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超鵬
《古人談讀書》是統編小學語文教科書五年級上冊一篇文言文課文。課文選取《論語》中的六句名言和朱熹談讀書的一段文字,告訴我們一些讀書、求學應有的態度和方法。下面,我從落實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角度,談談《古人談讀書》一課的教學價值和學習策略。
首先,課文一共139個字,文字簡約,語言凝練,是言語表達的典范。其中,“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等語句早已成為經典,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具有很高的語言學習和積累價值。
其次,學生需要結合注釋、聯系上下文等理解語句的意思,對文中談到的讀書求學的態度、方法進行梳理和總結,并能結合自己的讀書經歷談談啟發。同時,還要猜想“默”“豈”等沒有注釋的關鍵字詞的意思,然后查閱資料,再對資料進行分析、判斷和甄別,以檢驗猜想是否正確。這個過程需要抽象邏輯思維的參與,具有一定的思維訓練價值。
第三,課文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音韻美和節奏美,不管從文字表達還是朗讀欣賞的角度看,都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對培養學生的審美欣賞能力大有裨益。
最后,文言文本身就是傳統文化的載體,“勤學好問”“實事求是”“心到、眼到、口到”等讀書、求學的態度和方法,凝聚著古人的智慧,蘊含著中華民族重視讀書、學習的悠久歷史,對學生是一種無聲的文化浸潤。
從以上角度觀照《古人談讀書》一課的教學價值,可以確定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朗讀背誦,積累語言”和“理解大意,訓練思維”。同時,應該通過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將審美欣賞和文化浸潤有機滲透到學習的全過程。具體來講,可以采用以下三個學習策略:
一、“讀”為主線,培養語感,積累語言
小學文言文學習,應該遵循“以讀為主”的策略,努力以多層次、多形式的“讀”貫穿整個學習過程。學生要在“讀”的過程中理解大意,梳理信息,形成語感,積累語言。
首先,要讀通讀順。要讓學生先自由讀課文,結合注釋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然后教師點名讀課文,發現問題,及時糾錯。課文中“是知也”的“知”“默而知之”的“知”“終夜不寢”的“寢”等字容易讀錯,“余嘗謂讀書有三到”等句子停頓容易讀錯,教師應通過范讀等方式,重點糾錯。最后學生再自由讀,在讀正確的基礎上做到讀流暢。
其次,要讀準節奏,讀出韻味。可以讓學生通過邊默讀邊批注的方式,理解課文大意。然后,在理解的基礎上再讀課文,突出重音,讀好節奏,努力讀出文言文的韻味。
最后,可以運用變換課文排版形式、去掉標點等多種形式,讓學生自由讀后再點名讀、小組讀、全班齊讀,達到熟讀成誦的目的。
二、“猜”為抓手,理解大意,訓練思維
理解大意是小學文言文學習的重點和難點。教師可以讓學生同桌合作學習,梳理出不理解的字詞和句子,然后全班交流。合作及交流時,鼓勵學生采用“結合上下文猜一猜”的方法,先推想詞語的意思,再查資料驗證猜想是否正確。比如:
師:很多同學不理解“默而識之”中“默”字的意思。我們可以結合上下文猜一猜“默”字的意思。
生1:我猜“默”字的意思是“默讀”。
生2:應該是“默默”的意思。
師:把這兩種解釋放進句子里,再聯系整個句子,看看哪個意思更能說得通呢?
生2:“默默”更能說得通。所以,“默”的意思應該是“默默”。
師:遇到文言文中不理解的詞語,可以用“猜一猜”或“擴詞”的方法。再把你猜想的意思放進句子里,看看哪個更合適。
學生“猜”的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聯系上下文大膽猜測,猜錯了也沒有關系,減輕學生在理解文言文大意中的畏難情緒。“猜想”不僅是學生理解文言文大意的方法,也是學生思維訓練的過程,能夠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三、“趣”為導引,審美欣賞,文化浸潤
在文言文學習中,還要采用形式新穎的教學方式,設置生動有趣的教學環節,讓學生感受文言文的魅力,受到審美教育,并對今后學習文言文產生興趣。
比如,在引領學生反復朗讀課文時,教師可以以課件形式出示從右向左、自上而下排版的課文,讓學生觀察、發現與課文排版的不同,并配樂朗讀。然后,去掉文中的標點,學生再次朗讀。最后,出示用篆書和行書書寫的課文,學生挑戰朗讀。這樣做,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朗讀原汁原味的文言文,文化浸潤也盡在其中。比如:
師:(出示變換形式后的課文)在新文化運動之前,古文都是這樣排版的。觀察一下,和我們課本上的排版方式有什么不同?
生:課件上的文字是從上往下、從右向左排列的。
師:你能試著讀一讀嗎?先自己試一試。
師點名讀。
師:(出示去掉標點后的課文)文言文是沒有標點的。去掉標點后,你還能讀嗎?
……
師:(出示課文內容的書法作品)我請一位書法家用隸書和行書把課文寫了下來,里面還有繁體字呢。你能把它讀下來嗎?
師點名讀,再齊讀。
課后,還可以布置作業———制作一枚書簽,把課文中對你啟發最大的一句話抄寫在上面,或勉勵自己,或贈送給同學或朋友。書簽本身就帶有中國傳統文化元素,通過這個活動,進一步達到積累語言、文化傳承的目的。
綜上所述,教學《古人談讀書》一課,教師可以嘗試從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入手,明確課文“語言學習、思維發展、審美鑒賞、文化浸潤”等教學價值,制定適切的教學目標,再遵循“讀”為主線、“猜”為抓手、“趣”為導引的學習策略,在文言文學習中積累語言、訓練思維、審美鑒賞和文化浸潤,努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