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積極心理學強調關注學生潛在的積極品質,把培育學生的優點作為根本目標,注重塑造其積極人格。將積極心理學策略運用于心理課堂,能幫助學生挖掘自身優勢,提升面對當下困難的勇氣,增強積極面對未來的信心。心理課堂中運用的積極心理學策略包括“品味”“性格優勢”“外化”“跨越時空的對話”“社會計量”等。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性格優勢;品味;外化;社會計量
【中圖分類號】G44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1)25-0042-02
【作者簡介】楊海娟,江蘇省梅村高級中學(江蘇無錫,214112)教師,高級教師。
與傳統教育相比,積極心理學不再從學生的問題入手來思考和解決問題,而是更多地看到學生身上潛在的積極品質并加以挖掘和利用,把培育學生的優點作為根本目標,注重塑造其積極人格。本文以自編心理健康教育課“帶著自己去旅行”為例,探討積極心理學策略在心理課堂中的運用。
一、使用“品味”策略搭建課堂框架
“帶著自己去旅行”一課的主題是探索自我,自我包括哪些?怎樣能挖掘積極的自我?怎樣能讓積極自我成為積極人格和幸福人生的發展基石?這些是本課的指導思想和設計脈絡,也是這一節課要努力去回答的問題。剩下的問題就是使用怎樣的策略去架構這一節課。
“品味”是積極心理學的一個重要概念,它主要指個體延長和增強積極體驗的過程。從時間維度上可分為“回想”“品味當下”和“預期”三個維度。通過“回想”強調回憶過去相關的積極體驗以增強現在的積極體驗;通過“品味當下”強調增強此刻的積極體驗程度;通過“預期”強調想象未來的積極體驗以增強現在的積極體驗。可見,積極自我的建立是一個連續性的變化過程。
在這一節課中,筆者把積極自我的發展看成“上高中前的我”“上高中后的我”和“未來的我”三個階段:回想“上高中前的我”的性格優勢以及對自己的影響,幫助自己提高面對當下的勇氣和信心;品味“上高中后的我”的生理、心理和社會三個方面,更清晰、全面地看到當下自我的存在狀態;通過“未來的我”給自己寫一封信,聯結現在和未來,進而對生命有更深的感悟和敬重。通過時間維度使自我的三個階段串聯起來,引導學生看到自我發展的連續性和完整性,通過品味積極的生活體驗建立積極的自我。
同時,“品味”策略中的三個時間維度要與團體輔導的初創、工作和結束三個階段相配合,把重點放在工作階段,通過分享、對比、自我激勵等多種策略多角度挖掘學生的性格優勢。
二、使用“性格優勢”策略豐厚課堂內容
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提出“性格優勢”的概念,他認為人類共有6類美德、24種性格優勢,每個人都有自己獨屬的美德和性格優勢。挖掘性格優勢可以增加個體的活力和自信,減少壓力,獲得自尊,提升幸福感。“性格優勢”有先天成分,也可以在后天提升,和社會提倡的美德是同向的。
基于以上思考,本節課的很多環節都設計了挖掘“性格優勢”。在“上高中前的我”環節,請學生回想自身有怎樣的優點,這些優點給過去帶來哪些影響,通過挖掘自身的積極生活事件和性格優勢,增強面對當下和未來生活的信心。在“上高中后的我”環節,請學生從生理、心理和社會三個層面說說目前令自己滿意的方面有哪些,這些滿意的方面是如何實現的,目前希望改進的有哪些方面,準備怎么做。同時,通過小組分享,從他人的視角更多地挖掘自己的性格優勢,提升面對當下困難的勇氣,增強面對未來的信心。在“未來的我”環節,通過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展望,再次引導學生專注于過去和當下的性格優勢,提升自尊和自信,形成行動的良性循環。
三、使用“外化”策略拓寬學生自我認知的視角
本課有3處使用了“外化”策略,第1處是筆者在課堂上邀請學生用毛根制作此時此刻的“自己”;第2處是邀請學生使用動物圖卡,想象“上高中前的我”像哪種動物;第3處是邀請學生思考“上高中后的我”更像哪種動物。“外化”的目的是引導學生用好奇、接納、積極的態度觀察和對待自我,強化此時此刻的思考能力,賦予自我更積極的意義。此處的“外化”同敘事療法的“外化”有不同的意義,敘事療法中的“外化”更多地把問題外化,目的是去標簽化、去病理化;此處的“外化”是把人外化,目的是讓自我更生動、具體、鮮活。
四、使用“跨越時空的對話”策略見證自我生命成長
在“遇見未來的我”階段,使用“跨越時空的對話”策略,讓未來時空的自己來見證當下努力的自己。當這種關系被挖掘出來,可能會成為學生提出新的或者更積極的自我描述的資源。本課中還有一處“見證”,邀請本組內的同學說說“他眼中不一樣的你”,即學生真誠、積極地說出其他同學的優點,成為彼此生命中的重要見證人。
五、使用“社會計量”策略把握學生自我滿意狀態
社會計量法是一種簡單、直觀掌握信息的策略,在課堂上運用得較多。在本課的“品味當下”環節,教師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手勢表達對自己的滿意程度,如滿意的舉手、不滿意的打叉、沒感覺的保持不變。通過這一活動,教師可以快速地從整體上把握學生當下的狀態,為接下來的環節進行鋪墊。更重要的是,教師可以根據對學生情況的了解,有針對性地開展日常的教學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