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喜
追蹤方法學是一種能夠有效提升護理質量的工作理論,如果能夠在課堂教學中將追蹤方法學順利教授給學生,無疑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護理能力。為了達成這一目標,將針對內科護理教學中追蹤方法的教育策略進行分析,并提出具有參考價值的教學建議。
一、研究背景
要實現優質服務就要重視護理質量,而要提高護理質量就需要運用追蹤方法學。追蹤方法學指將患者作為工作中心,展開追蹤式服務的工作理念。在該理念的要求下,護理人員的護理工作將貫穿患者從入院、就醫、護理、治療以及出院的整個過程中。如何讓學生理解追蹤概念,獲得更好的護理能力是教學工作中必須重點思考的問題,教師也應當以培養優質護理專業人才為出發點,思考怎樣展開教學計劃才能讓學生順利掌握追蹤方法學。
追蹤方法學是一個相對復雜的概念,它涉及非常繁復的患者信息以及衍生資料需要處理歸納。在追蹤方法學中,護理人員首先要了解患者的個人信息、病情還有所屬科室,然后掌握患者對入院后所接受的治療手段、病房環境、護理服務和醫療人員的看法,最后再根據患者的反饋做護理方案的修改,使之更人性化,更符合患者的住院需求。
二、研究對象選取
選取2019級護理專業400名學生參與研究,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兩組,每組各200名學生,進行問卷測試,保證研究前的兩組學生在原始學業水平上相近。
三、研究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的知識講授教學模式,通過知識講解和案例展示讓學生了解臨床護理的要點和護理技巧。
實驗組以追蹤方法學為教學基本架構,以幫助學生掌握臨床護理前、護理中、護理后的看護措施為教學目標,實施措施如下:①課前溝通。在開始教學之前,教師要先制定詳細的追蹤方法學展示計劃,教師可以提前和學生溝通交流,讓學生能夠充分意識到學習追蹤方法學的意義與價值。在開始學習之前進行預設提問,安排相關任務,比如內科常見臨床疾病的病因大多是什么?內科臨床疾病有什么相同的臨床表現?怎么檢查內科臨床疾病?如何診斷和治療內科臨床疾病?設立問題之后,展示真實的臨床病例資料,組織學生分組對病例進行分析、整理,觀察學生的信息整理情況,指導學生在筆記中給出明確的信息類別,比如患者發病的部位、病理特點、癥狀、可能帶來的后遺癥等等,學生根據教師給出的分類指示,并按照自己的觀看情況將對應信息一一記錄。②小組討論。小組討論是學生了解、掌握追蹤護理理念和追蹤方法學開展概念的關鍵階段,教師要給予學生足夠的探討時間,讓學生可以充分探討護理內容,根據追蹤方法學的要求繼續設置問題,包括入院調查、住院護理和出院指導三個階段分別需要給予的護理和指導。當學生探討到護理階段時,根據臨床上的患者表現設置對應問題,如患者活動無耐力,學生作為護理人員需要提供什么樣的服務?在患者出現排便困難時,學生應該采取什么方法幫助患者排便順暢?日常護理中,學生作為護理人員又要怎樣展開宣教和心理疏導才能讓患者積極、主動地配合醫護工作開展,保障醫護工作的成效?在出院指導階段,組織學生著重探討應當針對出院患者實施哪些指導措施;作為追蹤護理的收尾,學生需思考如何為患者提供出院護理才能保證患者的機體恢復過程可以保持穩定。③案例對比。學生在探討完成之后,需將探討結果總結成護理方案上交教師,而教師則要在搜集學生的探討方案后向學生展示臨床一線的追蹤護理案例,讓學生觀摩真實的追蹤護理開展方法,然后對比自己制定的護理方案,了解其中的區別,并反省自己在討論過程中疏忽了哪些本該重視的護理要點,尤其是一些相對關鍵的護理措施,在做案例對比時,教師要特別予以指出和補充,如患者入睡時需要采取的躺姿,患者每日的水分攝取控制等等。
四、效果評價
(一)統計學方法
設計調查問卷,針對學生護理意識、護理能力、護理觀念做全面調查,調查結果用Likert 5級評分法進行評價,5分為優秀,4分為良好,3分為一般,2分為較差,1分為非常差,統計兩組中獲得4~5分的學生人數,對比其優秀組員,從而判斷追蹤方法學的優劣,統計結果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處理。
(二)評價結果
統計結果顯示,對照組中有142人取得4~5分的成績,優秀學生占比71%。實驗組成績優秀者有169人,優秀學生占比84.5%,實驗組的教學質量明顯高于對照組。
五、分析
通過追蹤方法學展開護理教學,實驗組有169人取得良好和優秀的考評成績,而對照組只有142人取得良好和優秀的考評成績。結果證明,在護理教學中加入追蹤方法學,能夠有效改善學生的護理觀念,提高學生的護理能力,對臨床護理效果的全面增強能夠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