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

在全國高等院校畢業生日漸嚴峻的就業形勢之下,民辦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問題更是日漸突出,成了困擾其高校進一步發展和畢業生命運前途的重要影響因素。為此,高校就應積極分析當前就業難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及時總結經驗教訓,著重促進教學發展創新,加強學生就業指導,切實提升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優勢。
近年來,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成了社會中的一項熱點話題,每年基本都有數百萬應屆生面臨嚴峻的就業問題,其中民辦高校就占到了40%左右,同時隨著民辦高校數量和規模的增大,該比例還可能會繼續上升,從而給其高校下一學年度招生與未來發展帶來一定不良影響。目前,大多數民辦高校就業指導工作基本都以學生的就業實際問題為核心,狹隘地將其看作直接給畢業生提供具體的就業信息、落實就業單位、提升就業率等,而忽視了對學生就業意識的培養和引導。對此在實際解決就業問題時,還應著重完善傳統的就業指導模式,加大針對性和高效化就業指導服務的落實。
在國內高等教育從精英化向大眾化轉變之下,民辦高校畢業生面臨著與公辦高校畢業生同樣的就業問題。對于這類問題,在實際分析時應從多方面著手綜合探究其中的原因。
學生方面
一是學生自身的誠信問題。對于絕大多數民辦高校畢業生來說,往往將各類證書作為就業敲門磚,所以有些人為了獲得證書不擇手段,比如通過第三方機構或者替考等違規規范行為獲得,有些學生甚至會做假證。
二是民辦高校學生整體素質不高。在教育部相關文件的作用下,獨立學院專設民辦高校的現象不斷出現,導致學校和母體高校逐漸脫離,招生規模日漸擴大,錄取分數不斷降低,且師資結構不合理,從而影響到了學生素質的進一步強化。
三是學生求職方式把握不準確。有些學生缺乏實際找工作的相關經驗,只通過參加一些招聘會或者上網瀏覽企業招聘信息的模式尋找心儀企業,無法依照各企業用人要求的不同對自己的簡歷進行修改,難以獲得面試機會。
學校方面
一是相關教育政策的號召下,民辦教育紛紛響應,不斷擴招,導致當前就業市場出現了供過于求的現象。
二是在專業設置、課程內容以及教學方法等方面都還在沿用傳統公辦院校的,甚至有些直接照搬。比如在課程內容方面,沒有按照用人需求調整課程內容,缺少讓學生實踐操作的相關課程,學生知識掌握只停留在理論方面,導致與當前的社會需求不相適應。在專業設置方面過于關注社會熱門專業,誤認為熱門專業在未來更好就業,未考慮學生實際就業問題,由于民辦高校的學生其所學知識有限,一旦所學專業是社會熱門專業,就無法在社會上取得競爭優勢。另外專業結構調整過于滯后,和市場需求存在錯位現象,也未進行科學的需求預測與規劃,盲目性比較嚴重。
三是就業指導不完善。(1)服務投資不足。大部分民辦高校過于關注招生,忽視了對就業教育模塊的投入。同時校方沒有主動推介自己,只靠網絡單方面傳播和用人單位的主動性,導致整體效果極為有限。(2)學校和畢業生之間的聯系比較少,導致其中很多有用的人脈資源和信息資源都無法得到充分應用。(3)沒有形成完善的就業指導服務體系,過于依靠輔導員的力量。
招聘單位方面
一是大部分用人單位的用人標準比較高,要求“名牌公辦”,使得大部分民辦院校的學生被拒之門外,根本不給面試和試用的機會。
二是有些企業其用人觀念存在“低分低能”等錯誤認知,認為民辦教育下,培養不出本企業所需要的人才。即便急需用人被迫錄入,給出的薪酬待遇、福利以及在企業的發展機會都不如公辦高校的畢業生,損害了民辦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積極性。
三是受到各地經濟發展水平差異的影響,部分專業對口企業在各地的分配不均衡。
在現行高等教育制度與畢業生就業體制不斷深化發展下,高校畢業生就業已完全進入了競爭上崗和自主擇業階段,整體競爭日漸激烈,形勢不容樂觀。在此背景下,民辦高校面臨巨大挑戰和機遇,要想實現進一步發展,就需要及時總結經驗教訓,研究新形勢下的就業問題解決策略。
學校要實現創新發展
由于民辦高校整體辦學歷史比較短,且受到資金和師資力量等方面的限制,導致其畢業生素質整體不高,極易受到歧視。對此,這就需要高校在實際發展過程中主動尋求創新和差異化發展之道,摒棄急功近利思想,促進內涵建設,全面提升辦學質量。
一是保證高標準招生,在專業設置方面不盲從。生源質量直接影響著教學活動的實際開展水平,而專業設置的合理性則會影響到畢業生質量。在這之中盲目降低招生標準或跟隨市場熱度盲目設置熱門專業忽視質量控制,勢必會給學校發展帶來不良影響。對此,這就需要在招生標準方面始終保持不降低,在設置專業時先進行大量科學論證,不盲從,寧缺毋濫,確保學校資源能夠得到充分應用,使專業架構更加合理。
二是提升教學質量。教學質量的提升是一種極為系統的工程,各個環節相互連接,牽一發而動全身,因此這就需從課堂教學抓起。一是促進理實結合,擴大學生知識面;二是促進文化知識和思政教育融合,在提升個人素質的基礎上,加強專業知識學習。另外還應加強考核,及時糾正學生學習上存在的各項問題,促使其及時發現專業學習中的弱勢,取長補短。
三是提升實操能力。民辦高校教育的核心在于實操能力培養,只有狠抓實訓實操,才可以確保學生未來更好地適應工作崗位。同時還需積極培養動手能力,使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做;并提升專業知識和崗位需求的融合程度。學校還應積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構建新型的實踐平臺,通過性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等模式,開設相應的定制型課程,為企業培養需要的人才。
優化和健全就業指導體系
1.構建和學生職業發展相關的就業指導體系
學生在入學之初,就重點對其就業目標、薪資要求、地點和方向等進行系統調查,并進行存檔,由專業的就業指導教師長期跟蹤。從而在大學各個階段定期根據學生的就業檔案進行就業認知、技能和素養等方面的培訓,以此糾正錯誤觀點,促使其正確認識未來就業,并根據自身狀況做好詳細的就業規劃。
2.構建專門的網絡就業指導平臺
高校可以專門在網上建立一個專門的就業指導平臺,日常充分利用該平臺進行就業指導。首先,定期發布一些各類專業的市場就業信息,以便學生可以及時了解實際的就業情況。其次,給學生建立專門的展示平臺,使各專業的學生能夠積極展示自己的優勢與就業意向。然后,和當地各類企業加強聯系,構建專門的企業需求平臺,一旦企業出現人才需求時,則及時將其放在該平臺上,讓學生自主應聘。最后,構建專門的就業活動發布平臺,把當地的各種大型招聘會和學校組織的招聘會信息及時發布在平臺上,以幫助學生尋找適合的就業機會。
3.促進畢業生就業技能培訓
首先,從學生的行為、談吐和衣著等方面入手進行培訓,給其傳授相應的面試技巧。其次,加強人際關系處理等方面的培訓,使其掌握一些與人溝通和相處的技巧,以便更快地適應社會。最后,加強危機教育,時刻保持危機感,從而自愿學習,會主動提升自身綜合素質,以滿足崗位需求。
轉變就業觀念,拓寬就業渠道
在競爭日漸激烈的職場競爭當中,畢業生還需保持與時俱進的觀點,及時轉變就業觀念,不斷拓寬自己的就業渠道。
一是走向西部、走向基層。當前西部和基層設置有大量就業崗位,同時黨和政府也一直在支持“西部計劃”志愿者的招募工作,意在引導和鼓勵更多民辦高校畢業生走向基層,找到適合的就業崗位,實現自身價值。今后在西部和基層的進一步發展下,畢業生還會有更加廣闊的展示自我的平臺與機遇,因此這正好是促進畢業生就業的重要契機。
二是打破行業界限,主動尋求就業渠道。當前社會中大家都熱衷的職位并非適合每一個人,即便做也無法讓所有人都開心并作出成績,而有些看似不太好的崗位,卻正好是實現自身價值的機遇。對此畢業生在選擇職業時應以適合自己的興趣和能力作為核心,打破行業界限,樹立先就業后發展的就業意識,從而主動尋找就業渠道。
三是敢于創業。大量自主創業的個人的是保持和提升國家創新能力的重要基礎,為此則應鼓勵畢業生大膽創業,樹立科學的自主創業意識,合理利用國家當前對于大學生創業的各項政策支持。
總的來說,就業是民辦高校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更是社會民生之本。為此,這類高校要實現持續健康發展,就需始終堅持為學生就業服務的基本思想,樹立起學有所長以及教有所專的教育理念,始終將學生的就業工作作為辦學的核心目標之一,進一步推動自身實現創新發展,加強就業指導體系建設,幫助學生轉變就業觀念,以此提升畢業生就業率。
(東北師范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