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鄉村振興戰略為徽州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重大機遇,本文分析徽州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重要意義,指出當前徽州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面臨主體缺位、客體凋零、發展和保護失調等挑戰,提出以增強文化認同為前提、以加強宣傳教育為基礎、以建設人才隊伍為重點、以振興文化產業為核心等對策,旨在推動徽州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關鍵詞:徽州文化;鄉村振興;傳承;發展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05-00-02
鄉村振興戰略由習近平總書記于2017年10月18日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隨后國務院出臺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2021年2月25日,國家鄉村振興局正式掛牌成立。鄉村振興成了黨和國家的重大戰略,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方面,這為徽州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重要機遇。
徽州文化即徽文化,同敦煌文化、藏文化并列為中國三大地域文化。徽州文化內涵豐富,主要包括新安理學、徽派考據學、主張師法自然的新安畫派、以白描手法造型的徽派版畫、徽派建筑、全國八大菜系之一的徽菜、徽州民俗、徽州方言等。在徽州文化的發展過程中,還存在小徽州和大徽州一說,其中,小徽州指的是徽州本土,而大徽州指的是徽州文化的輻射區。
1 徽州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重要意義
1.1 有利于經濟社會的發展
以徽州文化中的非物質文化——徽商文化為例,徽商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徽商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和歷史遺產,對經濟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徽商文化中的競爭精神、勤儉精神、奉獻精神、創新精神同樣為現實所需要。安徽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國際徽商交流協會會長吳昌期認為,古徽商是泛長三角發展的主要動力,新徽商是泛長三角振興的重要支柱[1]。
再以徽州文化中的物質文化——徽州古建筑為例,徽州古建筑也被稱為徽派建筑,風格獨樹一幟,其中民居、祠堂、牌坊被稱為“徽州古建三絕”。一提起徽派建筑,大家都會想到馬頭墻、小青瓦等,令人著迷。正因如此,以古建筑為核心的古村落風景區進一步提升了黃山風景區的整體魅力,直接帶動了旅游業的發展,從而促進了經濟社會的發展。
1.2 有利于塑造國家形象,傳播中國傳統文化
根據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最新發布的《中國國家形象全球調查報告2019》,科技(66%)、經濟(63%)和文化(57%)是海外受訪者在中國參與全球治理中最認可的三個領域。在文化領域,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的是中餐(53%)、中醫藥(47%)和武術(43%),和璀璨的中國傳統文化相比,海外受訪者對中國文化的認識還停留在比較膚淺的層面。以中醫藥為例,中醫藥在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的領域中高居第二,但是海外受訪者對中醫藥的態度褒貶不一,有些人認為其是落后的產物,這顯然不利于國家形象的塑造。
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塑造國家形象?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不同區域歷史文化的積淀史。其中,徽州文化無疑是一張獨具特色的區域名片。更為重要的是,國家形象是一個復合概念,既包括發達地區,也包括欠發達或不發達地區所展現的形象,徽州文化對塑造更為飽滿的國家形象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徽州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就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這對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塑造國家形象具有重要意義[2]。
2 徽州文化傳承與發展面臨的挑戰
2.1 傳承與發展主體缺位
徽州文化作為優秀傳統文化,應該得到政府的大力保護,但是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過程中,文化的傳承與保護讓位于經濟的發展,為了促進經濟增長,甚至出現了過度消費文化的現象。如我國制定的“以開發促保護,以保護助開發”策略,在實際的政策執行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只注重開發而忽視保護的情況。這種現象在企業對徽州文化的開發與利用過程中體現得尤為明顯,以徽州黟縣宏村為例,宏村作為古村落的代表,吸引大量的游客前往,甚至有外國游客稱其為世界最美村莊之一。但是在開發宏村的過程中,企業重視對物質文化的開發利用,而忽視了對非物質文化的保護。宏村商業氣息濃厚,霓虹燈隨處可見,KTV歌聲不斷。雖然是為了給游客提供便利,但這種開發也使古村不“古”,長此以往,會導致徽州原生態文化式微。近年來,不僅是徽州文化,許多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尤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面臨著后繼無人的窘境。農村人口,尤其是農村優質人才的大量外流,導致傳統文化缺少傳承創新主體。如何在徽州文化傳承與發展主體缺位的條件下促進徽州文化的可持續性發展,是鄉村振興背景下徽州文化面臨的一大挑戰。
2.2 傳承與發展客體凋零
徽州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物質文化有徽派建筑、徽州篆刻、徽派版畫等看得見、摸得著的文化,非物質文化有徽劇、徽州民俗、徽州方言等。無論是物質文化還是非物質文化,都是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寶貴文化遺產。許多物質文化遺產由于得不到很好的保護,在過度開發中以不可恢復的趨勢走向消亡。同時,由于社會環境發生變化,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人們的生活方式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對非物質文化的生存土壤造成了巨大的破壞,傳統文化從內部遭到瓦解。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迅速發展,外來文化對傳統文化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以文化輸出的方式形成了更為隱晦的“文化霸凌”。由此可見,徽州文化面臨的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都不容樂觀,這導致徽州文化逐漸衰落。如何在徽州文化傳承與發展客體凋零的條件下,促進徽州文化的可持續性發展,是鄉村振興背景下徽州文化面臨的又一大挑戰。
2.3 傳承與發展和保護失調
傳承與發展和保護看似一脈相承,相輔相成,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徽州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和徽州文化的保護之間至少存在兩大矛盾:一是如何對待徽州文化問題,二是如何對待旅游業發展問題。
徽州文化全息包容了中國封建社會后期民間經濟、社會、生活與文化的基本內容,被譽為中國封建社會后期的典型標本。所以徽州文化不可避免地帶有許多封建糟粕,如徽州宗族提倡封建倫理,徽商重視與官府之間的合作,貞節牌坊對女性的壓迫等等。對待徽州文化需要做到三點。一是順應潮流。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既要擁抱徽州文化,也要理性地看待徽州文化,不能一味堅守徽州文化,尤其要摒棄徽州文化中不能適應歷史發展潮流的部分。二是要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徽州文化作為優秀傳統文化,有許多需要我們繼承并且不斷發展的內容,要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推陳出新。三是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徽州文化中符合社會發展的內容,要傳承和發展;相反,徽州文化中不符合社會發展的內容,必須自覺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發展第三產業,尤其是發展旅游業,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的一種特殊方式。徽州自身有良好的自然資源景觀和人文社會環境,但是在發展過程中,由于缺乏合理的前期規劃,出現了過于依賴旅游開發的趨勢。如一些徽州古村落在發展過程中,重視經濟價值而忽視了古村落的文化價值,導致經濟發展和保護失衡。因此,如何把握好傳承、發展和保護之間的“度”,如何在徽州文化傳承、發展和保護失調的條件下,促進徽州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是鄉村振興背景下徽州文化面臨的第三大挑戰。
3 徽州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對策
3.1 以增強文化認同為前提
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徽州文化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精華,凝聚著中國人民共同的精神追求[3]。尤其是在鄉村傳統文化中,如果優秀的傳統文化沒有得到認同,那么腐朽落后的文化就會獲得廣闊的存在空間。因此,徽州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前提條件就是增強文化認同。從政府的角度來說,各級黨委政府應該把傳承與發展優秀傳統文化擺在突出位置,國務院出臺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明確指出,要傳承發展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地方黨委政府可以依托風俗習慣,通過文化普及等手段,將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相結合,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宣傳傳統文化,并通過舉行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讓文化真正走進人民的生活,使人民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從而增強文化認同。除政府之外,市場、社會、第三方組織都可以發揮自身的力量增強文化認同。
3.2 以加強宣傳教育為基礎
為了解現代青年對徽州文化核心思想及其理念的認同現狀,董轉年、朱治宇等人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徽州宗族”“徽駱駝”“儒商身份”“徽州教育”這四大核心思想展開調查。結果“徽州宗族”的認同度最高(85.54分),“徽駱駝”的認同度第二(76.43分),“儒商身份”的認同度也比較高(75.0分),“徽州教育”的得分最低(62.89分)[4]。因此,宣傳教育這一途徑是補足徽州文化傳承發展短板的重要舉措。第一,要提高廣大人民群眾對徽州文化傳承與發展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使徽州文化真正得到大家的重視。第二,要提高徽州文化在文化教育中的地位,徽州文化是我們共同的精神財富,教學內容方面也要依據當地傳統文化特色,制定合適的教學課程,從而達到良好的傳承發展效果。第三,要加大投入力度,開展常態化的傳統文化體驗式活動,把優秀的徽州文化融入日常生活,把徽州文化精神傳承下去,讓徽州文化得到更好的發展。
3.3 以建設人才隊伍為重點
人才是徽州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重點。當地政府要發揮帶頭作用,率先構建徽州文化傳承和保護制度體系,通過頂層制度設計為傳承和發展徽州文化提供制度保障。首先要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工作,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和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社會急劇變遷的過程中,受全球化、現代化的沖擊,傳承鏈容易斷裂。更為嚴峻的是,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的老去,越來越少的年輕人愿意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要通過政策引導、價值輸出、專業培訓等手段積極吸納傳承人。其次,要鼓勵民間組織或企業成立徽州文化傳承和發展協會,積極引入民間力量、社會力量參與徽州文化保護,建立徽州文化傳承和發展人才隊伍。最后,要重視專業人才的引入。通過多種途徑、多種方法,如加強資金保障、政策宣講等引進專業人才,發揮專業人才的技術優勢,推動徽州文化傳承,促進徽州文化振興。
3.4 以振興文化產業為核心
產業興則鄉村興,文化產業的發展不僅能推動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還有利于實現鄉村振興的目標。當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存在以下問題:第一,經營管理體制落后,在互聯網大數據時代,人們的需求愈發個性化,傳統經營方式很難滿足日益多樣化的需求;第二,文化產業融合不足,這主要體現為文化產業的發展局限于觀光旅游業這一初級階段;第三,資源整合能力較弱,各區域互助合作不足,難以形成規模效應[5]。因此,政府應該發揮引導功能,為文化產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并給予必要的優惠政策,同時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企業作為文化產業和文化產品供給的主體,應該利用好已有的優惠政策,提高產品競爭力,企業之間可以采用合作的方式,促進文化產業更好更快地發展。古徽州地區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振興文化產業,一方面能提高文化產品的附加值,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徽州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4 結語
徽州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隨著徽商的衰落逐漸走向衰落。如今鄉村振興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徽州文化應該把握住重大發展戰略期,通過增強文化認同、加強宣傳教育、建設人才隊伍、振興文化產業等措施,實現振興。同時,也要通過徽州文化的振興推動鄉村振興,實現共贏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吳昌期.徽商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J].財富智慧,2008(Z3):30-31.
[2] 牛津.徽州文化意象的整體建構與對外傳播[J].學術界,2020(10):161-169.
[3] 張宗芳.鄉村振興中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研究[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21,15(01):64-69.
[4] 董轉年,朱治宇.徽文化在安徽青年中的認同現狀與教育研究[J].合肥學院學報(綜合版),2020,37(01):116-120.
[5] 萬生新.文化產業如何促進鄉村振興[J].人民論壇,2019(14):136-137.
作者簡介:徐軍(1995—),男,安徽六安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