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悅 楊建華
【摘要】 我國歷史上宋元禪宗僧侶們的東渡不僅在中日兩國文化交流史上留下濃重一筆,更是作為中國宋元文化向海外文化傳播的有力證據。本文以一山一寧東渡日本為對象,研究分析歷史文化語境下的僧侶東渡現象,并運用拉斯韋爾5W的傳播結構模式,圍繞一山一寧的赴日文化交流,重新審視一山一寧代表元朝赴日改善兩國關系成功的原因和對當時的文化交流影響。
【關鍵詞】 一山一寧;拉斯韋爾5W結構;中日文化交流;傳播
【中圖分類號】K247?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07-0047-02
渡日禪僧一山一寧(1247—1317年),法號一寧,自號一山,浙江臺州臨海人,宋末元初高僧。大德三年(1299年)被任命為江浙釋教總統,后元成宗又敕封其號為“妙慈弘濟大師”。同年,奉命以元使身份東渡日本,“通二國之好”以達“宜復通問”,從而開啟禪僧赴日之先河。本文以“拉斯韋爾的5W模式”入手,從傳播者、傳播內容、傳播媒介、傳播的目標、傳播效果這五個要素重新審視歷史文化語境下的一山一寧在中日文化交流中做出的貢獻。
一、一山一寧生活時代概況
一山一寧出生于宋末,成長于元初,正是時代變更之際。此時還未成立元朝的忽必烈主動派使者遠赴日本,本計劃“以相親睦”為要求,結果卻“以至用兵”相威脅。最后元世祖改招撫政策,曾兩次派普陀山高僧為使者遠赴日本“通好”,但都未能抵達,直至元成宗繼位,招撫政策仍延續。近20年,中日之間幾乎沒有進行過經濟文化的交流,兩國關系如履薄冰。①在此歷史背景下,元成宗為改善兩國關系,讓一山一寧“臨危受命”,作為元代信使去修復睦鄰關系。
二、傳播者——? “元代信使”一山一寧
元大德三年(1299年),元成宗選擇赴日人員,一山一寧受眾推成為“國家信使”。客觀上,與當時的佛教在日本社會政治活動中的影響有關。日本在鐮倉時代初期飽受戰亂之苦,新掌握實權的武家想用新的佛教宗派作為輔佐自己統治的精神力量。由于中日禪僧的文化交流,且因其簡單自由的修行方式,被武士階層廣泛接受。主觀上,一山一寧自身的德行高尚具有可以勝任使者一職的能力。一山一寧自幼年便出家,輾轉至各大佛寺多年精心學佛參禪,對禪宗有一定的參悟。后居住在普陀山寺院,因德高望重名聞天下。
三、傳播內容——禪學、宋學的東傳
一山一寧赴日時,日本鐮倉時代初期還處于宋學傳播的初期階段。此時正值宋元之際,儒家“三教合一”思想盛行,中日兩國僧人在宣揚禪學的同時,也推動了宋學的傳播。在這種思想氛圍的烘托下,一山一寧出使后才得以將禪宗由鐮倉向京都廣泛傳播,又由武家向公家上層擴展,對于禪宗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并且推動著宋學一步步走向完善。
四、傳播媒介——言傳身教的傳播方式
禪宗界有種說法為“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即主張通過“禪”的方法,自覺悟道,“明心見性”。除了“自悟”,一山一寧也經常使用筆述的方式傳授禪法,曾用相關法語、偈頌、宣命、跋等,其主要有主持各種法事和詩文贈答兩方面。通過具體的法事形式,自上而下向社會廣泛傳播禪法。通過偈頌來闡發古代禪師的語錄以及公案,宣揚禪宗思想的哲理。另還有法語,是指禪師開示的機語,作為進道助勉作用。
五、傳播的目標受眾——在日人際交往
(一)與北條貞時的交往。北條貞時是日本鐮倉幕府第九代的執權者,因之前幾次不愉快的往來,日本已與元朝成敵對狀態,因一山一寧是作為使節赴日,當時將其認為是元派來的間諜,后聽聞是元朝高僧,又遷至鐮倉的建長寺。同時,北條貞時也在此皈依一山一寧,日后又為一山一寧在建長寺修復殿堂,建立寺規,悉心傳法,聲名遠播。也可以由此知曉北條貞時對一山一寧的重視程度。
(二)與龜山天皇和后宇多天皇的交往。龜山天皇、后宇多天皇在位時,聞其道譽,頻頻派使公卿登門問禪,一山一寧欣然作答,并接受他們的皈依。當他日漸衰老,龜山天皇仍有意邀他歸留于日,后一山一寧圓寂,后宇多天皇十分痛惜,賜予一山一寧“國師”之稱號,贊美其為“宋地萬人杰,本朝一國師”。可見二者交往之深。
(三)一山一寧與徒弟們的交往。一山一寧學識淵博,精通佛禪儒道等百家之學,各種文體無不通曉,賦詩作書畫亦得心應手。因此慕名拜師之人甚多。僧人龍山德見、雪村友梅、虎關師煉等,都是一山一寧的高徒,同時,他們也對中日文化交流和日本五山文學的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②
六、傳播效果——? “足推波助瀾,縱風止燎爾”
(一)作為信使,改善了兩國關系。由于元日間的矛盾激化,使得在此期間中日幾乎沒有任何交流局面。一山一寧的出訪,恢復了元日近乎中斷的交往,改善了元日之間緊張的關系。并且“自從一山一寧赴日后,開始有大批日本僧人來華, 其中有一山一寧的高徒龍山德見、雪村友梅等許多著名僧人們,至元末達 200多人”③。在一山一寧后,元朝赴日僧人也絡繹不絕,續寫中日民間交流的新局面。
(二)身為禪宗,使得禪法開始廣泛傳播。一山一寧創立了“二十四派日本禪”之一的“一山派禪學”,一山一寧來日之前,日本的禪法是以鐮倉武家幕府為中心的獨家禪宗,通過一山一寧,禪宗開始在庶民之間盛行。使得禪法由上層走向庶民,擴大了交流,對弘揚佛法和禪法起到了很大作用。禪宗在日本的普及,一山一寧功不可沒。
(三)博學多識,向日傳播宋學。一山一寧赴日時,日本尚處于宋學傳播的初期階段。朱之謙在《日本的朱子學》中曾言:“宋學的研究,可以說是從一山開始,自此以后禪僧無不兼儒,蔚成禪學與儒學之一大合流,禪儒合一,參禪者無不傾心宋學。”④一山一寧個人極高的宋學成就,對宋學在日的傳播起到了重要作用。一山一寧在日培養了眾多弟子,也繼承了宋學,對于宋學的傳播有著持續影響。例如弟子虎關師煉受一山影響,成了日本宋學的先驅之一,推動了以后日本的宋學發展。⑤
(四)“開枝散葉”,影響日本“五山文學”。一山一寧具有極高的文學修養,也很重視日本僧人的漢文學修養。他的門生中,有雪村友梅、宗峰妙超、寂室元光等人,也在其熏陶下,成了鐮倉末期、南北朝時期的著名書畫家。還有夢窗疏石,后與雪村友梅、虎關師煉等開創了日本五山文學之先河,成為五山文學的先驅者。⑥
(五)才識過人,為日本書畫藝術添磚加瓦。一山一寧自身才華出眾,擅長書法作畫。他所作的書法《一山一寧法師》現被日本認定為國寶級文物,稱為“禪宗樣”的書道真跡,具有重要歷史價值。水墨畫也受到了當時的肯定,一山一寧隨后也將水墨畫的鑒賞方法傳授給其他日本禪僧。據研究調查,現在日本發現一山一寧留存日本的作品中,作品種類多達70余件、分布地域涉及14個縣,一山一寧在日本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七、結論
宋元僧侶東渡不僅在中日兩國文化交流史上留下濃重一筆,更是作為中國宋元文化向對外傳播的有力證據。⑦一山一寧憑借宣揚以儒學闡釋禪道,通過言傳身教的說法和筆述等形式向日本社會各階級進行自上而下的廣泛傳播,既加強了兩國宗教方面的交流,又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禪學、宋學以及五山文學的發展,并通過言、思、行三方面統一,增強了文化的傳播力和穿透力。現代“拉斯韋爾的5W模式”以單向傳遞的形式通俗易懂地解釋了向大眾傳播的過程。這種傳播過程顯示了傳播者和受眾的相互影響,同時還受到社會背景、媒介的傳播特點、受眾的群體特征等因素的作用。有效的跨文化傳播與自身輸出和對方需求相一致是密切相關的,也正因此一山一寧才在兩國關系緊張之時能夠赴日成功并有效進行文化交流。
注釋:
①朱穎、陶和平:《論一山一寧赴日在中日關系發展史中的作用和意義》,《日本研究》2003年第1期,第85-89頁。
②霍耀林:《一山一寧在日本的交游情況——以武家、公家以及其他僧人為中心》,《黑龍江史志》2014年第19期,第147-149頁。
③木宮泰巖:《日華文化交流史》,富山房1995年版。
④⑥姚文清:《論元代禪僧一山一寧出使日本及其影響》,《福建師大福清分校學報》2016年第4期,第1-5頁,第1-5期。
⑤朱之謙:《日本的朱子學》,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⑦王川:《歷史文化語境下渡日元僧明極楚俊與元日文化交流》,《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18年第8期,第60-67+77頁。
參考文獻:
[1]木宮泰巖.日華文化交流史[M].東京:富山房,1995.
[2]朱之謙.日本的朱子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渡邊索.元朝時期中國日本的劃時代交流[J].世界宗教文化,2013,(1):76-79.
[4]包江雁.“宋地萬人杰,本朝一國師”——高僧一山一寧訪日事跡考略[J].浙江海洋學院學報(人文科學版),2001,(06):24-26.
[5]朱穎,陶和平.論一山一寧赴日在中日關系發展史中的作用和意義[J].日本研究,2003,(01):85-89.
[6]鄖軍濤.高僧一山一寧東渡日本與元代的中日文化交流[J].隴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5):74-77.
[7]霍耀林.一山一寧在日本的交游情況——以武家、公家以及其他僧人為中心[J].黑龍江史志,2014,(19):147-149.
[8]姚文清.論元代禪僧一山一寧出使日本及其影響[J].福建師大福清分校學報,2016,(04):1-5.
[9]王川.歷史文化語境下渡日元僧明極楚俊與元日文化交流[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18,(08):60-6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