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麗萍
摘 要:當前,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中國各界都越來越重視青少年的教育問題,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當前語文教學工作的重點內容,希望通過此方式提高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加深學生對事物的理解,從而給其未來發展提供助力。文章對核心素養下通過語文課程培養高中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進行了探討,希望為有關專業人士帶來一定的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批判性思維能力;高中語文;教學
一、 引言
語文作為一門高中學科教學課程,其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是教學的重中之重,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需要學生不斷提高認知水平,獲得科學研究素養,增加自身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斷進行自主探究活動,并在實驗過程中不斷思考,科學論證,要想做到如此,就需要高中語文教師不斷對學生進行積極引導,科學訓練,合理安排,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習慣,最終使得學生形成良好的批判性思維品質。
二、 增進師生之間的交流
在傳統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一直都是教學課堂中的關鍵人物,教師將所有知識點生搬硬套給學生,再讓學生完成知識點的記憶。這種方式對師生來講都極為不利。教師既不能了解學生真正的知識點掌握情況,也無法拓寬學生思維,學生也不敢在教學課堂上提出自己的意見,即便遇到學習難題,也只能埋頭自己解決。長此以往,讓學生的學業質量受到嚴重影響。所以,高中語文教師要盡快解決該問題,加強教師與學生的溝通,將課堂歸還給學生,使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與討論和發表意見,從而改善師生之間的關系,使教學活動開展更加有效。從高一開始,教師就要努力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保持師生之間的密切交流,通過密切的交流,了解學生對教師的想法,也能鼓勵學生積極提出問題進行探討。
三、 解放學生思想
根據新課改的要求,為了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要在教學活動中養成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的習慣,從傳統的教學方式中擺脫出來,將高中語文課程歸還給學生高中語文教學。相對于初中教學來講,學生已經具備相應的基礎知識,因此在培養其核心素養時,要保證學生的思維模式得到完全解放,進而真正了解所學知識的價值與內涵。基于此,教師通過課堂引導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并根據自身本身的基礎知識處理遇到的問題,使整體教學質量得到提升。比如,在講解課文《劉姥姥進大觀園》這篇文章時,文章內容對小說人物的細節描寫非常細致,不但有肢體動作,還有語言描寫、神態描寫等,通過教師講解或播放課文相關視頻,讓同學們直觀了解到文中的人物形象,再由同學們思考總結該篇課文中的人物形象特點,尤其是劉姥姥、王熙鳳這兩個重要角色。通過學習使學生批判性思維得到發展,在與他人溝通交流過程中,積極思考表達自己的看法,進而讓整體學習效果得到提升。
四、 豐富課堂環節,利用多種方式引導學生
高中學生主要的壓力來自升學,許多教師進行課堂授課學生就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通過分析知識點向學生灌輸內容,利用“填鴨式”教學將所有知識點都灌輸給學生,這種教學方式能夠突出考試的重點,讓學生掌握考試重點,教師也付出了相應努力,但最終獲得的教學效果并不理想。盡管這種陳舊的教學方式能讓學生完成知識點的記憶,但阻礙了學生個性化發展和拓展思維的培養,也不能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因此,教師要及時轉變觀念,在高中語文教學中以核心素養培養為基礎,逐漸提高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讓學生在課堂上不再被動地掌握知識內容,而是自發性地進行內容探究,學習教學知識。另外,教師還要重視引導學生通過學生自身思維能力發現問題并解決。但是,教師也不能將所有的重點放在答案的正確性上,而是應該從多個方面評估學生的討論結果以拓寬學生思維發展,如此也能提高學生對語文學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自信。比如,在講解《將進酒》這篇古詩時,教師可提前安排學生進行詩詞預習,讓學生在預習時,了解古詩的創作背景人物歷史,然后讓學生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充分溝通與交流,發表自己的見解,特別是針對“天生我材必有用”這句經典名句。學生在討論過程中發表自己的觀點,使思維能力得到拓展。
五、 重視學生學習態度
高中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工作時,不但要及時轉變自身傳統的教學方式,還要重視改變自己的教學態度。對于高中語文而言,它富含了大量的文學常識和基礎知識,但是,這些知識并不需要學生都通過死記硬背來進行掌握,而是希望學生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理解與感悟知識點,達到真正的情感培養與領悟,從而讓高中學生漸漸養成良好的批判性思維,使學生在面對某些新的問題時,也能從不同的角度對問題進行思考,發表自己的觀點。此外,教師在轉變自身教學態度時,也要由傳統的權威式教學轉變為討論式教學,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是教學課堂的主體地位,通過教師講授讓學生掌握知識點內容,重視與學生的交流,即使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而目前轉化為討論時教學后,將課堂主題歸還給學生,以學生為主體開展課堂教學工作,在課堂上鼓勵學生積極探討,發表自己的見解與看法,讓學生感受到主體氛圍,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拓展與延伸,進而培養學生從批判性思維的角度去看待問題。長時間的互動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力,也讓學生對問題的答案更趨多元化,使學生對課堂內容的思考更加深入。
六、 “導而弗牽”,增強教師教學反思能力
當學生有問題時,這是教師啟發和解決問題的好機會,但我們強調“領導和分散注意力”。教師的解釋不僅僅是“知識搬運工”,他們還需要根據閱讀材料的性質以及閱讀材料的品位和心理,為學習者創造條件,讓他們自己思考、觀察和執行。表達我的第一個知覺和最深刻的情感。這樣,教室變成了“學校,而不是禮堂”,教師是年長者,是大家長,學生是主體、主人而不是客體和仆人。教師做“引導和放松”,這取決于教師更多地考慮教學,因為他們的功夫還不在詩里。
七、 問題的設計
在設計了主題并選擇了閱讀文字之后,如何教學生思考文字?這時,反映出教師問題的有效性,因此有必要從整體角度邏輯地提出問題。與其他文本相比,小說文本的長度相對較長,在閱讀小組文本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花很多時間在課堂上,從而減少了交流和討論的時間。教師提出的問題應該有針對性。由于這是一組課文閱讀,因此教師問一個課文還不夠。在授課之前,教師應深入閱讀每一課本,仔細閱讀,找出課文之間的異同,并設計針對性的問題。例如,《故鄉》《社戲》《孔乙己》都是從兒童的角度表達的,它們的含義是什么?不同孩子表達的情感有什么不同?有效而有針對性的問題可以幫助學生對文章有更好的了解,并更好地理解作者想表達的思想含義。無論是教學方法的變化還是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其初衷都是為了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并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但是,在學科學習中,學生的學習意愿至關重要。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對語言問題進行反思,總結和運用批判性思維。由于教育特點的某些差異,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反思和總結優勢。論語經常提到“吾日三省吾身”,但是高中語文教育也是如此。學生需要做三種狀態,并在上課前,上課時和課后回顧自己。上課之前,請記住您在上一堂課中學到的知識,并確保沒有遺漏。在課堂上,集中精力傾聽,并在遇到困惑時及時提出和理解問題。課后,總結一下在課堂上學到的東西,養成反思的好習慣。這樣,可以顯著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