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敏 傅鈺
【摘 要】家庭環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青少年的心理發展,因為青少年的人格形成和社會化發展都是從家庭開始的。改善家庭環境對于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有效預防和減少青少年自傷行為有重要影響。
【關鍵詞】家庭環境;青少年;自傷行為
【中圖分類號】G445?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1)25-0016-03
【作者簡介】1.劉紅敏,浙江省龍游中學(浙江衢州,324400)教師,一級教師;2.傅鈺,臺州學院(浙江臺州,317000)教師教育學院學前教育專業本科在讀。
一、家庭環境的概念
人們對家庭環境內涵的認識有一個從狹窄到寬泛的過程。最初Vernon提出的家庭環境比較強調家庭的物質條件,認為家庭環境是“家庭為家庭成員創造良好的生活條件和學習條件,如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學習設備”。后來Belsky提出“家庭系統”的概念,認為要重視家庭的整體性,使得人們對家庭環境的關注不僅圍繞家庭的客觀環境,也指向家庭環境的主觀方面。隨著家庭環境概念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學者們慢慢接受家庭環境的整體性和系統性的理念,并對家庭環境中眾多的結構部分進行深入的研究和了解。
筆者認為家庭環境包括兩部分:物質部分的硬環境和精神部分的軟環境。家庭環境中的硬環境,指家庭成員成長發展依賴的物質條件,包括家庭收入水平、社會地位、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職業狀況、家庭結構等。家庭環境中的軟環境,指籠罩著整個家庭的氣氛或氛圍,它體現在每個家庭成員的情緒和感受中,像一個能量磁場,潛在影響著家庭中的每一個人以及家庭中的每一次互動。家庭軟環境是家庭環境的核心部分,包括:家庭成員之間的相處和交流模式、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父母的道德教養水平、父母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父母的情緒應對模式等。家庭軟環境的變動性很強,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最為突出。
二、家庭環境對青少年自傷行為的重要影響
家庭環境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最直接、深刻、持久,因為青少年的基礎心理品質和能力主要是在家庭環境中建構起來的。幾乎所有的心理學研究都認為,在和諧家庭氛圍中成長起來的青少年會表現出更加健全的個性,他們會更加自信、熱情、情感豐富且富有同情心,擁有更加穩定的自尊和抵御挫折的心理能力;在不和諧家庭環境中成長起來的青少年,容易表現出情緒敏感緊張、行為放縱不自控、低自尊和自尊不穩定等特點。父母之間緊張的沖突關系會給孩子帶來極大的心理創傷,導致孩子心理機能發生變化,降低孩子的自制力和適應能力,銷蝕孩子精神與心理發展的基礎,增加孩子出現心理病理狀態的可能性。Kazuhisa Nakao研究發現,完整的家庭結構以及和諧的家庭氛圍有益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塑造,而且孩子的心理健康狀況與母親的支持、父親的參與以及家庭的經濟社會地位有關。
筆者在對有自傷行為青少年的輔導和訪談中了解到,引發青少年自傷行為的家庭環境因素包括:家庭環境冷漠無愛,父母關系緊張、沖突性強,家庭結構不完整,父母關愛缺失,父母情緒不穩定、不接納孩子的情緒表達,親子之間無法正常溝通等,這些家庭環境均不利于青少年發展和建構穩定的自我。當這些青少年遭遇壓力和挫折時,會傾向于選擇用自我傷害的外在行為方式來感受自我存在感,并以此進行情緒的釋放和調節。一項歷時兩年的追蹤研究發現,家庭無效環境能顯著預測青少年自傷行為的發生。
三、改善家庭環境,預防青少年自傷行為
首先要營造輕松愉快、溫暖友好的家庭氛圍,這是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
家庭中的核心雙親關系是家庭氛圍的決定性因素,如果父母雙方一貫溫和相處、理性溝通,遇到矛盾時相互理解包容,很少沖突對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就能體會到充足的家庭溫暖,內心有足夠的安全感。這樣的青少年會主動和家人分享自己的內心感受,在困難時刻會得到家人的支持,在快樂幸福時會因為與家人分享而進一步增強積極感受。如此,這些青少年就能形成積極的思維方式、價值觀以及和他人良好互動的方式,進一步增強心理健康品質。相反,那些在不和諧家庭環境中長大的青少年,習慣將心事壓抑在心里,沒有途徑釋放負面情緒,而且從小就習得了對于家庭矛盾和父母沖突的無能為力感。這些都是讓其壓抑、抑郁和悲傷的消極情緒,長此以往,這些青少年就容易出現性格孤僻、人際關系緊張、情緒失調等問題。而且,核心雙親關系和諧會演變出溫和理性的次要家庭關系,使整個家庭籠罩在和諧、溫暖、友好的家庭人際關系網絡之下。
家庭中的親子教養關系是直接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的另一重要因素。民主尊重的教養方式尊重青少年的自主性,父母信任孩子做出的決定,并支持他積極嘗試自己的想法,無論成功還是失敗,都給予精神上的肯定和支持。這些青少年在遭遇重大挫折時,擁有充足的應對挫折的方法、技巧甚至能力,情緒激蕩的幅度比較小,可以平穩度過艱難階段。而那些受到過多冷漠、忽略或者嚴厲懲罰的青少年就沒那么幸運了,他們更容易陷入孤獨、絕望,甚至對自身攻擊,如自傷或自殺。家長在安排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時應注意保持一定的空間和彈性,應積極組織和參與一些具有親密情感聯結及帶來輕松愉快心情的家庭娛樂活動,不能總是在孩子面前強調和談論學習。一個健康的青少年一定是在生活、學習各方面都平衡且有彈性的,除了學習能力外,生活適應能力、人際交往能力以及情緒管理能力等都對其健康生活有重要影響。
其次,父母應有意識地培養青少年健康的情緒模式。父母的情緒調控模式和處理情緒問題的方式會對孩子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父母先要矯正自己的情緒模式,保持理性平和的情緒狀態,面對困難時尋求有效的問題解決方式,而非陷入自怨自艾的情緒泥淖中;人際相處中接受和理解別人的情緒狀態,并對對方的不佳情緒給予同理和接納。
父母要注意培養和提高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如用孩子樂于接受的方式增強其覺察情緒、命名情緒、表達情緒、調控情緒以及和別人進行情緒互動的能力。只要擁有健康的情緒模式,就可以有效調節情緒,也可以科學釋放情緒能量,一般就不會出現自傷行為。從孩子幼年起,父母就應該積極接納和欣賞孩子的外在行為和成績表現,即使是不太滿意的方面,也要幫助孩子尋找其中的積極意義,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有價值的,且不會因為成績或外在表現不佳而動搖。父母應更新教育理念,用積極的眼光看待孩子,關注孩子的積極心理品質。這樣,孩子會體驗到自己越來越棒,會越來越積極。
最后,對于臨近和處于青春期的孩子,家長要理解和接受其獨立性的發展,不過多干涉,允許孩子有相對激烈的情緒表達,以及不那么遵守權威甚至挑戰權威的行為,這些都是孩子在特殊階段的正常表現,等過了青春期自然就會緩和甚至消失。青春期是青少年自傷行為的高發期,很多孩子在這一階段開始嘗試自傷,甚至養成反復自傷的習慣,父母要為孩子提供情緒宣泄的出口,而不是通過傷害自己的身體來釋放情緒。
【參考文獻】
[1]VERNON P E.Intelligence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M].London:Methuen,1969.
[2]BELSKY J. Early Human Experience:A Family Perspective[J].Developmental Psycholo-
gy,1981(1):3.
[3]NAKAO K,TAKAISHI J,TATSUTA K,et al. The Influences of Family Environment on Personality Traits[J]. Psychiatry and Clinical Neurosciences,2000,54(1):91-95.
[4]YOU? J,LEUNG? ?F.The Role of Depressive Symptoms,Family Invalidation and Behavioral Impulsivity in the Occurrence and Repetition of Non-Suicidal Self-Injury in Chinese Adolescents:A 2-Year Follow-Up Study[J].Journal of Adolescence,2012,35(2):389-395.
[5]楊春雨,何建國,羅昌明,等.家庭環境對初中生心理健康影響的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0,18(9):1127-1130.
[6]LEARY C E,KELLEY M L,MORROW J, et al. Parental Use of Physical Punishment as Related to Family Environment,Psychological Well-Being,and Personality in Undergraduates[J]. Journal of Family Violence,2008,2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