律動,有很多學生也進行了創新,動作五花八門,整個課堂氛圍也一下活躍起來,而學生也在動作中逐漸熟悉了音樂節奏。
由此可見,在音樂教學中,引導學生利用自身的體態律動跟隨音樂進行個性創編,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音樂節奏的魅力,讓學生自外而內地建立音樂節奏感,初步形成音樂思維。
二、即興表演,發展思維
在傳統的音樂教學中,教師往往容易忽略小學生活潑好動的天性,僅僅依靠教唱形式進行教學過于死板,難以讓學生真正地走到音樂中來。因此,在課堂上引導學生跟隨音樂進行即興表演,可以使學生對音樂產生更深層次的理解,發展音樂思維。
在“金孔雀輕輕跳”的教學中,在教唱完成之后我繼續對學生進行引導:大家想一想,歌中的孔雀步伐是輕盈的還是沉重的呢?此時學生回答道:孔雀的步伐是輕盈的。聽到學生們的回答之后我繼續進行引導:那么我們應該用什么樣的心情去唱這首歌呢?大家可以邊唱歌邊表演一下歌中的孔雀應該有什么樣的表情,什么樣的動作。聽到我提出的要求之后所有學生開始進行探討,討論完成之后表演正式開始。在表演的過程中我發現有些學生通過對歌詞與旋律的研究表演得非常到位,在唱到“雪白的羽毛金光照”時,仿佛在舒展自己的羽毛,表情中充滿著對陽光的享受;在唱到“展翅開屏河邊走”時,張開自己的雙臂,步伐輕盈謹慎,仿佛真的走在河邊一樣,但是表情非常輕松。還有一些學生加入了很多歌詞中不存在的新動作與新想法,每一個動作也都能夠找準音樂的節奏,整個表演過程搭配得非常協調。整個課堂結束之后,通過與學生進行交流,我發現所有學生在這節課上都對音樂產生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整個課堂效率也得到了明顯的提升。
由此可見,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應打破傳統的教學觀念,引導學生通過即興表演這一形式達到對音樂更深層次的理解,讓學生發自內心地去感受音樂的節奏與內涵,發展其音樂思維,整體提升音樂素養。
三、參與活動,表露情緒
在音樂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真正地參與到音樂活動中來,使學生切身地體會到音樂中的情感,通過自身對音樂的感受與理解完全表達出自己的情緒,全身心地感受音樂藝術的偉大與魅力。
在“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的教學中,我在課堂開始時首先教學生唱了一遍這首歌,讓學生對其中的節奏理論形成一個初步的認知與了解,然后利用多媒體向學生特意播放了電影《鐵道游擊隊》的精彩片段,再次讓學生對這首歌的歷史背景產生認識。當影片放到音樂部分時,所有的學生的表情都非常認真。播放完畢我繼續進行引導:《鐵道游擊隊》講述的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英勇抗戰的故事,這首歌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作出來的。在這首歌里我相信現在大家已經能夠深深地體會到其中充滿的各種情感,每首歌都有它飽含的情感所在。最后我讓學生在已經了解創作背景的情況下再次欣賞這首歌,并讓學生邊欣賞邊做動作,在欣賞過程中很多學生都通過身體的微微擺動還有面部表情、手腳并用等動作來感受歌曲中不同的階段與情緒,對整首歌曲產生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因此,在進行音樂教學時教師應幫助學生真正地參與到音樂中來,直接激發學生內心與音樂情感的共鳴,引導學生在音樂中表露出自身的情緒,使學生對音樂產生更深層次的理解。
總而言之,體態律動是教師提升音樂教學效率的重要途徑之一,它不僅符合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還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對音樂知識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的音樂創新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