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麗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經過數千年積淀的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加強他們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有助于增強其愛國情懷,激發他們在未來的工作崗位上奮勇當先,建設祖國,實現偉大中國夢的熱情。但是,由于種種原因,高職院校的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還有所欠缺,筆者基于對甘肅省4所院校學生的調查,對提升高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提出一些策略,旨在引起更多高職院校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視和支持。
設計問卷
為了了解高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同的總體情況,掌握總體資料,便于開展研究,本課題利用問卷星小程序采集網絡調查問卷,通過甘肅財貿職業學院、甘肅能源化工學院等甘肅省四所高職院校的相關班主任和學生干部在文理科學生中展開調查,其中包括44%的男生和56%的女生。大一學生占69.6%,大二學生占29.9%,大三學生因實習僅占1.5%。本問卷共設計了28道題,此次共收回問卷577份,均為有效問卷。因為覆蓋面廣、分布科學,故結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問卷調查結果及分析
1.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情況
針對高職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進行調查,42.3%的學生對中國傳統包含的內容有全面認識,56.3%的學生比較模糊,1.4%完全不了解。研究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那一部分最認同,其中對傳統節日的認同度最高,占比39.3%,其次是詩歌,占18.7%,其他占比都差不多。調查學生最認同的傳統節日時,86.5%的學生最認同的是春節。
從以上調查可以看出,高職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認知度較高,但同學們只停留在傳統節日的層面,對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沒有深入地了解。
2.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態度
針對這一問題,設置了6個問題,在了解高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態度時,55%的學生表示對傳承比較擔心,43%表示不擔心,只有2%表示無所謂。在調查學生對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意愿的時候,76.1%的學生表示很愿意,因為畢竟是民族智慧的結晶,19.8%的同學想了解,但表示沒有良好的途徑。剩下的學生則表示不愿意或者其他。
以上調查表明當今絕大部分學生比較擔心中華傳統文化傳承會出現斷層等現象,即便如此,絕大多數學生都愿意更多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在對待傳統節日的態度上,學生普遍認為已經過于商業化,失去了原有的味道。
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知有偏差
中華傳統文化經過數千年的傳承,是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它內容豐富,包括傳統藝術、語言文字、科學技術、文學典籍等等。但通過調研發現,高職學生對其認識比較片面,他們只停留在中小學老師課堂上講過的內容,偶爾會通過新媒體、比如微信、微博、抖音、頭條、知乎等的推送內容,了解傳統文化,但自己主動查閱資料,深入學習研究的情況少之又少。
對傳統文化認同度高
雖然高職學生對傳統文化認識的廣度和深度都有待加強,但是大家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度高,他們肯定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他們雖然對中華文化的傳承有所擔憂,對傳播途徑不甚清晰,但他們卻自豪于這一瑰寶,并且認為在當下,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意義重大。
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充滿渴望
高職學生雖然對中華傳統文化有比較膚淺的認知,但他們渴望系統學習更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知識,鑒于高職學校重視度不夠,課時有限,教材陳舊,師資力量薄弱等原因,導致高職學生空有一腔熱情,卻不能投入更多精力去學習,傳承更不可能。
政策先行,依規施教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習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到的,這段發言不僅為中華民族學習、繼承和傳播中華傳統文化提供了新思路,也為各學校開展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學提供了方向。
2014年,《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印發,教育部明確了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意見。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在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面的重要性入手,提出了為中國夢服務。從途徑方面強調在高校對學生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接著,《綱要》又從職業教育立德樹人的角度提出了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契機,培養和塑造高職學生的職業技能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觀。并且明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應該是高校的一門必修課,必須有序推進,絕不能掉以輕心。通過提升教師師資水平,以國家政策為基礎,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支撐。
因此,高職院校應該以國家政策為教學導向,讓學生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者和傳播者,引導學生認識中華悠久歷史、文學和傳統等,增強學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為學生樹立實現偉大中國夢的堅定理想信念。在國家政策的保障之下,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才能穩步推進。
開發適合本校實際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校本教材
教師展開教學需依據一系列條件,教材是其中最重要保障,教育部等部門在一系列文件中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課程建設應在課程標準的大框架內,與專業技能課同向發展。立德樹人是高校育人的根本任務,我們在開發校本教材時,必須做到既兼顧專業又不失科學,再結合各專業學生的需要,有所側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材,版本不是很多,但有區別,2014年以來出版的面向職業教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材共5本,其中有2本教材,2019年的《中國飲食文化概論》和2014的《中國酒文化概論》,相對比較有新意,他是將傳統文化的學習與學生所學專業結合,更有針對性,讓學生的文化學習與專業學習形成合力。目前國內的這種教材現狀限制了傳統文化有針對性的培養高職學生文化認同的作用。為了讓教材更好地為學生學習服務,本研究開發了更適合甘肅財貿職業學院學生認知水平、規律和喜好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材,并在課堂教學中實際使用,根據教師和學生反饋意見,反復修訂,使之更加完備。優秀傳統文化校本教材是學生學習的媒介,學生利用它學習課程,情操得到陶冶,文化品位得到提升,又增強了他們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意識,在學習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成為積極傳播者,在中華優秀文化中浸潤自己靈魂,樹立正確的三觀。
“線上”“線下”相結合,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在大數據飛速發展的今天,學生對手機和電腦的依賴超乎尋常。因此,在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學改革中,必須考慮到這一特點,利用 “線上”、“線下”相結合研讀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學生文化認同。比如,課前,利用“中國大學慕課”等平臺,將線上優質資源借助“超星學習通”發布給學生,教師通過選出的小組長監督學生,學生線上完成教師課前預習任務。同時,學生如果預習出現問題,可以列舉出來。課中,教師有針對性的答疑解惑,再對課本內容深入講解。課后,再借助平臺給學生推送拓展資料。這樣就使得有限的課堂時間在課外無限延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任務驅動并激發,學生自主創新學習。學生的文化認同感也在反復學習、研究中得以提升。
抓住教育時機,豐富傳播傳統文化的途徑
除了學校,家庭是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場所。所以要充分抓住傳統節日這個最佳教育時機。在中國,傳統節日是家人們溝通感情,傳承親情的重要日子,尤其是春節、中秋節等,全家人齊心協力制作傳統美食,這也為學生體驗傳統文化提供了良機。人們聚集在一起慶祝節日,這是中國人文化認同的重要標志。當然,隨著社會節奏越來越快,傳統節日的慶祝方式也在不斷更新,雖然有些時候與過去的“味道”不同,但卻從未在我們的生命中消逝。在人們慶祝傳統佳節的同時,家長們能夠潛移默化地、自覺地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過自己的言行一代代傳承下去。因此,傳統節日這個教育時機必須牢牢抓住,在學生在日復一日的學習、研究和討論中進一步提高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度。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深入中國人內心深處的基因符號,高職院校是為實體經濟培養專業技術人才的搖籃,各高校不能只偏重培養專業技能,更應該讓他們成為有家國情懷的工匠。但高校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門課程提供的教學資源有限、課時有限。即使如此,本課程應該引導學生在多元文化中保持清醒頭腦,做出正確思想意識和信仰抉擇。高職院校學生如何預防西方不良思潮的影響,防止個別學生受西方思想的影響,喪失信念理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的推廣,能培養學生的文化認同,有利于國家軟實力的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弘揚,提高學生文化自信,滋養學生文化內涵。旨在為我國社會的健康發展培養更多熱愛祖國、熱愛黨、熱愛人民、有責任、有擔當的高素質技能人才。
[本文系本文系基金項目:甘肅省教育科學規劃"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一般課題。“根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高職學校學生文化認同的研究”(項目編號:GS[2020]GHB4697)的研究成果。]
(甘肅財貿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