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盈瑩 朱梅靈 成東申
西華大學經濟學院
目前,中國經濟正面臨從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的轉型階段,加上勞動力紅利消失和人口結構不斷調整,資本累積速度下降且邊際收益遞減,經濟需要高質量發展,但是傳統要素驅動的經濟方式難以支撐中國經濟持續增長和高質量發展。數字經濟也稱智能經濟,是工業4.0或后工業經濟的本質特征,是信息經濟―知識經濟―智慧經濟的核心要素。數據是全新的經濟生產要素,在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數字技術的推動下,數字經濟將成為宏觀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數字經濟”和“數字中國”,指出要加快發展數字經濟,推動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的融合發展,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繼續做好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2019年10月,四川省被確定為六個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之一。2018年,成都市印發《成都市推進數字經濟發展實施方案》,以加快推進數字經濟發展和數字技術廣泛應用,并提出到2022年成為國內領先的數字經濟發展高地的發展目標。
那么數字經濟對成都經濟高質量發展有何影響?成都數字經濟發展現狀如何?有什么問題?數字如何把握數字經濟所帶來的機遇,促進成都經濟發展與轉型?合理的認清和回答這些問題對成都市經濟發展有著重大意義。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實現了一系列“中國奇跡”。然而,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自2007年起我國GDP增速明顯放緩。黨的十九大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說明我國正處于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化增長動力的關鍵時期。那么,如何才能加快經濟增長動能、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呢?任保平,李夢欣(2016)認為,只有技術實現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才能破除現階段動力轉換難題,實現質量型經濟增長。但技術創新不是生產要素,它需要通過資本、人力等體現出來。一系列研究表明,數字作為新的生產要素日益成為經濟發展的動力(Ahmad,N.and P.Schreyer,2016;Kevin J.Fox and Unsw Sydney,2019)。并且,以云計算、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5G等為代表的數字經濟日益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針對數字經濟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研究,主要劃分為直接研究數字經濟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機制(任保平,2020)和研究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和軟件服務對經濟增長的影響(Graetz、Michaels,2015;謝印成、高杰,2015)兩個方面。
針對數字經濟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機理研究,部分學者從宏微觀角度加以分析。荊文君,孫寶文(2019)從微觀、宏觀兩個層面探討了數字經濟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及其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機理:在微觀層面,互聯網、移動通信、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技術可以形成兼具規模經、濟范圍經濟及長尾效應的經濟環境,在此基礎上更好地匹配供需,形成更完善的價格機制,由此提高經濟的均衡水平;在宏觀層面數字經濟可以通過三條路徑促進經濟增長,即新的投入要素、新的資源配置效率和新的全要素生產率,數字經濟還具有一種類似斯密提出的自增長模式。丁志帆(2020)立足“微觀-中觀-宏觀”分析框架,探討了數字經濟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機理:微觀層面,數字技術驅動下的關鍵要素成本遞減與網絡效應不僅有助于企業實現生產的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而且有助于改善資源配置效率,實現“數量-種類-價格”的多元、動態均衡;中觀層面,數字經濟可以通過產業創新效應、產業關聯效應和產業融合效應實現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宏觀層面,數字經濟不僅可以通過豐富要素來源、改善要素配置效率和資本深化效應促進經濟增長,而且可以通過技術創新和擴散效應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此外,還有部分學者從數字經濟影響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具體路徑加以分析。師博(2020)認為數字經濟可以通過完善數字發展產業體系、優化數字發展環境、構筑數字治理體系的路徑,驅動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在完善數字產業層面,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能夠有效提升全要素生產率,以創新驅動城市產業全面、徹底轉向高質量發展模式;在優化數字發展環境層面,數字基礎設施會釋放信息技術的創新效應,為智能化城市應用賦能,數字化技術的應用會緩解公共服務供需不平衡,提升供給質量;在構筑數字治理體系層面;資源數字化配置體系有助于降低城市治理的不完全信息,提升公共資源配置滿意度,數字化監管和預警系統保障城市和公共資源的安全性,提升城市化解危機的能力。任保平(2020)認為數字經濟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機制是由質量變革效、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三大機制來實現的:在質量變革方面,數字技術推動產品裝備質量升級和服務質量升級,提升產業供給水平;在效率變革方面,數字經濟通過提高創新能力,進而實現效率變革,在不變投入甚至減少投入的基礎上,提高經濟發展和運行的效率;在動力變革方面,數字經濟通過形成新產業、改造傳統產業改變經濟增長動力。
數字經濟的高速發展,不僅便捷和豐富了人民日常生活,更發展了消費和產業邏輯,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驅動力,促進消費升級。數字經濟使供給和需求的銜接更加有效,廠商使用大數據挖掘和分析技術可以準確的掌握消費者數據甚至消費習慣,有效洞悉市場走向,助力企業生產由同質化、統一化向個性化、私人訂制轉型。在數字時代,以數據為核心的精準營銷成為新發展的主要內容。數字技術可以增強資源的配置效率,有效將企業、平臺和消費者利益打通,實現消費者的智能化以及個性化需求。在數字技術的驅動下,工業制造業變得更加高效準確,各種數字技術、智能技術與傳統產業加速融合,創新出全新領域和增長點。相關數據顯示,企業完成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后,生產效率將大幅提升30%左右,與此同時運營成本還將下降20%。隨著“互聯網 +”的商業生態模式的推進,虛擬旅游、電子商務、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應用成為信息服務的熱點消費領域,電子交通出行、餐飲外賣等線上線下融合迅速崛起,在線教育、在線醫療、農村電子商務等智能信息消費也在不斷擴大。
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即“新基建”)是數字經濟最為重要的底層構建支撐,包括了特高壓、5G基站、大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等方面的建設,這些通信基礎設施是數字新時代的“高速公路”,為數字經濟提供重要底層支撐。5G是典型的新基建,將以萬億級美元的投資拉動十萬億級的下游經濟價值,成為拉動投資的重要增長極。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即使基建,更是新型產業,不僅可以拉動消費升級,更是可以帶動投資需求,成為新時代經濟社會繁榮發展的底柱。“新基建”涉及的5G、人工智能、數據中心等科技創新領域基礎設施,和教育、醫療等民生消費升級領域基礎設施,可以有效拉動投資需求,進而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據Wind數據顯示,目前全世界有大約12%的國際貿易通過數字智能來實現,特別是50%以上的服務貿易已經實現了數字化。
當前全球已有超過12%的跨境貿易通過數字智能實現,服務貿易中 50%以上份額已經實現數字化。數字貿易是數字時代的象征,是科技賦能的標志,也是未來發展的方向,也是未來數字經濟發展的重點。跨境電商是數字貿易的重要內容,具有極大的社會經濟價值。從消費端看,可以促進海外消費回流,同時提升消費者消費體驗。從供給端看,可以帶動相關產業就業,同時以進口帶動出口,促進產業升級轉型,帶動外貿服務提升,為中國企業走出去創造機會。從全球視野看,跨境電商可以改變全球分工結構,塑造全球貿易和投資的新格局。
依據中國城市數字經濟指數白皮書(2019)(新華三集團數字經濟研究院)和 2019 年中國數字經濟發展指數(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指標體系,本文選用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數字產業發展水平、數字技術創新水平和產業融合度4個指標綜合評價成都市數字經濟的發展現狀。
早在2017年成都就同深圳、上海、蘇州等五個城市一同成為了5G試點城市,次年建立國內首個5G示范街和最大的5G應用示范網,2020上半年累計建立5G基站近1.2萬個,實現重點商圈及場所的5G網絡覆蓋。據《2019年成都市互聯網發展報告》顯示,2015-2019年間(見圖1),成都市互聯網普及率和網民數量呈穩步上升態勢。2019年互聯網普及率超過70%,高于全國互聯網普及水平,同比增長約1.7%,年均增長率約為40%。2019年成都市網民總計1186人,同比增長約3.85%,年均增長率約為7.65%。據2019年成都市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數據,在成都市網民使用的上網設備類型中,以手機為主,占比接近99%,且網民偏好實時通信、在線支付、搜索引擎、小視頻等網絡應用,使用率均高于80%。

圖1 近5年成都市網民規模及互聯網普及情況
據成都市統計局統計,移動電話用戶近五年保持著總體上升的趨勢(見表1),2015年到2019年總計增加了395.87萬戶,年均增長率約為4.19%,同比下降8.72%。2019年電信業務總量1674.7億元,年均增長率約為42.6%,同比增長51.45%。2019年移動互聯網用戶共計2164萬戶,年均增長率約為5.36%,同比下降1.17%。
據《2020數字中國指數報告》顯示,2019年成都市數字產業指數在全國排名同2018年一致,以77.28的指數排名全國第五。在前100強中國互聯網企業中有一家成都市企業,在互聯網成長型企業20強中有兩家成都市企業。從具體的行業發展狀況來看(見表2),2019年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從業人數為26.26萬人,占城鎮從業人數的4%,年均增長約7.67%,同比下降約6.95%。2019年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設立的企業數量共計223個,年均增長約為4.5%,同比增長約3.2%,占全市工業企業數量的6.12%。2019年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營業收入3292.37億元,相較于2018年增加246.91億元,同比增長約8.11%,年均增長約10.255%。

表3 成都市近五年數字產業發展狀況
從縱向上看,成都市近5年來的數字技術研發及產出水平不斷提升,區域數字技術研發及產出發展呈良好態勢。
在數字技術創新方面,成都市數字技術研發不斷增加。2015-2019年期間(見表3),成都市從事科技活動人員數年均增長率約為2.90%,科技經費支出年均增長率約為3.92%,發表科技論文數年均增長約為5.32%。在產業融合方面,成都市數字技術產出不斷增加。2015-2019年期間(見表3),成都市專利申請受理量年均增長率約為8.61%,專利授權數年均增長率約為10.08%,發明專利數年均增長率約為-1.53%,但2019年成都市發明專利345件,同比增長約20.62%。

表4 近5年成都市數字技術研發及產出情況
近年來,成都市大力推進數字經濟與傳統經濟融合發展,已經取得了矚目的成績。
《數字中國指數報告(2019)》和《數字中國指數報告(2020)》顯示,成都市數字文化指數2018年全國排名第六,2019年全國排名第五。且從數字文化細分市場來看,2019年成都市短視頻排名第二,新聞、動漫和電影排名第四,視頻、音樂和游戲排名第六,文學排名第七。近年來,成都市大力發展文創,建設天府文創城、成都游戲動漫基地、四川電競產業基地。大力發展數字媒體、數字出版、3D動漫等數字內容供給。基于成都市數字文創基礎,騰訊與成都簽約“數字文創城市共生計劃”、共同推動騰訊新文創總部落地成都,持續整合騰訊旗下游戲、電競、動漫、視頻、文旅等新文創業務,在文創開發、文旅資源、電競賽事等方面展開更多合作,助力成都數字文創產業升級發展,傳播川蜀文化,講好成都故事。
成都市數字政務指數2018年全國第五名,2019年全國排名第六。近年來,成都市深入推進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城市運行“一網統管”、社會訴求“一鍵回應”,強化數據歸集共享開放,優化完善“城市大腦”功能。推廣運營“天府市民云”平臺,集成服務達220項以上,每個區(市)縣特色門戶項目達15項以上,依托“天府市民云”建設智慧應用場景示范社區100個。而從城市群來看,成渝城市群數字政務2019年在國內主要城市群中排名第二,僅次于珠三角。
此外,成都市數字生活指數2018年全國排名第三名,數字醫療和數字商業服務全國排名第四,數字零售、數字交通物流、數字文娛、數字住宿餐飲、數字旅游和數字生活服務全國排名第五,數字金融全國排名第六,數字教育全國排名第八,十大細分行業均入圍全國前十。
數字產業化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石,主要是指信息產業等發展。從數字產業發展狀況來看,2019年成都市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從業人數為26.26萬人,僅占城鎮從業人數的4%,同比2018年甚至下降6.95%。2019年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設立的企業數量共計223個,年均增長約為4.5%,同比增長約3.2%,僅占全市工業企業數量的6.12%。這說明成都市數字產業化水平還有待提高。
數字經濟與傳統產業的融合,即產業數字化是數字經濟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一方面,數字技術投入研究成本大、轉換成本高、試錯成本高、發揮成效慢,這弱化了傳統產業轉型的動力。另一方面,數字經濟發展與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AI、大數據挖掘與分析等數字技術聯系緊密,這意味這數字市場的進入門檻較高,部分傳統產業企業由于自身經濟實力等條件受限,難以達到數字經濟技術門檻。如工業互聯網應用發展與軟件、大數據、人工智能和5G 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密不可分,但部分傳統工業信息化水平低,無法與互聯網共性技術進行融合。
阿里巴巴、騰訊等龍頭數字業態企業可以起到良好的示范帶動作用,有利于產業聚集、縱向垂直專業化和橫向垂直專業化的形成。據《2020數字中國指數報告》顯示,在前100強中國互聯網企業中有一家成都市企業,在互聯網成長型企業20強中有兩家成都市企業。可見成都市數字經濟發展缺乏龍頭企業引領,無法起到良好的示范效應,對形成有效產業聚集和產業鏈供應鏈亦有影響。
科技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數字技術研發創新是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和保障。數字技術的先進與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國或某一地區的科技發展水平和經濟發展質量。從數字技術研發強度來看,近五年成都市從事科技活動人員數年均增長率約為2.90%,2015-2019年分別為12674人、9264人、9653人、11029人、14214人,2016-2018年人數更少。科技經費支出年均增長率約為3.92%,發表科技論文數年均增長約為5.32%,發明專利數年均增長率約為-1.53%。可見,成都市數字技術研發強度增長緩慢,甚至個別年份、個別指標還出現了倒退。
要夯實數字基礎,加快數字新基建的進程。一是要加快成都市各區各縣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數字經濟底層載體——5G基站、大數據中心以及工業互聯網等新型數字基礎設施的建設,要充分發揮出新型數字基礎設施的帶動效應和規模作用等等。二是也要注重數字基礎建設能力的提升,更推動建設的高速化和智能化,提高建設的效率以及安全性,注重數據存儲、快速傳輸、保障和保密等方面的能力,為數據要素傳輸,高可靠的渠道等等。三是要注重高水平數字人才的培養。要充分利用電子科技大學等高等院校的技術研發優勢,政府加大在基礎學科建設方面的投入,省屬高等院校要積極建設“數字+”學科,增強培養數字專業人才的力度。與此同時,政府要搭建好數字經濟人才培養平臺,鼓勵高校聯合數字業態企業等,提供相應的研習和實習機會,培養交叉學科新人才。
要充分發揮各方面積極作用,加快推進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一是政府要做好政策的頂層設計,市區縣各級政府要加強規則完善甚至制度創新,積極推動全域全產業鏈數字化轉型。要發布相關文件,實施中小企業數字賦能行動,開展數字業態企業培育工作,推進數字經濟創新發展示范區建設,推動商務、貿易、制造等經濟領域的數字化轉型,發展跨境電商、電子商務、智慧政務等,全面建設數字供應鏈。二是要構建產業與數字經濟的生態融合系統,推動數字技術和各領域創新的融合。要發展數字技術龍頭企業,加強數字技術研發。三是要促進實體企業和消費者轉變觀念,積極擁抱數字化轉型。數字經濟既是經濟的補充和粘合劑,更重要的是催生新業態、新產業的重要助推劑,甚至可以重塑國家、城市經濟。這就要求企業必須運用數字技術去重構自身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打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四是要推動企業向新型數字制造模式進行轉變,充分利用數字平臺,加強商業模式的創新,重塑產業鏈管理組織模式。利用先進制造技術與數字新技術融合應用促使生產自動化邁向智能化。具體如圖5所示。

圖5 產業鏈數字化轉型路徑設計
政府加強對數字技術企業和傳統產業企業數字化轉型力度。一是要加快電子政務等平臺的開發推廣和功能完善,積極推進政府和企業互動,拉近政府和企業的距離,提升政府為企業的服務質量,充分挖掘企業的數字價值,發揮數據這一新要素的加成效應。二是提升認知水平,加大對成都市數字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注重培養數字業態龍頭企業,大力支持企業數字化產品的研發和銷售,提升數字技術和數字產品在全社會的普及認知度。三是要加強數字應用推廣,大力推行智慧城市、電子政府等工程的應用,充分利用數字技術和數字要素推行國家治理現代化以及民生改善。
大力提升成都數字創新水平,充分釋放域內數字創新價值潛力。一是要加強數字科技研發力度,特別是要提升前沿數字技術的研發支持力度,設置省、市、區及高校和科研平臺相關數字科技重大專項平臺或項目,加大數字平臺和數字項目的研究經費投入,強化技術創新基礎,補全數字創新現有短板。二是要加快商業模式的創新,持續推進“數字+”商業生態模式創新,準確判斷市場的數字新需求,扶持傳統企業的數字商業模式創新,持續推進數字技術在傳統產業的融合運用。三是要發揮政府的協同作用,各級政府要不斷優化自身對數字企業的管理服務模式,幫助企業整合數字資源,打通各級數據流動通道,為企業起到中介作用。同時全面推行數字化、自動化辦公,創建高質量的數字政務流通生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