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的不斷加快和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文化遺產生態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絕大部分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瀕臨滅絕。鑒于當前情況,迫切需要加強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四川擁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繁多,影響涉及范圍大且深遠,也日益受到各個國家及世界的高度重視與廣泛關注,本文意在積極呼吁全社會以及國際充分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高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自我保護意識,切實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宣傳工作,積極參與各項保護宣傳行動,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得以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關鍵詞】現代化;經濟全球化;生態環境;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圖分類號】G127?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09-0063-02
一、前期調研
及時發現屬于四川省范圍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其進行深入調查挖掘,做到充分理解尊重非物質文化遺產,將全面、代表、真實作為本次調查的基本指導理論原則,全面深入調查,不強行加入自己的理解,同時也不憑自己的認識與興趣愛好隨意篡改非物質歷史文化遺產相關調查結果。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介紹
物質文化遺產大抵分為兩大類:傳統文化表現以及文化空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范圍包括:1.口頭傳統,如文化載體的語言;2.傳統表演藝術;3.民俗活動、禮儀、節慶;4.關于自然界和宇宙的基礎知識與理論實踐;5.傳統手工藝技能;6.擁有其表現形式的文化空間。
三、四川省內非物質文化遺產概況及特征
四川省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要特色則為土生土長、源遠流長,極具地方特色,例如鮮為人知的川劇,在海內外均享有盛譽,又例如四川清音,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非遺文化資源豐富,古蜀漢族文化為其資源核心,歷史淵源雄厚、區域歷史文化資源特色顯著、遺產文化薈萃、同時具有鮮明多元化發展特點,文化資源魅力獨特。
四、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成就的重要標志,記錄著歷史發展,凝聚著從古至今人民的智慧,不僅對于人類文明研究具有重要意義,還可以展現民族、國家乃至于世界的多元化,文化的多樣性以及獨特性,多數現存優秀文化也是由非物質文化遺產過渡而來,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它傳遞的不只是文化價值,還有群體價值,是文化核心的指向,一個民族的沉淀積累成優秀的文化,離不開人物的精神累積,其存在意義遠比想象得長遠。
五、研究意義
(一)深度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是加速社會發展的基底、支柱,一個國家的強大離不開深厚的文化底蘊,必須對文物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高度重視,這也是當下為文化創造創新奠定基礎為其鋪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深度挖掘可以提高國民文化素質,同時也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傳統文化學習意識,有利于實現全民“文化自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數千年以來的沉淀,其蘊含的文化層次、精神層次都高出目前的新興文化,同時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深度挖掘也可以更有力地推進全民對傳統文化進行保護,促進中國全面發展,不僅著眼于當前,還不丟棄歷史留下的優秀傳統文化,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有效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對增強我國綜合國力有極大幫助。
(二)合理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不僅僅是用來保存、保護的,還可以對經濟方面有所幫助,對全面協調發展也有深遠的意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同樣也是寶貴的文化資源。四川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繁多,豐富多彩,積聚了各族人民生活上的經驗、實踐成果,其高度是當今文化藝術無法企及的,仔細觀察有很多獨特的民族文化,將文化利用起來可以作為一個連接情感的紐帶,將民族與國家深深的系在一起,還可發展旅游業,促進中國經濟發展。
(三)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重中之重是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文化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前提,也是在世界立足的資本,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僅是承載著舊社會的精神文明,還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發展需要,是面對外界的有力名片,世界不能缺少多樣性,保護各種各樣的文化是讓國家、社會多樣的體現。四川省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著四川特有的民族精神、思維作風,代表著四川獨特的風味,也是其身份的證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利于促進民族間的聯系,國家文化的豐富多樣,同時也對維護文化生態平衡有極大幫助,使文化間互相補充,求同存異。在教育界也可灌輸優秀傳統文化,讓全民充滿興趣,并積極向外展示,時刻具有保護意識,讓中國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更加健康。
六、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問題
(一)群眾知曉率低,保護意識淡薄。多數社會調查研究對象對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所處的生存環境了解匱乏,沒有注意日益惡化的客觀現實情況,缺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長期保護的社會責任感、緊迫感以及社會使命感,民間中的傳統民俗文化與封建傳統文化常被混為一談,甚至有群眾認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是對新世紀中國步入社會現代化的巨大阻礙,片面追求眼前的國家經濟社會利益,忽視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長遠推動功效。
(二)規章制度不健全,經費緊缺。在園區內僅靠工作人員與公示牌的管理模式得到的成效微乎其微,幾乎無法滿足非遺保護工作傳業化與長期穩定發展的需要。對于現如今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情況來說,其資源系統開發利用不足,經費沒有與地方經濟發展相適應,資源優勢并未充分轉化為經濟優勢,保護與傳承工作舉步維艱。
(三)繼承人匱乏, 面臨失傳。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在推進人文精神內涵塑造與成為文化物質旅游產品資源利用方面缺乏投入與深度研究挖掘,資源可以轉化為物質文化旅游產品的長效機制尚未完全形成,非物質文化遺產依托于傳承人,無法獨立存在,須由傳承人自己去進行傳承或者延續,現實中被經濟社會普遍認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少之又少,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非遺傳承人大多屬于被社會遺忘和長期走在經濟社會發展邊緣的特殊群體,又或是有一部分藝術技藝不精,未必能學習到藝術精髓,傳統藝術技藝隨時都很有可能已經失傳,甚至不復存在。
(四)專護人員不充足,缺乏系統化。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工作的專業人員力量基礎不足,存在配備不科學、文化遺產保護結構不合理等突出問題,從事各類保護相關領域、理論技術基礎知識研究的專業技術人員更為缺乏,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管理工作難以真正切實做到更加好的科學化、規范化、系統化。
(五)教育與宣傳力度小。現如今教育極少涉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媒體也極少報道宣傳,在校學生了解不到相關知識,上班一族也極少主動搜索相關知識,致使非物質文化遺產慢慢淡出社會與生活。
七、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
(一)擴大宣傳力度、提高認識度。加強對非物質生態文化遺產及其權益保護相關方面的知識宣傳及科普教育,營造一個全民參與保護的文化社會和諧氛圍,豐富“文化遺產日”系列活動宣傳內容,利用網絡多媒體、互聯網等多種傳播途徑廣泛進行宣傳報道。
(二)鼓勵傳承。實行個人、家庭、群體傳承方式,可以授予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繼承稱號以及證書,促進傳承人做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弘揚工作,并鼓勵其代代相傳。
(三)開發文化產業。開展具有四川非物質文化遺產群的旅游經濟文化保護活動,建立重點保護區域并加以管理保護并進行開發綜合利用,將各類文化遺產資源優勢有效轉換形成旅游經濟發展優勢,推動旅游經濟健康發展,充足利用資金對各類文化遺產資源進行保護,相互促進,雙向發展。
(四)建立資料庫管理。整理和建檔,形成一個資料倉儲,可以嘗試在當地采取數字互聯網等方式,利用電視或是影音等各種多媒體對其進行紀念性的記錄和儲存,建立 一個可移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五)發展民間組織。建立民俗社團協會等各類群眾性社會組織,把具有共同興趣和愛好、知識和技能的人群組織起來,充分發揮民間和廣大人群的力量,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廣為傳播。
(六)知識產權處理。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明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目標、任務計劃和相應措施,規范項目管理,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存和傳承工作有跡可循,有法必據。
(七)建設專業保護隊伍。可以將學校建設成為是培育專門技術性人才的教學基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存和傳承主要載體之一就是技術型人,在技術上和資金方面缺乏這些因素是其傳承遺失的重要原因,可從召集相關專業技術性人才入手,增強隊伍力量,完成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存、創新等工作,起到規劃、控制的功能。
八、總結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的悠久歷史,其見證了中國各族人民意識形態思想的不斷發展和進步,是先輩們創造生產出來的珍貴作品,展現和突破出了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優秀傳統文化,許多民間藝術家的作品,都是運用純粹的手工藝制作,樣式精美,蘊含著藝術的價值深遠,但主要共同點都在于費時耗力,與經濟價值不對等,這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保護的最根本原因。目前得到實質性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微乎其微,更是可以用冰山一角來形容,仍然需要各級政府的巨大投入,群眾的堅定支持。國家應該切實做好各類組織和資金的保障,出臺一套具有針對性并且強有力的社會實效性政策,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對社會影響產生極大的影響力,社會媒體也要相應大力開發和挖掘宣傳保存和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絕對不能在追求現代化的新世紀忘記歷史悠久的優秀傳統文化。
作者簡介:
馬夏怡,女,漢族,四川成都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文化創意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