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旨在設計一個基于智能手機APP軟件的程序,適用于學生可持續課程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藝術設計專題課程的學習具有集中性,持續時間比較短,學生很難在短時間內提升設計能力和審美素養,而手機APP設計具有設計成本低、使用操作便捷、效能高等優點,近些年來,隨著新技術、新模式的不斷探索和發展,多媒體技術在高校教學中的應用日益成熟,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要求,集圖像、聲音、視頻于一體的智能手機APP教學能為學生的學習帶來更大的收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的質量,在教學中發揮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據室內設計專業的特點,以提高教學質量為目的,探索利用新媒介設備開展教學的方法,尤其是研究加強新媒介教學和運用新媒介平臺開展高校教學和競賽資源的交流互動,靈活地把“教”和“交”結合起來,為學生學習提供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學習互動平臺,產生學于樂、樂于學、學于研的效果,不斷開拓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競爭理念,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潛力和動力。本文以居住空間設計課程教學為例,對新媒介教學進行分析和研究,為教學工作者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新媒介設備;室內設計;居住空間;互動平臺;APP教學軟件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05-00-02
中國最早從20世紀初就開始使用投影儀、電影、幻燈機等教學設備輔助教學,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到了20世紀80年代,新媒介設備在教學中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教學效果[1]。在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教學中應用新媒介技術,信息量大,圖文并茂,能為學生提供更加廣博的設計專業知識信息,有效精簡授課學時,改變傳統的以灌輸理論知識為主的教學方式,采用引導啟發式、討論式、范例式、項目式、模擬式等多種教學方法,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獲取信息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啟發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性,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提升教學效果。
1 新媒介設備對室內設計的影響
室內設計專業知識涉及面廣,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對精神生活的獨特追求,設計的內容不斷豐富,品質要求越來越高,室內居住空間的設計不僅要滿足人們居住的要求,還要滿足精神和個性化的需求,比如性別、職業、經濟收入等不同,對空間的要求也不一樣,特別是針對兒童和老人的室內空間,更要結合他們的心理、安全,利用人機工程學相關知識進行空間的綜合考慮設計,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注意知識的橫縱聯系,加強對邊緣學科的探索,比如對心理學、風水學、營銷學、建筑學、公共關系學等知識的學習。著名的教育學家尤·克·巴班斯基認為,教學過程優化是指選擇這樣一種教學方法,它能使教師和學生花費少的必要時間和精力的情況下求得好的效果[2]。新媒介教學手段以操控方便、直觀性強、靈活便利,內容具有豐富性、形象性、可控性、交互性,增強了對學生的視聽感官刺激,有助于學生的記憶能力提高和對知識的獲取。美國心理學家特瑞赤拉通過實驗證實,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中,視覺占83%、聽覺占11%、嗅覺占3.5%,剩下的極少來自觸覺和味覺,可見,新媒介的試聽對于教學的影響非常大。
目前,在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下,新媒介教學設備是常用的教學工具,主要有計算機、投影機、實物展臺、電子白板等,計算機可以和交互式電子白板進行信息交流,把電子白板程序信息連接到計算機上,通過投影機將電腦上的內容投射到電子白板的屏幕上,這樣就可以進行交互式的討論或教學,也可以在白板上進行直接操作,對文件進行編輯、注釋、保存等。交互式電子白板的教學平臺中,設備主要包括電腦、投影機、交互式電子白板,可以隨意書寫、畫圖、批注重點,可以使用和編輯豐富多彩的電子課件等,相對于黑板的單調及電教平臺的單向性的教育方式,有更大的優勢,比如在手繪效果圖這門課程中,由于教師要作示范畫,而班級人數比較多,很多學生都看不到教師的操作步驟,極大地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現在教師通過多媒體的實物展臺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實物展臺是直接連接投影儀的一個多媒體設備,它可以把展臺上的內容真實地展現在投影布上,教師通過展示臺,就可以把自己的繪畫過程完整地展示在投影布上,每個學生都可以直觀地看到教師的操作步驟和技法,把一些學生覺得難懂、抽象的知識簡化,提高學習的效率,達到較好的教學成果,教師不僅可以削弱解說的復雜性和減少示范的任務量,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還有更多的時間和學生溝通交流。現階段,可以幫助大學生開展可持續性學習的平臺還比較匱乏,加快對新媒介平臺的研究對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實踐性有重要的意義。
2 基于居住空間設計課程的智能手機APP交流平臺研究
居住空間設計是室內設計專業的一門重要課程,主要解決如何使人居住、使用起來方便、美觀、舒適等問題。居住空間涉及的學科很多,比如心理、材料、行為、界面、色彩、采光、燈光照明、通風以及人體工程學等,在建筑類型上也包含較廣,比如普通商品房設計、公寓設計、養老院居住空間設計、酒店設計等,在戶型空間上有LOFT設計、錯層設計、SOHO空間設計等。學生在進行空間設計時,要對居住區周邊環境,家庭人員的結構、職業、興趣愛好,業主要求,工程預算進行綜合的考慮。
在教學中,由于藝術設計專業知識更新速度比較快,書本上的知識大多比較陳舊,不能滿足學生對設計形式多樣化的需求,對于很多最新前沿的知識,需要通過互聯網外部資料來開拓學生的視野和增加知識信息量,在專題課程教學中,由于圖片、視頻比較多,僅僅依靠教師的課堂講解已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為了更好地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和相互之間的學習交流需要,有效提高室內設計課程教學的效率與質量,需要利用新媒介的終端服務建立一個平臺,建立一套基于微信公眾號交互平臺的教學模式,作為專題設計輔助教學。
高校室內設計專業通過共享互動平臺APP教學軟件培養學生設計能力:
目前,很多院校室內設計專業的學生很少進行交流和互動,教師要利用互聯網工具,把學生們的設計作品展示出來進行交流,從而使學生提高設計能力、開拓設計思維。現在的QQ群因為信息的不對稱,只有點對點的一些聯合,不能進行多角度的互動,這是一種社交初期交流方式,為了促進不同種類資源的互動交流,需要建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互動平臺。教師可以組建一個打造互動平臺的團體,建立有規則的組織,定期幫助大家整合資源,合理評估內容的質量,不斷更新關注互動平臺的資源信息,及時反饋存在的問題,同時開發設置網絡精品課程,只有真正優質的內容才會引起學生的關注和興趣,并持續發展下去,發揮這個平臺的價值。在居住空間的設計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新媒介技術把課堂與微課教學新型模式結合起來,把與課程相關的內容、錄制的微課短視頻和通過網絡搜集到的資料放到互動平臺上,學生可以隨時觀看,快速掌握課程的核心內容,使用起來非常方便。
平臺在界面設計的內容上可以分為居住空間設計課程理論參考書目和實踐書目推薦,教材要具有嚴謹性和科學性,比如居住空間課程可以讓學生參考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標準定額研究所組織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出版發行的《住宅設計規范》《室內設計資料集》《家居設計》等相關專業書籍,還有當代大師居住空間設計作品欣賞、師生互動平臺、設計比賽、抖音短視頻等,也可以把不同的院校聯系起來,使相近的或者同專業的學生和教師共享資源。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成立設計工作室,使更多學生參與谷德、中國設計星等設計比賽和設計項目的大平臺,不斷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打造學校的品牌和風格,形成學校的無形資產,使學校的學習氛圍更濃厚,理論與實踐結合得更緊密,為學生以后步入社會工作提供很好的鋪墊。
綜上所述,平臺可以從校內和校外兩個方面進行建設。搭建校內平臺,激發大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大學生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包括專業實驗室(如模型制作室作品展示、攝影室、裝飾設計室、數字媒體室、本專業圖書館室、切割機房等)以及創意設計工作室。建設校外平臺,可以使學生開闊眼界,加強學生與企業設計機構的聯系,不斷發掘新的創意設計手法,在實踐中提高審美素養和專業技能,為大學生以后的實踐或者創業提供基礎和鋪墊。校外設計平臺可以包括設計比賽(比如“紅點”“挑戰杯”“IF”“創意中國”設計大獎等國內設計知名設計競賽)、大型設計公司對外設計兼職招聘項目、校企合作項目等,積極探索“工作坊”教育模式,不斷鍛煉和增強學生的創意設計能力、團隊合作精神,同時也提升學校的影響力[3]。
為了把設計平臺做大做好,更好地服務學生,教師要努力研究教學改革,推動教學形式的多樣化發展。在課程結束后,組織學生將自己設計的課程作業參與比賽,以賽促學,學生可以及時發現自己的不足,以便之后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設計水平。為了使平臺界面內容更加清晰明了,制作了大概的內容,如左表。
3 應用APP開展新媒介教學要注意的問題
3.1 規范APP平臺版式設計,制作內容要與課堂教學互補
在對APP進行版式設計時,形式上首先要獨特新穎,用形式美感化吸引使用者,優美的版式使人在使用時不僅得心應手、使用便捷,內容設置和設計上也要讓人耳目一新。版式設計是一門相對具有獨立性的設計藝術,是研究平面設計的視覺語言和藝術風格,是現代設計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視覺傳達的重要手段。設計者要按照一定的視覺表達內容的需要和審美的規律,結合各種平面設計的具體特點運用各種視覺要素,將各種文字、圖形及其他視覺形象元素加以組合編排。優秀版面設計的核心標準是具有強大的傳播力,版面設計的藝術性可利用形式感法則與圖文的視覺情感達到定位傳達的目的。
3.2 增加版式設計的視覺美
版式的設計要有一定的審美性和實用性,圖片、文字和色彩的設計要協調,設計風格協調一致,內容清晰明了,突出重點和知識點,整個界面設計風格統一,關注使用者的感知覺和心理情感需求,滿足使用者的品位和精神審美,使使用者的感受更舒服、更生動、更豐富,避免界面過于花哨,增添與內容不相符的圖片,影響整個APP平臺界面的形象。在搜集視頻、音頻或內容時,必須與教學內容一致或相近,以輔助學生理解知識的重點和難點,同時教師要認真編寫主題內容,使課堂教學和APP內容相互補充,追求實用、審美功能的結合,將知識點巧妙融入APP,使學生接受新媒介平臺,增強學生的認同感,將知識點準確傳達給學生。
3.3 在課堂教學中合理分配新媒介使用的時間,適當增加板書和師生交流時間
新媒介教學以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和富有美感的頁面給學生帶來了方便,但不是所有問題都可以解決,有些內容使用多媒體不能得到最佳的展示效果,比如在講解具體的邏輯思維和發散思維等抽象問題時,通過板書更能帶動學生的思考,增強學生的記憶和聯想能力。在課堂的時間分配上面,要預留5分鐘左右的時間進行師生交流互動,以及時調整教學方法,揚長避短,滿足更多學生的教學需求。
4 結語
智能手機APP教學平臺的建立和研發,對于學生的可持續學習非常重要,是科技與技術和藝術的有機結合,設計者要創造性地提供一個嶄新的視角,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從教師和學生的真正需求出發,為學生提供一個可持續學習的平臺,開拓專業學習和交流的空間。
參考文獻:
[1] 吳海燕.淺析多媒體教學在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課程中的應用[J].今日科苑,2009(23):147,163.
[2] [蘇]尤·克·巴班斯基.論教學過程最優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53-56.
[3] 張安華.藝術設計專業創新能力培養模式探究[J].創意與設計,2018(59):86-89.
作者簡介:徐慧麗(1983—),女,河南商丘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