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巧奕
海南工商職業學院
從2019年開始,我國各職業院校根據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要求,啟動“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1+X)制度試點工作。“1+X”制度是近年來深化職業教育改革的一項重大制度創新,“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是深化人才培養模式和評價模式改革的一次教學實踐嘗試。截止2020年年底,教育部委托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共發布了四批共472個“1+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其中財會類“1+X”證書17個。在“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中,專業教師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只專業素質過硬、富有創新意識的教師團隊是專業良性發展的源頭活水。會計創新團隊的建設不僅有益于“1+X”證書項目落地實施,更益于可持續性的專業建設和發展。因此,在“1+X”證書制度背景下,對高職會計創新團隊建設的探索極其富有現實意義。
在專業建設過程中,會計創新團隊的建設要堅持整體發展與個體進步兼顧,教學實踐和教育理念共同提升的原則,以課程建設為核心,以優化教師教學能力為抓手,走企業互動共育道路,構建專業教學質量持續改進的良好生態。
課程建設是專業建設的落腳點,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基礎工程。相對于專業建設而言,課程是更基本的實體。課程是專業的基本構件,“1+X”證書項目要與專業教學融合,專業建設目標要實現,必須通過一個個課程目標達到。基于課程負責制的團隊建設,是以相同或相近課程為連接,將任課教師組成更小的團隊單元,共同致力于優化課程質量。即通過為專業建設可持續發展構建優質的結構元件,進而支撐專業可持續協調發展。
建立雙師型的教師團隊是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和完成復合型人才培養的必然選擇。這里所說的“雙師型”的團隊建設包含兩層含義。第一,是完善團隊的雙師結構,即知識與技能互補的專兼職教師的“雙師”結構。從企業聘請有較強實踐能力的行業專家、能工巧匠擔任專業課教學或實踐教學任務,能夠有效改善高職師資結構不合理、專業教師實踐能力偏弱、培養渠道相對貧乏的問題。第二,是提升教師個體的“雙師”素質。高職教育以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為己任,這就要求專任教師“一職多能”。會計專業雙師型教師,既要具有講師以上的教師素養,又要具備會計師以上的業務水平。在引入“1+X”證書制度后,雙師型教師還應理解職業技能等級鑒定標準,具備相關“X”證書的培訓能力。
職業教育要面向市場、面向企業辦學,將市場發展需求和企業一線崗位同專業教育相結合,才能真正與高職教育“以服務為宗旨,以能力為本位,以就業為導向”的特征相吻合。“1+X”證書背景下,將“X”證書與會計專業教學標準和專業教學內容融合,則有利于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及時融入會計專業人才培養過程。而能夠將市場、企業和學生有機鏈接起來的只有專業教師。基于協同育人的團隊建設,要構建教師職業素質培養和評價機制,通過企業掛職、提供社會服務、繼續教育培訓等方式,鼓勵教師與企業、行業一線保持關聯度,了解產業發展所需工種、崗位要求,了解行業新趨勢、新動態,架起用人單位和畢業生之間的“就業金橋”。
筆者所在學校會計專業為海南省在建骨干專業,校級重點專業。會計專業師資基本情況如下:專任教師16人,其中副教授1人,講師9人,碩士研究生7人;兼職教師團隊5人,其中高級職稱2人,中級職稱3人。該師資團隊負責智能財稅和數字化管理會計兩個“1+X”證書項目試點工作。2019年起,本團隊開始以創新團隊建設思路進行實踐探索與研究。
以相同或相近課程組建課程組,作為最小團隊單元進行建設,以團隊合作方式促進團隊成員相互學習,共同提高。挑選骨干教師任命為課程組組長,組長作為課程主導教師,組織團隊成員共同研討制定課程大綱、課程進度表,充分研究教學內容,明確教學重難點,創新考核方式。重點培養各課程組組長參加“1+X”證書師資培訓,承擔具體的課證置換和證書試點工作任務。具體來說,本專業在日常教學中已經成立基礎會計、財務會計、會計電算化、管理會計等7個專業課程組。在“1+X”證書項目實施中,盡量擴大師資培訓覆蓋面,同時要求以上相關各課程組組長及教研室主任,甚至教學副院長參加證書項目師資培訓。受訓合格后,根據證書中、高級的不同考核實施標準集體研討對應課程設計方案,或者直接置換課程,或者增加1+X專項培訓課程。通過上述方式確定會計電算化、稅法、納稅申報實訓等課程作為智能財稅證書置換課程,管理會計、管理會計實訓課程作為數字化管理會計證書置換課程,相關課程的主講教師為該項證書工作的主要執行人。在2019、2020年組織的智能財稅證書學生考核中,本專業均取得了超過70%的通過率,高于地區平均水平。因1+X證書內容一般會涉及多門課程內容,下一步本專業將繼續探索組建模塊化的教師團隊,嘗試每個模塊由不同的教師承擔培訓任務。
從目前公布的四批共17個財稅類“1+X”證書趨勢來看,數字化、信息化、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逐漸融入財經行業應用。高職專業教師的知識儲備與“X”證書所體現的新技術、新規范、新模式相比,有一定的差距。為提高教師各項職業能力,專業建設中采取了多項措施。首先,重視團隊精神的塑造,打造學習型、合作型團隊文化,力求專業教師在在教學質量、教材開發、課題研究、教學競賽上共同成長,有效提升。會計創新團隊建設以來,90%的專任教師獲得“1+X”相關證書培訓師資格;超過70%的專任教師是理論與實踐俱備的雙師型教師;各課程組團隊完成編寫出版教材5本,校本實訓教材2本;撰寫教育教學科研論文30余篇;主持省級課題5項,參加國家、省級、校級課程18項;在省、校級各類技能競賽中獲獎10項。其次,重視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和提高,鼓勵教師在課程中結合信息技術革新課程設計、教學方式和考核方式。本專業中80%的教師可以熟練掌握云班課、超星等信息化應用工具。近兩年,團隊成員在全省信息化比賽中獲獎2項,2名優秀教師連續榮獲北京藍墨大數據技術研究院評比的“海南省十大魅力教師”稱號。最后,向課程要質量,在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一點點實現人才的培養目標。以課程組為單位開發大量的優質課程資源,既可用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設計,又可用于擴招背景下多渠道生源的自主學習資源推送。目前,本專業已將7門基礎或核心課程以知識點的形式錄制了共382個短視頻,并做好了配套題庫、多媒體課件、電子教材等課程資源的開發。
要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必須深化產教融合。按照學院服務于海南經濟、專業與產業相結合的原則,在專業建設前期開展企業調研、企業考察觀摩、參與社會培訓,專業建設中期與企業進行深度校企合作,按照職業崗位(群)的能力要求、基于職業工作過程和“1+X”證書要求重構課程體系,構建與人才培養目標相適應的人才培養模式,即構建“三段式雙軌制”培養模式,如圖1所示。

圖1 會計專業“三段式雙軌制”培養模式
專業建設中,以“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為行動指導,讓“產”和“教”在資源、信息等方面的充分融合。本專業還積極對接校企合作企業和“1+X”證書的社會評價組織,深入企業項目調研和走訪企業考察觀摩,摸清人才培養規格。以校企互動式的合作模式實現學校與企業的優勢互補,企業提供實習基地,企業參與專業的教學計劃制定,教育的實施由企業與學校共同完成。
在創新團隊建設中,各課程組組長和教研室主任承擔了大量的工作任務。尤其在引入“1+X”證書項目后,相關教師按照“X”證書來重新設計課程,修訂課程標準、開發課程配套資源、組織學生考試等工作相當繁瑣。除置換課程在原有人才培養方案計劃課時內,額外增加的專項培訓如何計算課時則無定論,其他相關工作也無法納入績效補貼。一定程度上導致教師課程建設積極性不高,參與“1+X”證書項目動力不足。集體獎勵、團隊評價的缺乏,也不利于創新團隊的建設。
目前教師績效考核評價中,職稱評審中“唯文憑、唯論文”的僵化標準仍然存在,這一傾向導致部分教師只管埋頭“自掃門前雪”,不管集體“瓦上霜”。要破除教師不管專業發展的“魔咒”,需要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機制。重視“1+X”課程建設成果,重視質量工程業績,重視骨干教師的引領作用,重視工作態度、工作業績、工作責任心的考核評價體系才是行之有效的教師績效考核評價體系。
盡管“1+X”證書制度的出臺背景就是為了解決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聯系不緊密、社會力量參與職業教育積極性不高、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成長通道不暢等現實問題。但一直以來,因為缺乏有效的利益紐帶,校企命運共同體并沒有真正形成。加上會計專業的特殊性,校企合作的深度很難進一步深化,學生實習難,教師掛職難是一直存在的問題。一方面,可以通過建設校內實訓基地,引入大量仿真實訓軟件,來縮短學生與崗位之間的距離,緩解會計專業學生到企業頂崗實習難的問題。另一方面,通過用活“1+X”證書制度政策,進一步深化職業教學理念,通過尋找校企合作新模式來加強與企業的深度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