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海卿,楊春艷,張愛華,付 義(通訊作者),吳洪波
(1 昆明市中醫醫院肺病科 云南 昆明 650011)
(2 昆明市中醫醫院 云南 昆明 650011)
特發性肺間質纖維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纖維化性間質性肺炎。其病因不明,病變局限于肺部,好發于50 歲以上的男性。影像學表現為普通型間質性肺炎(usual interstitial pneumonia,UIP)。臨床表現為進行性加重的干咳、呼吸困難,伴限制性通氣功能障礙和氣體彌散障礙,低氧血癥甚至呼吸衰竭。診斷后的中位生存率在2 ~3 年,比許多癌癥更具有致死性。其為罕見疾病,但近年患病率呈上升的趨勢,有20.7%的患者3 年內病情可能發生急性惡化。治療缺乏特異性藥物,預后較差[1-3]。近年來我團隊選擇具有云藥特色的龍血竭對IPF患者進行干預,取得一定的臨床療效。
31 例IPF 患者來源于2018 年5 月—2019 年12 月間昆明市中醫醫院肺病科門診及住院部,隨機分組。其中治療組16 例中,男性10 例,占62.50%,女性6例,占37.50%;對照組15 例,其中男性10 例,占66.67%,女性5 例,占33.33%,兩組均以男性居多,提示IPF 發病可能與性別相關。治療組年齡49 ~78 歲,平均病程(3.02±1.13)年;對照組年齡50 ~79 歲,平均病程(2.93±1.04)年。兩組年齡、性別、病程、實驗室及臨床核心指標評分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顯著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符合《2015 年I P F 診斷和治療循證最新指南》[4]的診療標準:排外職業環境暴露、結締組織病、藥物肺毒性損害等繼發因素,經H R C T 結果確診或疑似為UIP。
(1)符合2015 指南的診療標準;(2)年齡在40 ~80 周歲;(3)自愿受試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凡不符合診斷及納入標準者;(2)不能配合肺功能檢查者;(3)合并有腫瘤、血液病等嚴重疾病者;(4)合并嚴重精神疾患者等;(5)過敏體質或對試驗用藥成分過敏者。
治療組在西醫常規治療的基礎上(氧療、稀釋痰液、肺功能鍛煉等),內服龍血竭片,每次4 片,每日3 次,共服2 個月。對照組為西醫常規治療。
1.6.1 實驗室核心指標
(1)影像學:根據《2011 年I P F 診斷和治療循證新指南》[5],H R C T 對I P F 的診斷及評估價值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分三個層次評價:H R C T 肺部病變減輕為有效;無變化為穩定;病變進展為無效。(2)肺功能:分三個層次評價:T L C(肺總量)或V C(肺活量)增加≥10% 或至少增加≥200 m L;DLco(單次呼吸法一氧化碳彌散)增加≥15% 或至少增加≥3 mL/(min·mmHg)為有效。TLC 或VC 變化<10% 或變化<200m L;D L c o 變化<15% 或變化<3 m L/(m i n·m m H g)為穩定。T L C 或V C 下降≥10%或下降≥200 mL;DLco 下降≥15%或下降≥3 ml/(min·mmHg)為無效。
1.6.2 臨床癥狀核心指標
(1)呼吸困難評分(mMRC):由原級別達到0 級或下降2 個等級為顯效;由原級別下降1 個等級為有效;等級無改變或提高為無效。見表1。

表1 呼吸困難等級療效評價表
(2)咳嗽視覺模擬評分(VAS):0 刻度表示無咳嗽,10 刻度表示患者咳嗽最嚴重的程度。

1.6.3 安全性評價
兩組患者經2 個月治療后, 肝功能(A S T、ALT)、腎功能(Scr、BUN)治療前后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龍血竭對治療I P F 無明顯毒副作用。
數據分析采用SPSS 26.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所有的假設檢驗均采用雙側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進行統計描述,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進行統計描述,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顯著。
兩組患者治療后胸部HRCT 比較改善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后胸部HRCT 療效比較[n(%)]
兩組患者治療前的肺功能指標(TLC、VC、DLco)相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組內比較,治療組經治療后TLC、VC 與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DLco 較治療前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并且發現治療組病程越短的彌散功能(DLco)改善的越明顯,這與我科研組應用龍血竭干預PF 大鼠研究得出的“早期全程干預能有效減輕PF 大鼠的肺纖維化程度”相一致;對照組治療后TLC、VC、DLco較治療前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TLC、VC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DLco 治療后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表4。
表3 組間治療前后肺功能比較( ± s)

表3 組間治療前后肺功能比較( ± s)
組別 治療前 治療后TLC VC DLco TLC VC DLco治療組 4.27±0.71 3.11±0.74 6.32±1.17 4.28±0.72 3.09±0.75 7.30±1.45對照組 4.18±1.06 3.01±0.94 5.78±1.16 4.18±1.08 3.00±0.95 5.76±1.18 t 0.280 0.345 1.303 0.294 0.281 3.257 P 0.782 0.733 0.203 0.771 0.781 0.003
表4 組內治療前后肺功能比較( ± s)

表4 組內治療前后肺功能比較( ± s)
組別 治療組 對照組TLC VC DLco TLC VC DLco治療前 4.27±0.71 3.11±0.74 6.32±1.17 4.18±1.06 3.01±0.94 5.78±1.16治療后 4.28±0.72 3.09±0.75 7.30±1.45 4.18±1.08 3.00±0.95 5.76±1.18 t 1.861 1.874 8.134 0.000 1.600 1.352 P 0.083 0.081 0.000 1.000 0.132 0.198
兩組呼吸困難評分有效率具有顯著差異(P<0.05)。見表5。

表5 兩組治療前后mMRC 評分比較[n(%)]
兩種咳嗽評分治療前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差異顯著(P<0.01)。見表6。
表6 治療前后咳嗽視覺模擬評分比較( ± s,分)

表6 治療前后咳嗽視覺模擬評分比較( ± s,分)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16 6.00±1.75 2.00±1.50對照組 15 7.00±1.60 5.00±2.00
IPF 按其臨床表現歸屬為祖國醫學的“肺痹”、“肺痿”范疇。各家學術觀點認為,病機屬本虛標實、肺腎陰陽虧虛、痰瘀膠結、肺絡痹阻、津氣耗傷致肺葉枯萎[6]。隨病程進展,正虛漸甚,邪實漸盛,深伏肺絡,由痹成痿。早期為肺痹:痰瘀互結,宗氣虧虛;晚期為肺痿:肺腎虧虛,痰瘀膠結。“肺虛血瘀”貫穿病程始終。
血竭,又名麒麟竭,“活血療傷”,為稀有珍稀藥材。始載于《唐本草》,基源為棕櫚科植物麒麟血竭或柬埔寨龍血樹的含脂木材經提取的樹脂類藥材[7]。《本草綱目》有云“騏驎竭,木之汁液,如人之膏血,其味甘咸而走血。河間云:血竭除血痛,為和血之圣藥…專于血分者也”(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卷34)。《本草經疏》對其進一步闡釋:騏驎竭,稟土氣而兼水化,故味甘咸,氣平無毒。甘主補,咸主消,散瘀血、生新血之要藥。闡明了其行瘀、止血、止痛、斂瘡生肌的功效。龍血竭含有黃酮類、苯丙素類、皂甙類等成分。現代研究證實,血竭具有抗炎、活血/止血、抗血栓、抗肝/肺纖維化、抗氧自由基、等藥理作用。近年來龍血竭被廣泛開發,研究應用于治療高血壓、冠心病、腦梗死、肝纖維化等各系統疾病[8-9]。
近年來我團隊致力于龍血竭干預肺纖維化的研究,提示早期全程應用龍血竭,能有效減輕PF 大鼠的肺纖維化程度。其機制可能與抑制PF 大鼠肺組織中FIZZ1 的mRNA 及蛋白表達及調節Th1/Th2 細胞因子平衡有關。基于前期實驗研究,選用具有云藥特色的龍血竭治療IPF患者,對改善患者的臨床表現、肺彌散功能等方面取得一定的效果;對影像學改善短期療效雖不明確,但卻無進一步惡化,說明在IPF 患者影像學進展速度方面能起到一定的延緩作用。但本次觀察例數較少,還需加大樣本量進一步研究。