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照綺 李沾意
【摘要】中國共產黨在充分吸收傳統文化精華的同時,也在努力將馬克思主義和革命實踐相結合,以便能形成并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論成果與實踐。在社會主義建設發展的新時期,為了能夠更好地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亟待進一步厘清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關系。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國傳統文化;關系
【中圖分類號】G122?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09-0059-02
中華民族延續發展保留至今的文化沉淀便是中國傳統文化精髓,其代表著中華民族的精神面貌。當前,黨中央多次強調要利用好優秀傳統文化,發揮好傳統文化在清正廉潔、持正端莊、無私奉獻等領域的教化作用。目前我國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在重視傳統文化發展的同時,也要促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新發展。只有汲取中國傳統優秀文化,促進二者融合創新,才能更好地促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更好地指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
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馬克思主義融合的科學內涵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果實,其內容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國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集中體現,記錄著中國人不屈不撓、艱苦奮斗的精神,這與馬克思主義提倡的建設社會主義的偉大構想不謀而合。可以說,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起到重要作用,它可以幫助普通大眾進一步理解馬克思主義的深刻內涵,在熟悉親切的文化氛圍中成為馬克思主義傳播的受眾,同時在傳播馬克思主義過程中也幫助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更加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中國近現代歷史進程在馬克思主義進入中國后產生巨大變革:中國優秀先進知識分子在舊民主主義革命失敗后,便將馬克思主義作為救國的理論武器,中國革命才得以繼續、健康、穩定的發展。當前中國取得的重大勝利是基于我國國情與馬克思主義內涵的科學融合,從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勝利,無一不是將馬克思主義與我國國情相結合,在宣傳馬克思主義精神上就表現為與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歷史證明,只有運用馬克思主義才能促進中國社會的發展,才能使中國的社會面貌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也證明了中國社會的發展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的指導。
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馬克思主義的辯證關系
(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馬克思主義的融合與互動
馬克思主義進入中國后引導中國人民不斷取得勝利,其自身的傳播進程也大大加快,并在指導人們生活觀念、方式和人生理想等方面不斷地融合發展。這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的結果,也是中國人民的必然選擇。二者的融合和互動彰顯了我國堅定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心和能力,實踐也表明這一道路的正確性。
目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取得的優秀成果仍被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吸收和利用,中國也在不斷完成對馬克思主義的革新和創造。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實踐和理論層面的結合,不是簡單的線性疊加,而是互相借鑒的過程,升華并總結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經驗。
(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推動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
對于外來文化,中國傳統文化一直是包容兼并的態度。中國傳統文化在引進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后,也與其自身的傳統哲學相融合,導致了中國哲學的巨大變革。這些巨大變革對中國的現代化發展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都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引下根據中國實際情況不斷豐富完善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也同樣影響著這些成果的實現。例如,毛澤東思想中的軍事戰略思想是充分吸收了孫子兵法的成果;鄧小平的小康思想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大同思想密切相關;習近平總書記反腐倡廉和走群眾路線的思想也分別是對“奢靡之始,危亡之漸”思想和“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思想的超越。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二者的結合,不僅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也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
三、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合共生的現實需求
馬克思在博士論文中便初步提出“世界的哲學化和哲學的世界化”這一設想,之后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進一步佐證確立自己的思想,他認為革命并不是憑空出現的,他需要一定的契機和物質基礎,而相關理論的應用程度也與國家的發展需求息息相關。眾所周知的是馬克思主義脫胎于西方資本主義制度,因此我國的馬克思主義發展若想要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穩扎穩打,就必須因地制宜,深層次剖析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和內核,汲取優秀部分作為發展養料,求同存異,融合共生,為中國的發展奉獻相關能量。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現實需求
從研讀馬克思認識論發現,特殊性、普遍性、共性和個性它們之間雖然相互矛盾,但卻是不可割裂解讀的個體,它們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馬克思主義雖然是一種外來文化,孕育在與中國發展歷史背景迥然不同的社會背景和社會制度之下,如果想要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勢必要接受長期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灌輸和熏陶,才能真正扎根于中國,為大眾所擁護。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影響卻是多元化的,不但對馬克思主義的話語體系進行重新解構,使話語體系更加“接地氣”。
另外,還將馬克思主義應用于解決中國發展現實問題上,加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
(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現代化的現實需求
雖然每一個時代孕育的思想文明都必然具備那個時代的局限性,與現代生活發展需求不匹配,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些思想文明總會具備一些閃光點,值得借鑒。而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誕生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歷史背景,但是它們都是世界優秀思想文明的重要部分。雖然二者都存在合理和急需完善的部分,但是可以取長補短、求同存異、融合共生,為中國現代化建設提供精神引領。
四、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馬克思主義融合發展策略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作為馬克思主義的創新性發展,既象征著中國革命與建設實踐的相結合,也存在與中國優秀文化相融合的身影。二者之間的相互交融,既展現了馬克思主義強大的生機與活力,也讓中國傳統文化在形式上有了真正的結合。
(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創新性發展與轉化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最新理論成果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思想不僅是馬克思主義和傳統文化的融合,也代表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進一步創新。中國傳統文化自然觀的升華也可從“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中蘊含的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理論中看出。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對于社會文明,我們要保有學習借鑒的態度,積極吸收有益成分,讓人類文明的優秀文化基因和當代社會能協調發展。因此,為了樹立正確的傳統文化價值觀,我們不僅要學習和借鑒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成果,更要樹立高度的民族文化自信,避免產生‘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
(二)彰顯國際視野,雙重動能驅動其二者有效發展
中國傳統文化不但要保持民族特色,也要批判外來文化;要面向世界的同時也能立足于中國。經過多個歷史階段的沉淀,在當今社會的快速發展下,為滿足生產力發展的需要,中國傳統文化應時代發展而推進。
當然,傳統文化也是兩重性的,它是精華和糟粕并存的個體。由于傳統文化有著積極和消極兩重影響,應當區別對待。只有借助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包括思維習慣、思想構成和文化環境等,才能進一步強化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以更加符合中國人思維的方式傳播馬克思主義是時代命題。
(三)立足于時代精神,走向現代化征程
時代發展敦促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也要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進行現代化轉型,這是為了滿足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的必然要求。當前最重要的任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發展的轉化方向和理論來源。
毫無疑問,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化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新在離開實踐后將變得毫無意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此過程中,更要利用好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這一本土元素。為了能融合創新出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要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基礎,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引導,批判性地繼承中國傳統文化,汲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
五、結語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在近百年的探索中,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斷地和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逐漸產生了具有中國智慧、中國特征且能夠被其他國家效仿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基于此,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的同時,還要不斷地吸收本國優秀傳統文化內容,把握好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方能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發展的同時,不斷地優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最終堅定理論、制度、道路和文化的自信。
參考文獻:
[1]岳雪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三次飛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有機結合[J].文化學刊,2015,(01).
[2]姚秀雯,劉永.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13,(01).
作者簡介:
龔照綺,女,漢族,重慶人,碩士在讀,西南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法律理論與黨內法規。
李沾意,女,漢族,重慶人,碩士在讀,西南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