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馳文 中共寶雞市委黨校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首次提出“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工業遺產大都地處城市的高價值中心地帶,對工業遺產的保護與再利用就成為城市更新的重要課題。
對于城市更新的理解是在實踐的發展中不斷深化的。從九十年代有機更新的概念到本世紀初城市再生、城市復興概念,再到今天結合中國城鎮化發展階段要求,從工業發展階段對城市發展的實際影響出發,以城市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為切入點,引領帶動城市更新改造,推進工業遺產保護利用,帶動城市振興。
工業遺產是國家工業發展進程的見證,刻錄了工業發展中,經濟社會基礎等各方面的歷史價值,有著獨特文化精神。工業遺產保護中的“以用促保”模式是當前國內較主流的模式。比較典型的有北京的798藝術中心,武漢的平和打包工廠,成都的東郊記憶等,都搭乘上了文化這一列快車,為自己找尋了新的出路。
作為人類歷史上最晚出現的文化遺產,工業遺產是四次工業革命的產物。工業遺存隨著時代的變化,社會背景的變化,人們對其認知觀念也產生了調整,這是工業遺存的遺產化過程。正如英國文化歷史學者羅伯特·休伊森曾說,“一百根工廠煙囪是繁榮時的污染,十根冷卻的煙囪卻是丑陋的眼中釘。最后一根工廠煙囪受到了拆毀的威脅,卻成為過去工業時代驕傲的象征。”這一過程,不僅僅是工業遺產概念認知的不斷深化和豐富,保護和再利用的方式方法也不盡相同且不斷發展。由工業生產和工業文化遺留下來的工業遺產與農業社會的文化遺存一樣,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是人類智慧高度凝結的物質表現。工業遺產反映著工業時代普通人的人生價值,記錄著勞動群眾的人生軌跡,是工業城市歷史發展的“閱讀器”。
寶雞工業的發展始自1937年抗戰工業內遷。新中國成立后的“一五”時期迎來了第一次大發展。基于寶雞重要的戰略方位和已經形成的工業基礎,寶雞成為國家工業化計劃的重點城市予以傾斜。三線建設時期,寶雞迎來了第二次工業大發展,國家投資建設了27戶大中型企業,寶雞工業在機械、電子等方面的優勢逐漸形成。改革開放后,特別是進入90 年代以來,寶雞工業發展進一步加速,工業結構不斷優化,工業企業無論從規模還是數量都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形成了涵蓋35個工業門類、224個工業行業的產業布局,寶雞鈦產業規模居全國之首、全球第二,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曾稱贊:“寶鈦不錯,我知道!”。在寶雞城市80多年的工業化進程中,留下了大量的工業舊址、工廠設施,機械設備等寶貴工業遺產,這些工業遺產是寶雞這座城市的特殊語言和歷史記憶。
通過對標寶雞工業發展史,寶雞已經完成了對1980年前建成,具有重要或較高歷史價值、科技價值、社會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廠房、車間、礦區等生產和儲運設施,以及其他與工業相關的社會活動場所進行全面梳理和摸底調查,同時也完成了對博物館、紀念館及企業展館等常設機構的工業博物館調查。初步形成了基于102戶備選企業摸底調查數據基礎上的、全市部分工業遺產普查資料整理。2017年,被稱為“中國抗戰工業奇跡”的寶雞申新紗廠窯洞車間舊址(長樂塬)入選國家第一批工業遺產名單。2019年12月,陜西省寶雞市鳳縣紅光溝航天六院舊址入選第三批國家工業遺產名單。2020年,寶雞市文化和旅游局率先在陜西省開展了市級工業旅游示范基地(工業遺產旅游基地)的創建工作。經文物部門認定的工業遺產達10個,其中陜西西鳳酒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確定為寶雞市首批工業旅游示范基地,長樂塬抗戰工業遺址公園和鳳縣靈官峽寶成鐵路遺址確定為寶雞市工業遺產旅游基地。
70年來工業化的快速演進,中國已經進入到工業化后期,開始向后工業時代邁進。隨著工業化后期的到來,傳統的一些工業產業正在被新興的高科技產業、服務業、文化產業等所代替,工業遺產由此出現。

2018年寶雞市地區生產總值產業結構占比圖
2018年寶雞市第一產業增加值占比為7.21%;第二產業增加值占比為63.31%;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比為29.48%。根據經濟學家錢納里城市化率與經濟發展階段關系的理論和經濟學家西蒙·庫茲涅茨研究表明,2019年寶雞市城鎮化率達到54.26%,已經進入向工業化后期過渡時期。近年來,隨著寶雞經濟結構不斷調整,工業遺產的大規模出現和大規模被破壞使得工業遺產保護,越來越成為一個現實又急迫的問題。
寶雞工業遺產的保護和利用逐漸成為一個重要課題的同時,在工業遺產保護實踐中,由于工業遺產的保護工作是涉及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等眾多因素構成的有機統一體,處于起步階段的工業遺產保護方式和保護進度還不能滿足工業遺產的保護需求,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隨著全國工業遺產的認識和保護氛圍逐漸形成,寶雞在工業遺產保護方面也進行了城市經濟發展與城市功能及生態環境相適應的保護與合理利用探索,通過增強公眾對工業遺產的認識,注重工業遺產保護的"地方感",寶雞的工業遺產保護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在實踐中對工業遺產保護的認識仍僅限于遺產化認知,缺乏從工業遺產群的角度對寶雞工業遺產的核心內涵的深入理解,對工業遺產中勞動歷史、生產方式、文獻資料、技術流程等非物質遺產的保護挖掘不夠,在缺乏保護的狀態下損毀破壞較重。
目前,由于在國家層面沒有專門針對工業遺產的立法,各個地區工業遺產保護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當地政府的重視程度和保護力度。2020年6月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務院國資委、國家文物局、國家開發銀行聯合印發了《推動老工業城市工業遺產保護利用實施方案》,從實際出發,提出了開展資源認定管理、推進重點保護展示、完善工業博物館體系、繁榮新業態新模式、拓展文化生活新空間、塑造城市文明新形象等6項任務,寶雞在工業遺產的保護和利用工作雖有突破,尚沒有形成相對完整獨立的工業遺產保護研究,也缺乏完善的工業遺產檔案記錄,工業遺產數據庫的建設、向社會公布的工業遺產清單等大量前期基礎性數據不充分。尤其是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的相關行政審批流程和規范標準、工業遺產國有資產確權和合法流通交易體制機制還沒有建立起來。
工業博物館是工業遺產保護的一種基本手段。《推動老工業城市工業遺產保護利用實施方案》的通知,將建立工業博物館作為主要任務之一,這成為工業博物館有序發展的政策基礎。寶雞的工業博物館即長樂塬抗戰工業遺址,是國內現存最完整的抗戰工業遺產,現已全面開展工業歷史遺存征集工作,還沒有完成全部建設工作。雖然已有國家層面的政策支持,工業企業本身應該是最直接、最有條件設立工業博物館的主體之一,但是按照現行法規規定,仍然存在非國有性質的工業博物館設立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工業博物館的藏品法律地位不清晰等需要解決的難點。由于工業發展階段限制,西北地區的工業化轉型時間較短,對待工業遺產的研究有限,工業博物館建設中史實、原理、結構等存在研究限定,影響工業博物館開發教育、科普、文創娛樂產品的能力和效果。此外,對社會資源投入利用的多元化程度不夠、工業博物館,特別是企業博物館開放程度不夠、社會公眾參與程度不高等也是影響工業遺產活化程度的重要因素。實踐中還存在因為工業遺產管理涉及工業和信息化部門、文化和旅游部門、國資委、文物局等多個部門,管理上真空缺位的情況,不利于遺產的長期、有效保護。
寶雞工業遺產不僅僅是文化遺產,也是寶雞城市的歷史記憶,呈現著寶雞城市時代演進過程中獨特的鮮明個性,構成寶雞文化遺產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推動寶雞工業遺產保護的過程中,從保護戰略制定、保護原則明確和加大政府作為入手,讓工業遺產成為延續城市歷史文脈的載體,為城市高質量發展增添新的動力。
近年來,我國一些經濟發達地區的中心城市,將工業遺產的保護和再利用作為調整產業升級方式、提升城市文化品味的重要戰略手段并取得了顯著成效,也取得了適于地方特色的有益經驗。學習借鑒國內外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的優秀實踐案例和經驗和做法,用先進的理念和方法,從政策、資金等方面創新現有的工業遺產利用模式;鼓勵民眾參與、多方合作營造各類市場主體以多種形式參與工業遺產保護利用;開展工業遺產價值闡釋展示,推進重點保護展示,探討多種形式的保護性利用途徑。
工業遺產保護起源于英國,是人類后工業化階段的必然認知。工業遺產概念涉及的領域十分寬泛并且隨著認識的加深在繼續擴大。全國各地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的狀況告訴我們,長期以來,工業化發展階段影響著人們對于工業遺產保護的認識,目前傾向于保護歷史悠久的文化遺存而忽視工業遺產的現象仍然比較普遍,或者說,今天人們還沒有學會欣賞工業遺產。由于工業社會相對于農業社會的快速演化,可以說人們是在猝不及防中迎來工業遺產保護問題,在思想、審美、政策上并未做好應對準備,也沒有充分認識到工業遺產的重要歷史意義和文化價值。同時,也由于工業技術的迭代和升級速度遠遠超過農業社會的技術變革,工業遺產相對于農業社會的文化遺存更為脆弱,再加上工業生產對成本的要求,工業遺產大都外表樸素平凡,不像古代遺產精雕細刻,所以工業遺產不被重視。
對工業遺產的保護和再利用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發揮主導作用,聯合相關部門加強宣傳,以多種形式講好“中國工業故事”。科學編制規劃,加強系統性的保護,統籌解決好“留哪些?怎么留?留下來怎么用?”的問題,結合寶雞實際,因地制宜,科學設計工業遺產管理體系框架,形成統一高效的管理體系,從頂層設計上避免因多部門管理而導致權責不清的狀況;加大工業遺產保護的資金投入,建立政府主導,社會主體多元化投融資機制、吸引民間資本積極參與項目開發建設,出臺相應的獎勵和優惠政策,為工業遺產保護與開發利用提供資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